登錄???|???注冊
本書研究利用了大量的日文原始檔案資料,探討1936年日德締結防共協定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段歷史時期,日本對德同盟政策的發展和演變軌跡,揭示了在對華侵略戰爭和太平洋地區擴張戰略中,日本謀求對德結盟的目的性和策略性,力求還原日德同盟內部存在的利益算計、戲中有戲的事實,從而揭露了日德軍事同盟關系的實態。
武向平 ·史學理論 ·25.1萬字
女主政治作為貫穿帝制中國兩千年歷史始終的政治現象,對于理解整個帝制時代的政治文化、政治格局和政治運行都具有顯見的重要價值。然而,基于歷史編纂學的偏見所記載的女主傳記,常滲透著主流意識形態的深刻規訓,而嚴肅研究著作的相對闕如和普通大眾讀物的普遍泛濫,也在不斷營造刻板印象的同時,從文化心理的角度生產著排斥女性參與政治的一般性知識。本書將論述的核心聚焦于女主政治的統治合法性問題,運用政治學的研究方法,結合社會性別理論,對帝制中國的政治體系、政治運行以及政治文化傳統進行了重新解讀,挑戰了女主政治的既有刻板觀念,也推進了對于帝制中國政治史的再理解和再認識。同時,本書摒棄了傳統的男性視角,從女性自身的生命體驗和價值訴求入手展開分析,由此揭示出社會文化規范和社會性別結構的運行規則,并使得以往在政治領域內被普遍蒙蔽的女性聲音,得以公開地言說和聆聽,從而拓展了女性史的研究。
米莉 ·史學理論 ·26萬字
《海洋史研究》由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海洋史研究中心主辦,該中心主任李慶新研究員擔任主編。本輯為第十二輯,分“專題論文”“學術述評”兩個欄目,特邀國內外知名海洋史學者如BarbaraWastonAndaya,RichardS.Horowitz,劉志強、杜氏垂蘭、壬氏青李、張蘭星、劉章才、費晟等探討世界海洋史學理論與重大問題,展示國際海洋史學研究的最新動態、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
李慶新主編 ·史學理論 ·30.4萬字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是由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編的綜合性學術文集,是中外學者溝通交流的學術平臺。側重介紹國際漢學界在中國傳統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收錄相關專業的新近研究成果,涵蓋中國文學、文獻、歷史、考古、藝術、中西交流等多個領域。分為漢學論壇、文獻天地、漢學人物、論著評介、研究綜覽、基地紀事等幾部分。編輯委員會主任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榮新江教授,委員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多家高校和學術機構,主編為北京大學中文系劉玉才教授,作者多為國內外一線學者。收錄文章有吉川幸次郎《東方文化研究所經學文學研究室校定資料解說》、馬小鶴《元代鎮江、泉州夷教新考》、《國際漢學系列講座紀要(2018.01-2018.06)》等。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 ·史學理論 ·22.1萬字
愛新覺羅·善耆(1866—1922年)生活的時代正處于中國近代大變革的時代,也是清王朝內憂外患日漸加重的時代,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以振興中華的時代。作為清朝最后一代肅親王,善耆積極參與清王朝的諸多改革舉措,為政恭謹,建樹頗多。本書以善耆的一生為考察對象,重點論述了其在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中的為政功績,例如整頓警察、管理書報、積極禁煙、控制鼠疫、鼓吹立憲、推動京師和地方自治等等,以及善耆為了推動改革,不惜秘密聯絡康梁改良派和利用革命黨人的情況。善耆的諸多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但是最終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統治,留下了許多深刻的經驗教訓以供后鑒,所以本著作對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周福振 龐博 ·史學理論 ·16.9萬字
《史與物》所及一九○九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中國學者和學術機構等寫給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的三十八封信,以及與此相關的十三個附件,是為研究過去兩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近現代學術的起源以及覆蓋歐亞大陸的思想遷徙和運動所收集的相關史料,和基于這些史料的研究擴展。該書對漢學、國學、漢學與國學相遇的概要式回顧,將作為把這些珍貴信件回置到當時場景的背景表述;而史與物,則是編著者對信件,和信件可供回溯的中國人文社科知識體初建期學術盛況和中外學術互動的分析與展示。
祖艷馥 (西)達西婭·維埃荷-羅斯 ·史學理論 ·5.6萬字
本書主要分為“研究編”與“文獻編”兩個部分。“研究編”收錄了由郭常英等學者撰著的篇論文,對清末及民國時期的慈善義演與傳媒的互動關系,以及義演舉辦的形式、演出內容、募捐方式、賑濟對象、捐款管理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文獻編”主要以天津《大公報》《北京大學日刊》《益世報》等報刊為主,廣泛搜集、整理與慈善義演相關的各類信息以及慈善義演的劇照等圖片。
郭常英編著 ·史學理論 ·23.1萬字
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集團崛起于清末新政時期,是左右清末民初政局的主要政治勢力。作為“北洋三杰”之一的馮國璋,是袁世凱北洋集團的主要成員。在清末民初社會轉型的大變革中,馮國璋從北洋軍事將領轉變為主政直隸、江蘇等地的都督,對袁世凱加強中央集權和民初政局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書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以客觀歷史活動為依據,從現代化理論和國家治理的角度,全面審視馮國璋在直隸、江蘇等地的地方治理實踐,對于人們了解民初政治復雜面相和深化北洋史研究具有積極的參考價值。
熊群榮 ·史學理論 ·32.4萬字
本書收錄18篇文章,涵蓋秦至清及近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對外交往等方面內容,既有關于宋元時期的“關撲”活動、明代潮州文人著作、近代湖南鄉紳階層等專題研究;又有劍橋大學怡和洋行檔案中的十三行潘宅買賣契約考釋等史實考證與研究。全書文獻資料豐富,學術視野開闊,具有較高的學術水準。
紀宗安 馬建春 ·史學理論 ·17.9萬字
此書輯錄作者二十年來有關中外關系史領域的學術論文共21篇,分兩大部分:一是中越關系史,探討古代中越交往的制度、史實以及人文觀照;二是澳門史,考論澳門開埠以及在華葡“共處分治”的模式下澳門城市治理形態。
陳文源 ·史學理論 ·23.3萬字
《史學管見集》由“歐洲中古史與年鑒學派”“古代中國與希臘羅馬世界”“史學散論與隨筆”三部分組成,寫作時間前后達三十年。縱觀全書,《史學管見集》較為集中反映了作者多年來的治學歷程和取得的成績。誠如作者所言:“學者以學術安身立命。每個學者的興趣與天賦不同,決定他們選擇不同的學術道路,與不同的學術對象結緣,留下不同的學術軌跡。我從來不奢想自己的文字可以藏之深山,流傳后世,只希望它們能證明我生命的個性化存在。”
張緒山 ·史學理論 ·28.8萬字
本書從述說扎根鄉土社會的道德理想出發,搜尋流傳在浙江歷史文化村落中的禮儀道德故事百余個,分別從仁孝傳家、三貞九烈、和氣致祥、見利思義、樂善好施五個方面進行介紹。
洪千里 ·史學理論 ·27萬字
金景芳先生是史學名家,他從研究制度史入手,逐步擴展到社會史、思想史、文化史、史學理論、歷史文獻學等諸多領域。本書以時間為序,清晰地勾畫了金景芳先生的生平事跡和學術活動,并深入揭示這些學術活動的背景,這些學術成果問世所經歷的曲折,以及這些學術成果問世后在學術界產生的巨大影響。為全面地反映金景芳先生學術研究的深度、廣度和在學術界產生的影響,不只注意于學術界對金景芳先生學術觀點、學術成果的贊揚、回應和支持,還注意了學術界對這些學術觀點和學術成果的商榷、批評或反駁,從而全面、真實、立體地反映了金景芳先生的學術人生。
呂文郁 ·史學理論 ·27.9萬字
清道人,原名李瑞清(1867—1920),江西臨川人,是近代著名書畫家、教育家、詩人,曾參與公車上書,歷任江寧提學使、兩江師范學堂監督、江寧布政史。辛亥后,鬻書滬上,聲名藉甚。他身為上海遺老的中堅人物,又與青島遺老往來頻繁,積極圖謀復辟,丁巳復辟時被授予學部左侍郎,死后謚號文潔,可以說是晚清遺老的代表人物。然其周旋在晚清民初,其身份、思想也是極其復雜的。晚清民初也是中國近代教育、新型書畫交易市場的濫觴,李瑞清作為直接的參與者、開拓者,發揮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清道人年譜長編》通過搜集其詩文題跋及相關文獻,加以研讀考證,并參稽大量史料如檔案、日記、方志、傳記、尺牘、筆記等,力圖還原其生平經歷,并通過李瑞清一生的行跡、交游,勾勒晚清民初之時局變化、社會狀態、教育、書畫市場以及遺老的生活狀況。
肖鵬 ·史學理論 ·61.5萬字
《清史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是一本面向海內外的清史研究學術論文集刊,創辦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頗受學術界的重視,潛心研究、學風嚴謹、把握學術前沿是其重要特色。書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歷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學術史論的研究文章;既收錄有關清代傳統文化的博學鴻詞科研究,也收錄對清代地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史學理論 ·20.5萬字
本著作提出了并論證出獨樹一幟的理論范式——競合主義,實現了國際關系理論上的重大創新與突破,解決了傳統三大主流國際關系理論面臨諸多困境;進而把雙層博弈發展成雙層競合模式,實現了跨層次理論整合;通過再定義安全,確立了安全的研究邊界并找出單元內部競合過程中穩定的變量,實現對哥本哈根學派安全化理論的超越;通過從競合主義向和合的演進,找到安全演繹新路徑。競合主義的提出從長遠看在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及安全研究領域均有具創新、開拓意義兼里程碑式的貢獻。
張宏利 ·史學理論 ·20.7萬字
該書是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系列研究成果之一,由北京學研究基地編。該書以”北京城鄉融合發展“為主題,設有總報告和北京城鄉發展戰略、都市型鄉村振興、城鄉文化保護與發展四個欄目,共收錄2019年北京城鄉融合發展報告和分報告多篇。該報告展現了2019年北京城鄉發展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包括進一步落實城市戰略定位、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開放與創新帶動城鄉高質量發展,以及指出了北京城鄉融合發展所面臨的重要機遇與挑戰。
北京學研究基地 ·史學理論 ·20.9萬字
本書是以現代眼光系統研究版本學的開山之作,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次除通行本外收錄新近發現的稿本與連載本,盡現作者結撰之精思。商務印書館之涵芬樓名重書林,本書即為其創建者之學術精粹,可稱“涵芬樓密碼”。
孫毓修撰 葉新等整理 ·史學理論 ·12.2萬字
本書收錄五篇研究論文和一篇譯作,利用西方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結構功能探討法”來研究中國歷史,倡導歷史結構解析、歷時回饋和整體觀等治史理論,是作者多年史學研究實踐與理論方法闡述的范本。
管東貴 ·史學理論 ·9.3萬字
“空間”是現代人文學最基本的范疇之一,在各專業領域歷來不乏深入的研究。本書以“‘空間’還有多少空間”為標題,邀請當下活躍于環境史、城市史、人類學、藝術史、考古學、政治史、歷史地理學等領域的十余位青年學者撰文,呈現當下“空間”研究的多樣性,探討各領域間呼應、互動與合作的可能性。依照問題意識與研究路向,本書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聚落、自然與文化的互塑”“圖像中的空間呈現”“畫土分疆與王朝治理”“信息流動、話語表達與權力空間”以及“葬域的多重結構”。編者、作者希望與讀者探討的,既是“空間”研究的空間,也是人文學本身在現代世界中的空間。基于這一主題的開放性,以上五部分的劃分乃至每一部分內部的順序,在閱讀時都是可變的,請讀者依照興趣自由探索。
高波 胡恒主編 ·史學理論 ·2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