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陳橋驛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和“酈學”權威。浙江大學曾在2011年11月舉辦了“陳橋驛先生九十華誕慶賀會暨歷史地理學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除了收到學術性論文之外,還收到了多篇充滿深情的記述與陳先生交往的回憶性、資料性的文字。學術性論文已經整理完畢,并由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2月正式出版。本書則擬將回憶性、資料性的文章等收錄成冊,以反映陳先生的學術貢獻和治學經歷。
羅衛東 范今朝 ·歷史地理 ·62.6萬字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歷史表解》一書,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會議,以及基本知識、基本線索、基本理論、基本經驗,用“表解”的形式,將零散的資料系統化、相同的事件歸類化、不同的問題比較化,以使讀者從紛繁雜的歷史現象中把握規律、認清本質、總結經驗、吸取智慧,從而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本書是領導干部和大專院校師生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中,結合學習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特別是中共黨史的一本重要的輔助教材。
曾凡光 ·歷史地理 ·9599字
本書的副標題為《10-11世紀鄂爾多斯南緣白于山區的歷史地理學研究》,正如副標題所揭示的那樣,本書主要論述了西夏前期白于山及周邊地區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狀況,涉及自然景觀、居民結構、物產資源、交通道路、貿易流通等內容。本書成書于20世紀60年代,極具學術史價值,國內西夏學界及歷史地理學界多有引用,相信本書的出版對此方面的學術研究會有所助益。
(日)前田正名 ·歷史地理 ·14.3萬字
隨著元代完成疆域空前廣袤的大一統,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也迎來了一個人員、物資交往的高峰。本書以元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為視角,對西域畏兀兒王國的王室亦都護家族、東遷內地的西域人家族、河西地區的元代文獻與商品、元朝和安南的關系、元代中國與波斯灣地區及阿拉伯半島南部的關系等做了細致深入的研究與探討,由此推進對元代絲綢之路沿線史地的認識與考察。
黨寶海 ·歷史地理 ·23.9萬字
《平遠縣革命老區發展史》是《廣東省革命老區發展史》叢書的一種。本套《叢書》集中體現了當地老區人民革命斗爭史,注重突出老區革命精神和光榮傳統的弘揚和宣傳,促進老區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圖書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做到歷史的真實性、事件的準確性與內容的可讀性相統一,對推動老區脫貧攻堅,振興發展具有實用性和參閱價值。本書主要內容有:老區區域和革命老區概況,以及挖掘了老區在土改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情況,同時也講述了平遠縣革命老區的建設發展歷程,還附錄有革命歷史文獻資料。
平遠縣老區建設促進會 ·歷史地理 ·17萬字
高州市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木偶)之鄉”。本書稿以生動的文字展示了高州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特色美食、歷史名人、傳統民間藝術等。每篇主題配上精致的手繪插畫,以廣大年輕讀者喜愛的形式還原歷史文化名城高州的獨特風貌。本書稿是“Hello,茂名”手繪漫畫系列圖書之一種,旨在用手繪漫畫的新穎形式向年輕讀者介紹茂名及其市轄區、縣級市的地方風土人情。全書約5萬字,約80幅插圖。建議出版。
蘇鐵蘇鐵 ·歷史地理 ·3.1萬字
本書是一部論述浙東學派中堅人物邵廷采的史學和思想的論著,在敘述邵廷采史學和思想成就的同時,著重論述邵廷采史學與思想的特點,以及他對于姚江書院派的重要作用,以期使讀者對邵廷采有充分理解和認識。
邢舒緒 ·歷史地理 ·14.5萬字
本書是曾凡光教授在全省各地宣講的基礎上組織編寫的,共約43萬字。本書的最大亮色為嘗試在編寫中采用一種新的體例,即體系加專題的形式,以一百多年來的近現代史為時間體系,按時間段以其間發生的事件編排專題,力求講深講透。相信通過這樣一種方法,可以很好地幫助讀者在有限時間內更好地加深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理解。
曾凡光 ·歷史地理 ·32萬字
本書以重慶市為例,參考相關地圖、筆記日記、報紙新聞、回憶錄、公文等資料,研究了重慶1891年到2011年120年間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動態變遷。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研究大致分為兩個“甲子”。第一個甲子:重慶在屈辱中開埠,經歷了軍閥混戰、國府西遷、重慶大轟炸、國府還都等重大事件;第二個甲子:重慶經歷了解放、城市接管、三線建設、“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直轄、西部大開發等重大事件。比較兩個甲子發現,重慶城市變遷就是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第一個“甲子”,有過高潮,最終走向民生凋敝;第二個“甲子”,有過低谷,正在走向民族復興。同時,兩個甲子中的重大事件又不是孤立的。
郭歡歡 ·歷史地理 ·28.2萬字
茂南區是廣東省茂名市轄區,東毗電白,南鄰吳川,西接化州,北連高州。本書稿以清新活潑的文字記錄了茂南的特色古鎮、特色產業、風景名勝、傳統藝術、粵劇文化等。每篇主題配上精致唯美的手繪插畫,以新穎獨特的敘述方式向讀者展現茂南獨有的魅力。本書稿是“Hello,茂名”手繪漫畫系列圖書之一種,旨在用手繪漫畫的新穎形式向年輕讀者介紹茂名及其市轄區、縣級市的地方歷史文化。全書約5萬字,約80幅插圖。建議出版。
朱琳 梁載橋文 顏琦建繪 ·歷史地理 ·2.5萬字
《東莞清溪客家民俗》是“東莞市博物館叢書”中的一種,是一本調查東莞地區清溪鎮的客家風俗習慣的研究性著作。是書通過實地調查、采訪耆老、查閱文獻等方式,對東莞清溪鎮客家群體傳統的飲食、婚姻、生育、信仰、喪葬等習慣及傳統節日、家居等做了系統的調查,并對這些習俗的來源、形成過程、影響因素等做了比較細致深入的剖析,是一本反映地區性民俗的客家文化著作。
張振江 麥淑賢 ·歷史地理 ·31.4萬字
本書稿以清新手繪配輕松文字的形式介紹了坦洲的特色農業產業、咸水歌風俗、坦洲水產美食、歷史趣事、古老遺跡等。本書稿是“Hello,中山”手繪漫畫系列圖書之一。該系列圖書旨在用手繪漫畫的新穎形式向年輕讀者介紹中山及其鎮區的地方歷史文化。全書約6萬字,約70幅插圖。建議出版。
馮倩婷 楊瑩 ·歷史地理 ·3萬字
本書是2018年“非洲法語國家:發展與合作”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從“非洲法語國家與地區研究”“非洲法語國家對外關系”與“中國的非洲法語國家”三個維度,闡釋了法非關系的歷史脈絡、重要特征和變化趨勢,歐非關系的走勢。作者團隊主要由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外交學院等資深專家教授組成,這也是本論文集學術質量的重要保障。
詹世明 張永宏主編 ·歷史地理 ·14.1萬字
《山海經》是我國一部古代地理名著,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囊括了各地山川、道里、民族、物產、祭祀、巫醫等內容,記錄了大量異物和神靈鬼怪,保存了不少遠古神話傳說。本書對《山海經》進行通俗的注釋和翻譯。
韓高年注譯 ·歷史地理 ·20.4萬字
中山民眾鎮素有中山“谷倉”和嶺南水鄉之美譽,居民大多臨水而居,享受著寧靜古樸的生活。本書稿以活潑靈動的文字記錄了民眾的水鄉特產、咸水歌等風俗、著名水鄉景點、歷史趣事等。另外,每篇主題配上精致的手繪插畫,以清新的方式來展現民眾的歷史文化。本書稿是“Hello,中山”手繪漫畫系列圖書之一種。該系列圖書旨在用手繪漫畫的新穎形式向年輕讀者介紹中山及其鎮區的地方歷史文化。
楊嘉文 ·歷史地理 ·4.4萬字
為進一步挖掘和整理孫中山文化資源,由中山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山市文聯承辦了孫中山研究百年口述史大型采訪活動,于2012年8月正式啟動。活動由中山市文聯主席、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會副會長胡波教授領銜,采訪國內外在孫中山研究領域具有突出影響力的學者,就其從事孫中山研究的學術生涯、學術方向、治學方法、學術成果等方面進行訪談,并請學者們對中山市如何開展孫中山研究,挖掘和利用孫中山文化資源提出建議。采訪記錄由胡波等進行整理而成“孫中山研究口述史”系列叢書,按地域分為八個片區,本冊為系列叢書之“臺灣地區”。全書約25萬字。
胡波 ·歷史地理 ·19.3萬字
古鎮鎮位于中山市西北部,地處中山、江門、佛山市交匯處,以燈飾的生產制作和出口而聞名中外,被譽為“中國燈都”。本書以手繪漫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介紹古鎮鎮的燈飾產業文化,并呈現小鎮的歷史建筑、風土人情,引領讀者走入不一樣的中國燈都,吸引年輕讀者關注地方文化,了解本土歷史。全書約5萬字,100多幅手繪作品。建議出版。
譚燕清 ·歷史地理 ·4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靈州歷史方面的圖書。作者本著古靈州今吳忠、新靈州今靈武自古一家的新觀點,推出一部嶄新的真實的靈州史。
白述禮 ·歷史地理 ·33.6萬字
作為連接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重要區域,中亞在古代、近代和當代呈現出不同的文明生態與地緣政治意義。作為與之存在密切歷史與地緣關聯的中國,如何在歷史的連續性維度中構筑起我們對于中亞認知的整體性,將直接關系到中國西北方向域外認知框架的豐富與完整。基于對中亞地緣重要性和中國對外認知整體性的考量,本書從整體和分區的角度,對中國近代的中亞認知流變進行了分析與梳理,力圖在我們既有的西域認知和當代中亞區域認知之間,補充近代中亞認知的缺漏環節,從而構筑一幅歷史連續性的中亞認知圖景,并通過認知中亞更好地理解作為“共同體”的中國。
袁劍 ·歷史地理 ·13.4萬字
本書為“Hello,中山”手繪漫畫系列之一種。《Hello,石岐》出版后,深受讀者歡迎,本書將增添前書未能盡涉的中山市老城區石岐的歷史文化名勝及游覽景點。作者采用年輕人的視角,通過細膩的筆觸、可愛的手繪漫畫和獨具一格的攝影作品,以生動活潑的形式介紹中山市石岐區的傳統文化、自然及人文景觀、文藝與重要產業發展狀況等。本書稿既體現了作者對石岐區及其歷史文化的熱愛,也有助于推介石岐區的特色游覽去處,使本地人和外來旅游者更多地了解中山的地方文化。
陳越安 ·歷史地理 ·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