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經典歷史之世界史篇(共6冊)
《極簡人類史》是一部視野宏大、脈絡清晰的人類簡史。它講述現代智人近10萬年的發展軌跡,以宇宙大爆炸為起點,在138億年宇宙演化的壯闊背景下,俯瞰人類歷史從無到有的全過程,構建一幅關于人類歷史的路線圖。從宇宙大爆炸、星系演變、生命進化,講到早期社會的誕生、農業文明的出現、現代社會與文明危機。全書共4個篇章,在不到10萬字的篇幅里,清晰地勾勒出每一階段的發展框架:第1章,“前傳:開端之前”,講述在宇宙演化進程中,人類是如何誕生的,以及現代智人是如何出現的;第2章,“開端:采集狩獵時代”,講述現代智人如何從生物圈中脫穎而出,建立人類社會;第3章,“加速:農耕時代”,講述農業文明的擴散,以及分散在各地的社群如何建立起相似的生活方式;第4章,“我們的世界:近現代”,講述更高級的工業文明的誕生,及其如何一次次將我們推到文明危機的邊緣。通過這4個章節,《極簡人類史》為我們呈現出一幅壯闊的歷史大圖景,幫助我們一目了然地看清,人類歷史從哪里來,以及人類歷史演變的內在規律。這本書用一個大比例尺看待人類歷史,所看到的并不是“一個接一個了無生趣的事實”,而是富有邏輯、互動連接的人類共同的故事。"《人類的演變》,作為當代人,該如何理解諸如白人販賣黑奴、原始社會的暴力殘殺,亦或是其他現在看來不合理,但在當時卻被社會普遍接受的歷史狀態?而諸如自己騎著驢卻讓太太負重這樣在伯明翰會受到譴責的行為,為何到了希臘北部小村莊阿斯羅斯卻理所應當?伊恩莫里斯在《人類的演變》中,對這些問題給出了可能的解答。他認為,隨著每個時代人們獲取能量方式的變化,人的價值觀念也在不斷的發展、演變,而每一個時代與其對應的觀念又恰是“得其所需”:在以狩獵采集為生的采集者社會,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人們以自由小群體的形式生活,因此不能容忍等級制度,卻能容忍暴力;而以農耕為生的農業社會,過上了相對安定生活的人們不太能忍受暴力,卻相對能夠容忍等級制度……伊恩莫里斯以非凡的洞察力和超前的意識,從宏觀視角,結合考古學、生物學等,論述了在人類的演變過程中,物質力量對人類已樹立并秉持了兩萬多年的“文化、價值觀和信仰”的影響,回溯過去,亦展望未來,并反思了人類有無可能正在為自己的滅絕鋪路。這本書為現代人理解乃至寬容過去時代的價值觀,至少是比較平心靜氣對待它們,提供了一種解釋的基礎;也為我們更客觀、深入地了解當下社會的多元價值觀,以及更清醒地看待自己的未來,帶來了獨特的視角。"《世界史:從史前到21世紀全球文明的互動》是公認的全球通史開山之作,一次完整講述了從史前到21世紀全球文明互動的故事,中文版首次出版。阿諾德·湯因比、斯塔夫里阿諾斯、杰里·本特利、何炳棣、許倬云、錢乘旦、劉新成等推薦。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史學界一般以此作為全球史誕生的標志。1964年,麥克尼爾在芝加哥大學開設世界歷史課程,為此他為“學生和一般讀者”將《西方的興起》精編簡化,于1967年出版《世界史》作為該課程的教材。自1967年問世至今,麥克尼爾《世界史》經過四次修訂再版,一直在英語世界中暢銷不衰,既是美國大專院校世界史課程的必讀著作,也是普通讀者了解世界歷史的入門讀物,甚至成為美國空軍學院的指定教材。麥克尼爾的貢獻和獨特之處在于:他認為世界史只有文明間的互動才有意義,他不斷書寫文明間的沖擊與反沖擊、征服與反征服。麥克尼爾的《世界史》以文明為單位,書寫全球文明的互動,讓之前隔離、孤立的世界史,變成動態、交互的世界史,繪制了一幅人類文明的交互網絡圖。這被認為是世界歷史研究的真正開始。全球史研究奠基人麥克尼爾的這部潛心力作《世界史:從史前到21世紀全球文明的互動》,分為四個部分三十章,上起人類的起源,下迄21世紀初,聚焦于中東、印度、中國、歐洲四大文明,將人類的歷史視為一個處于潛在狀態的整體,以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為主線,勾畫整體而互動的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綜覽幾千年間各個文明交融傳承、興衰演變的宏觀全景。麥克尼爾《世界史:從史前到21世紀全球文明的互動》重點突出,脈絡清晰:第一部分為舊大陸各大文明的出現和確立,第二部分為各文明之間的平衡,第三部分為西方的支配地位,第四部分為全球性世界主義的開端。他強調文明間的融合,不斷書寫文明間的沖擊與反沖擊、征服與反征服,地理、交通、技術、文藝等,人類文明的諸要素一一展現在他的生花妙筆之下,不僅內容包羅萬象,而且文字引人入勝。《文明的度量》是《西方將主宰多久》的續篇。就其書中提到的“社會發展指數”,作者進行了更進一步的說明,并使用突破性的社會發展研究數據進一步對比了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社會發展狀況。這次,作者對東西方發展狀況的研究跨度1.5萬年。深入總結西方什么時候主導了世界、為什么主導世界,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思考21世紀。"《西方將主宰多久:東方為什么會落后,西方為什么能崛起》這本書中你講讀到,為什么中國沒有出現“文藝復興”?為什么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為什么現代科學只在西方世界興起?為什么鄭和下西洋,發現美洲的卻是哥倫布?為什么中國、日本沒有發明蒸汽機、紡紗機?為什么中國越來越保守,西方越來越敢于冒險?為什么康熙大帝、張居正挽救不了當時的中國?為什么在近代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似乎陷入了靜止狀態?這些問題歸結為一點就是:西方緣何主宰當今世界?東方為何沉寂多年?很多學者在文化、宗教信仰、價值觀、社會制度,甚至盲目的隨機事件中尋找解釋,而沒有關注確鑿的物質現實世界。伊恩·莫里斯站在長達5萬年的東西方人類發展史上,指出為什么西方的統治地位既非長期注定,也非短期偶然。這兩種理論都無法解釋為何在落后的情況下,近現代西方的發展反而遠遠超過東方。他認為,關鍵是地理因素。地理因素決定了世界各國社會發展的腳步,社會發展又反過來改變了地理的意義。《西方將主宰多久:東方為什么會落后,西方為什么能崛起》將各個學科的全新發現聯系起來,并獨創“社會發展指數”,衡量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東西方文明的社會發展程度,展示了財富和力量如何從東方轉移到西方,并就此奠定西方幾百年來的統治地位。但《西方將主宰多久:東方為什么會落后,西方為什么能崛起》并未止步于此,伊恩?莫里斯指出,我們越回溯歷史,便越有可能展望未來;我們預測未來會發生什么,會使現在變得更明朗。《西方將主宰多久》不僅解釋了為什么西方得以統治世界,同時通過對過去的梳理,結合戰爭、能源和氣候變化等,大膽預測了在未來的幾百年里,世界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幾萬年來,戰爭一直被視作人類大的夢魘,但在這本《戰爭:從類人猿到機器人,文明的沖突和演變》罕見地融合了客觀的學術研究和驚人的智慧的書中,《西方將主宰多久》的作者伊恩·莫里斯進行了顛覆性的思考,他向我們展示了令人不快但又無法否認的事實:從長期來看,盡管戰爭帶來了殺戮和血腥,卻使人類更安全、更富庶。《戰爭:從類人猿到機器人,文明的沖突和演變》涵蓋了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理學、進化生物學,以及科技和軍事知識,講述了令人毛骨悚然卻又引人入勝的戰爭故事,歷數從類人猿到機器人的15000年的爭斗和暴力,從原始社會到古代文明,再到“美利堅帝國”。莫里斯犀利地指出在石器時代,人們生活在爭斗不休的小社會中,有1/10甚至1/5的可能會死于暴力。與之相反,在20世紀,盡管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等大小戰亂,每100個人卻只有不到1個人死于暴力。這都是因為戰爭,也只有戰爭打造出的利維坦式的大型中央集權國家,才能夠確保穩定,從而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富庶。這本書對15000年人類戰爭史的研究更表明,接下來的半個世紀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時期。如果我們可以度過這一階段,那么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終結戰爭的夢想或許就可以實現。但莫里斯認為,要想知道戰爭接下來會把我們帶向何方,必須先明了戰爭究竟意味著什么。《戰爭:從類人猿到機器人,文明的沖突和演變》無疑將永遠改變我們看待戰爭的方式,并改變我們在未來應對沖突的選擇。對于那些認為戰爭是普世災難的人來說,這本書將改變他們看待歷史的角度;而對于每一個參與戰爭與和平的事業,或是在任何一方面會影響人類命運走向的人,都應當讀讀這本《戰爭:從類人猿到機器人,文明的沖突和演變》。"
·148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