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詩法三十六講》是一本關于格律詩創作方法的圖書。涉及立意、構思、謀篇、造語、表達等方面,列舉了形象思維、情景交融、以少總多、即小見大、以動為靜、化靜為動、開篇之法、結尾之法、煉字煉句、詩貴含蓄、詠物詩法等三十六種常見且易奏效的具體手法,并結合分析大量詩歌作品,力求在技巧層面,既詳且盡。本書著重于弘揚傳統文化,介紹詩詞作法。有效提高讀者古典詩歌的鑒賞及寫作能力。
吳云楠編著 ·現當代詩 ·19.6萬字
于右任,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祖籍陜西涇陽縣斗口村(現歸三原縣曹家村管轄)。為打造“右任故里文化名村”,在涇陽縣政府,三原縣政府,曹家村兩委會的大力支持下,特邀請當地民俗研究者徐民主先生,對于右任在故鄉的歷史資料進行了搜集整理,形成此書,并經于右任家人審閱。書名取自于右任先生晚年詩作《望故鄉》:“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晚年在中國臺灣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愿。淺淺的海峽,隔斷著先生最深的鄉愁!
徐民主 ·現當代詩 ·19.4萬字
郁達夫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文學巨匠,我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他的散文無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現”,而且是“自敘傳”式的自我表現。他在散文中不加掩飾地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將自己的信仰、習慣、性格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現了在舊社會的壓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悶,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散文特色。
郁達夫 ·現當代詩 ·19.2萬字
這是一本青春流行詩。空靈、雋永、真純、飄逸且有趣。它以憂郁、迷婉、清新、和諧的美學流動,在眾多青年朋友中流行,它似乎是一座用詩建造的青春偶像,或是精神家園中與人共同呼吸的草坪,親切而頑強地征服他人的心靈并被他人所接受。文愛藝的抒情詩中,柔腸百結、無法申述的情狀是魅人的,同樣富于魔力的是精致的概括,它通常以結論式的句型作用于人的知解力。閃爍中的肯定,肯定下的閃爍,把概括指向不定性和深邃性,柔和的淵谷和鳥瞰的偉岸同時出現在讀者腳下。
文愛藝 ·現當代詩 ·19.2萬字
本著作是以黑龍江省當代新詩為研究對象,以時間發展為線索,以思潮研究和作家個體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探討從1948年到新世紀以來的黑龍江新詩。大致分北大荒詩歌研究、石油詩歌研究,20世紀80年代龍江新詩研究,90年代龍江新詩研究,以及龍江女性詩人研究,等新詩思潮;以及,梁南、張曙光、李琦、桑克等詩人的專論;本書還將用大篇幅做口述史的研究,做詩人論的同時做詩人的系列訪談,張曙光、李琦、???、馮晏、龐壯國等等,既有歷史的縱向敘述,也有當下詩人共時態的詩學呈現。從整體性、系統性上說是一部目前為止,可以填補黑龍江省地域詩歌研究空白的作品。
陳愛中 ·現當代詩 ·19萬字
一個知道分子眼中的大國民與小世界。本書為梁文道先生近兩年來撰寫的時評文字結集,談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聞自由、公民道德等社會諸多方面。文字風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論述簡潔有力,往往一針見血命中問題之要害,其文字在帶給讀者閱讀快感之余,還催人省思,給人啟示。本書名曰《常識》,正如梁氏自言:“本書所集,卑之無甚高論,多為常識而已。若覺可怪,是因為此乃一個常識稀缺的時代。”
梁文道 ·現當代詩 ·18.6萬字
本書從“身份與詩”這個視角出發,從意象、心靈、人物三個層面解析李賀詩歌獨特的“二元性特質”,揭示李賀詩歌的審美價值恃論與其作為底層文人的生存困境之間的復雜關聯;在“生存與詩”的扭結中揭示“李賀詩學”的屬性與文化價值,展現屮國邊緣文人的命運及其創作風貌。
吉新宏 ·現當代詩 ·18.4萬字
作者1973年移居到黑龍江省五常市龍鳳山彩橋鄉,常年的東北生活,居住地又是國內著名的稻花香大米產區——五常市,因此作者對黑土地、稻田、農民產生了深厚的情誼?!拔粼诖笊綅{,植樹栽瓜。澗邊禾壟綠如紗。樹左小溪田右樹,稼穡人家?!薄绑@飛小鳥,人比雄雞早。育柳栽楊東北坳,為搶農時最好?!睌⑹掳愕墓P法,使平和的鄉村生活呈現出豐富的色彩,同時又加入了作者探訪名山大川、寫作感悟的詩詞近百首。書中的重心是田間勞作,作者用樸實、熱情的語言謳歌這片土地、贊美土地上辛勤勞作的人民。
馬向東 ·現當代詩 ·18.1萬字
本書包括三個部分:其一“陳超專題”,批評家陳超2014年去世,本書收入3篇相關論文和一個陳超年表,著重從學術的角度,對于陳超的詩歌批評和詩學思考進行了完整梳理,并重點剖析了他提出的“個人化歷史想象力”這一概念的內涵及可能。其二,“詩人研究”,涉及華語圈的數位成熟詩人,包括多多,肖開愚,夏宇,英培安,希尼爾。第三部分為洪子誠、謝冕關于俄國詩人葉夫圖申科的詩學論文、隨筆。
謝冕 孫玉石 洪子誠 ·現當代詩 ·18.1萬字
《琴曲歌辭研究》講述了:《樂府詩集》是一部上古至唐五代樂章和歌謠總集,囊括了趙宋前除《詩經》、《楚辭》以外的絕大多數歌詩,其價值完全可以和《詩經》、《楚辭》等典籍相媲美。如明人毛晉在翻刻《樂府詩集》時就說該集“采陶唐迄李唐歌謠辭曲,略無遺軼,可謂抗行周雅,長揖楚辭,當與三百篇并垂不朽”。然而,有關《詩經》、《楚辭》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早就成為專門之學,唯獨對《樂府詩集》的研究,學人關注遠遠不夠,更不用說成為一個專門之學了。這一情況說明,人們對樂府學的概念還很不清晰。筆者不揣淺陋,愿將有關建構樂府學的思考貢獻給大家,吁請更多學人加入樂府學研究行列。
周仕慧 ·現當代詩 ·18萬字
本書遙承1987年葉在國家教委禮堂有關北宋詞的十次講座,繼續講述了南宋的幾位重要詞人及其作品。介紹每位作者時,葉嘉瑩教授往往結合其時代生平、情感品質、作品的藝術風格等方面綜合把握而又各有側重;同時,既注意到所選幾家對北宋詞尤其是周邦彥所開創的“賦化之詞”的繼承發展,又注意到南宋不同階段的作者因不同的時代背景而引發的不同感慨內容。結合緒論部分對南宋以前詞之發展的概括性介紹,讀者對詞體從晚唐五代至于兩宋的發展脈絡可獲得大致完整的認識。
葉嘉瑩 ·現當代詩 ·17.7萬字
《藏族當代女性文學叢書:阿媽與廚房(藏語)》大部分題材取之藏族社會生活,對他(她)們進行多方面的了解和記錄,傾聽不同的聲音,感悟不同的故事,尤其是在新時代藏區百姓對生活的態度和對婚姻的看法,對未來的追求,以及人們對天與地的敬畏意識和傳統信仰中襯托出的環保意識等。
卓瑪才讓 ·現當代詩 ·17.2萬字
中國白話新詩是否僅僅起源于海外留學生的零星嘗試?本書努力搜集、整理了四川地區早期白話新詩人們在詩作與詩論等方面的成果,呈現出中國白話新詩誕生的豐富景觀,從而填補了新詩發生史中的重要空白。
李怡等 ·現當代詩 ·17.1萬字
桑楚主編的《志摩的詩》收錄了徐志摩的經典作品,分為詩歌和散文兩部分,“詩歌篇”精選《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集子中最唯美的作品,“散文篇”精選《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等集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的選擇上,既注意其思想藝術成就,也注意其體式、題材、內容、風格的多樣性,相信讀者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一個充滿文采、充滿激情、充滿睿智的徐志摩。
徐志摩著 桑楚主編 ·現當代詩 ·17萬字
本書分上、下篇,上篇從意象本質論、意象功能論、意象生成論和意象鑒賞論等方面探論;下篇擷取聞一多、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食指、舒婷、于堅、戈麥、昌耀、余光中等十余位詩人的詩作進行系統的意象闡釋,并就七月詩派和九葉詩人、顧城和海子等詩歌現象和詩人詩作加以比較分析。既有理論層面的整合和論析,又有實踐層面的文本解讀,在承接古典意象詩學和意象批評內在精神及意脈的同時,體現出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的時代感和現實品格。
張文剛 ·現當代詩 ·17萬字
本書是安意如在《詩經》、納蘭容若、黃仲則等詩詞賞析之后,回歸初心,潛心寫作那個她最愛的大唐和那些她最愛的詩歌篇章。在本書中,安意如順沿《全唐詩》流脈,以其一貫細膩優美的文筆和獨樹一幟的賞析視角,從品賞李世民、楊廣、魏徵等人的詩歌作品開篇……一直寫到王維、孟浩然、王昌齡、李白、杜甫為止。
安意如 ·現當代詩 ·16.9萬字
林徽因是中國近百年來文化史上“才貌雙全”的女子,集才藝、品學、美貌于一身;徐志摩是中國文壇最具特色、最具才華的作家之一,二人因詩才、情意、傳奇為后人所銘記。本書收錄了二人最主要的代表作,包括詩歌、散文、小說等作品風格多樣,藝術成就極高,是了解二人作品,把握二人思想內涵的理想讀本。
林徽因 徐志摩著 桑楚主編 ·現當代詩 ·16.8萬字
《詩畫之間》主要梳理和辨析了中國傳統詩畫理論中的幾個重要論題,如詩畫優劣、詩畫一律、形神關系等。這是一部切中肯綮,剖析明快的詩畫理論史論著,是關于詩學與畫學的綜合研究,對研究詩學和畫學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該書還有兩篇文章專論《法書要錄》整理工作的文章,具有開拓之功,亦有重要學術價值。
劉石 ·現當代詩 ·16.8萬字
本書梳理了先秦至漢魏愛情、親情、友情等情感類詩賦,認為鴻都門學、人物品評、紙張的漸次應用、求才三令、曹丕對平等的提倡是曹植情感世界得以拓展的直接原因與詩賦緣情發展的時代基礎。本書以“奪宗”為中心再現了曹植的親情世界,并從親情世界的建構、虛實結合、隱喻特征、體裁選擇四個方面論述了曹植親情表達的特點。同時本書對曹植的友情世界、友情詩賦的緣情特征、曹植詩賦的情緒特征進行了深入論析。
于國華 ·現當代詩 ·16.8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史》(宋代卷)立足于新世紀,全面梳理考察20世紀宋代詩歌研究的成果,結合宋代詩歌研究之專題,分專題討論各個領域內研究進展,比較全面的展現了二十世紀宋代詩歌研究的歷史,對當下的宋詩研究具有借鑒意義。
王培友 ·現當代詩 ·16.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