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明代詩學內在問題出發,在中國詩學整體理論視野中,展開對清代詩學的全面探討。作者提出,真偽、正變、雅俗三對基本觀念制約明清詩學的歷史進程。全書十六章,在充分占有并深入研究大量原始文獻的基礎上,揭示清代詩學的演變軌跡及整體特征,探究各時期詩學的理論問題與價值取向,考察各詩學流派的群體構成及理論主張,比較各派之間的承嬗關系與詩學異同,闡述重要詩學家的理論體系及獨特貢獻,對清代詩學的歷史與體系作了論述。
張健 ·古詩詞 ·48.7萬字
《詩經》共收錄作品305篇,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它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向來被認為是中國古典文學之源,其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和多樣式的文學風格,對后世文學影響極大,被后人尊奉為五經之一。
沐言非 ·古詩詞 ·45.8萬字
本書以萬歷東雅堂本《昌黎先生集》為底本,去詩存文,并為文集八卷、文外集二卷、遺文一卷,附錄集外文三篇,集傳一卷。桐城馬氏搜羅文章全面完善,校勘精深。此“簡體版”在保持繁體版的各項箋注釋讀內容、專名線標點等基礎上,寄望于以較易進入閱讀的簡體橫排形式,使更多的讀者接觸到傳統文化的正統解讀,領略其中的優質精髓所在。
(唐)韓愈著 馬其昶校注 馬茂元整理 ·古詩詞 ·45.7萬字
形美、意美、音美,美得沉醉的雙語唐詩宋詞詩經詩畫集。詩家的不朽,鑄就300卷唐詩的風骨流韻,詞宗的風華,寫盡300闕宋詞的紅塵煙雨。詩三百,思無邪,這里還有詩經三千年回蕩的濤聲云滅。古詩英譯:中國翻譯泰斗,許淵沖教授親自翻譯,將詩歌與語言文化密切聯系。他用畢生精力致力于文學翻譯。希望讓世界看到中國之美。詩文賞析:化解字句難點,細細剖析典故,浪漫唯美的語言,帶領讀者走進詩的國度。深度解讀:時代背景、歷史典故、現代價值……每首詞都有其獨有的意義,值得品味和閱讀。詩人小傳:詩人們傳奇的人生經歷,讀詩也讀人,不僅能讓讀者輕松讀懂詩,還讓讀者了解詞背后的故事和詩人生平。難字注音:將詩歌中的重點難字加上拼音,讓讀者們輕松閱讀無障礙。有聲音頻:數百卷詩文隨書流韻,讓讀者沉溺在故紙堆中,傾聽金戈鐵馬,俯瞰江山如畫。生動插畫:精細雅致的古畫,于翰墨丹青中勾勒出詩情畫意。三位著名作家執筆,兩種語言的韻律融合,數百位詩人的傳奇人生,上千卷詩詞的風骨流韻,千年前的故世風華。長安古道、煙雨江南、天山明月、大漠孤煙……唐詩中有江山如畫、金戈鐵馬;云中錦書、紅箋無色、小窗幽夢、故人萬里……宋詞中藏著兩宋文采風流,經風雨而妖嬈,歷歲月而彌香;有匪君子、青青子衿、南有喬木、山有扶蘇……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詞,是傲視古今的中國文學巔峰,不讀,則不知中國文學有多美。
陸蘇等解析 ·古詩詞 ·45.2萬字
古人說,不讀詩詞,不足以知春秋歷史;不讀詩詞,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讀詩詞,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靈;不讀詩詞,不足以見流彩華章之美。
斗南 ·古詩詞 ·44.9萬字
本書選錄宋、遼、金三代詩歌四百余首,分別由專家學者鑒賞、評析,揭示其主題思想與藝術特色,探求其審美價值;書中還有對宋、遼、金三代詩歌風貌的概述,以及每個作家生平、創作特征的簡介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詩詞 ·44.3萬字
本書嘗試用古代文學體系的方法來研究宋詞與唐宋詩學的互動關系,并且對大一統體系下唐宋詩學對宋代詞學體系組成因素創作、流派、理論、集注的相互影響進行研究,得出一系列新的觀點。全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唐宋詩學與宋詞創作;唐宋詩學與宋詞體系。
郭鋒 ·古詩詞 ·43.1萬字
本書在對孫洙的選本加以注釋、語譯、賞析之外,還對許多作品進行了“對照閱讀”,或是從格律入手,或是從義理解說,使讀者既能深入理解,又能拓展閱讀,使讀者學詩時沒有偏頗之憾。
(清)蘅塘退士編 王景略解 ·古詩詞 ·43萬字
漢魏六朝時期文學空前繁榮,涌現了許多新文體、新思路、新風貌。本書從“才調更無倫”的賈誼至集六朝之大成的庾信,精選出名家50人,72篇文章,詳加注釋,精彩點評,所撰前言對漢魏六朝文的發展變化及其藝術成就,做了簡要的梳理和評述。
劉文忠選注 ·古詩詞 ·42.8萬字
本書作為關于元曲的通俗讀物,上編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有關元曲特別是散曲的基本知識,指出了譜寫元曲的方法;下編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標明其定格(字數、句式、韻腳和對仗要求等),區分正字和襯字,并詳加注解,以供元曲愛好者增加鑒賞水平和提高元曲譜寫能力之參考。作者對于古代詩詞曲格律做過深入研究,書中對于元曲的介紹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同時由于作者制訂了嚴格的選取標準,所以本書也可當作一個不錯的元曲選本。
李方 ·古詩詞 ·42.7萬字
唐朝承接隋朝,歷經將近三百年,無論文治武功,還是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可以說是中國數千年封建社會的頂峰,曾出現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封建社會最鼎盛時期,也曾有“安史之亂”“涇原兵變”等民不聊生的悲慘境況。單從文學而言,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頂峰,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云蒸霞蔚,名家輩出。詩歌是當時文學的最高代表,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堅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亮麗的風景線。唐詩與宋詞、元曲并稱,題材寬泛,眾體兼備,格調高雅,是中國詩歌發展的奇跡,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歷朝歷代的文人都奉唐詩為圭臬,奉唐人為典范。
蘅塘退士 ·古詩詞 ·42.6萬字
蘇東坡作為一代大文豪,詩詞文俱佳,他的作品在他在世時就已馳名遐邇,廣為傳頌,從北宋末南宋初年開始,編刻蘇東坡詩詞文集就已蔚然成風,各種注本也陸續出現,為研究蘇東坡詩詞文,了解相關創作背景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本書精選蘇東坡詩詞五百八十余首,基本能體現蘇東坡詩詞全貌及創作水準。精選精當而全面的有關蘇東坡詩詞的評論資料和背景資料,以幫助讀者更方便、更準確地理解和欣賞東坡詩詞。
曾棗莊 ·古詩詞 ·42.5萬字
此書是大型唐人絕句選本,共收絕句一千多首。在注釋、集評和評介等方面均富特色。注釋言簡意賅;集評廣輯唐以后詩話筆記中對唐人絕句的評語,闡微抉隱;作者評介,論述警辟。
富壽蓀選注 劉拜山 富壽蓀評解 ·古詩詞 ·42.5萬字
《杜甫詩集》(《錢注杜詩》)是杜甫詩集較有影響的注本之一。此次整理1.以康熙靜思堂刻本為底本;2.底本原校記較多,且均夾雜于詩句中,礙于檢閱,此次校點與錢氏箋注一同置于該詩之后,并加標序號,便于讀者閱讀;3.原書序跋,作為附錄,置于最后,供讀者參考閱讀。
(唐)杜甫 (清)錢謙益箋注 郝潤華整理 ·古詩詞 ·41.4萬字
《詩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文學與詩學審美的源頭,也是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與氣味的起點。本書為《詩經》做詳解通釋,先以闡明讀詩基本方法的緒論為引領,再收錄《詩經》全文,每首詩下又包含原文、詩旨、注音、詞義、章句解說、舊注考辨、文學賞析等內容,注釋詳盡,可供不同層次和需求的讀者用作閱讀、學習與檢索的參考書籍。《詩經》存世悠久,注釋版本眾多,前人講解中多有分歧之處。本書作者王靜芝教授在20世紀下半葉臺灣學術界及教育界聲望卓著,曾長期任教于輔仁大學,歷任中國文學系主任、中文研究所所長。他精研經史典籍數十載,以傳習經典、續通文脈為己任,將畢生治詩的成果集于此書,“字注句解,貫串全章,單義簡釋,力求明快”,以望為“初學及自修者”提供一個簡明平易的門徑,一窺經典之基與詩史之美,是幫助今日讀者與學人領會《詩經》全貌的經典之作。
王靜芝 ·古詩詞 ·39.7萬字
《<玉臺新詠>與南朝文學》一書采取宏觀研究與微觀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從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系統地論述了南朝艷體文風的形成原因和過程,在此基礎上探究《玉臺新詠》的編纂與南朝文風演變之間的邏輯關系,清晰地勾勒出南朝文風的發展軌跡,揭示了《玉臺新詠》的文學價值與文獻價值,同時也對《玉臺新詠》研究史進行了細致的梳理。本書關于《玉臺新詠》版本的研究深入而全面,論斷精審,學術價值極高。本書下編為《玉臺新詠校箋》,這也是目前所見唯一的《玉臺新詠》輯校本,作者廣采博引,精校眾本,將諸家校箋合為一處,又能采真削繁,多出己見。全書校勘精細,箋釋得體,堪稱古籍校箋的典范之作。
傅剛 ·古詩詞 ·39.1萬字
唐詩是古代詩歌的精華,最能體現中國古詩的藝術特色。《唐詩選》是古典文學經典選本之一,全書收錄詩人130余家,詩作630多首,是比《唐詩三百首》更豐富全面的讀本。該書選注工作由余冠英、王伯祥、錢鍾書、陳友琴、喬象鐘、王水照、吳庚舜等人完成,選、注都是一流的,可謂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選注 ·古詩詞 ·38.7萬字
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高峰,涌現了一大批杰出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白居易、韓愈、杜牧、李商隱等。唐詩今存大約五萬首,古今唐詩的選本眾多,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是清人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盡管所選皆是精華,然該書體量較小,尚不能很好地展現唐詩的風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專家們集體選注的《唐詩選》,選錄130余家630多首作品,是《唐詩三百首》(77家,310首)的兩倍左右,該書不僅收錄了唐詩的經典篇目,還能較好地反映唐詩的發展,另外,選注者對入選的唐詩作品做了非常精彩的注釋。這本書不僅是唐詩的經典選本,也是當代古典文學詩文選本寫作的范本。
本書選錄先秦漢魏六朝時期的名篇佳構三百余篇。全書采用選錄、注釋、鑒賞及詩史研究相結合的形式,對這一時期的詩歌作了全面深入的介紹。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詩詞 ·38.5萬字
讀懂了洛陽,就讀懂了唐代乃至整個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讀懂了詠洛詩,就讀懂了唐詩的美麗與韻致。本書將時段定于隋唐,將空間定于洛陽,是一部體例獨特的唐代文學史話,試圖描繪一幅洛陽詩歌文學的全景圖,既有文學史的面向,也有城市空間的面向。
馬鳴謙 ·古詩詞 ·3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