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講述了在中國詩詞中,描寫月亮或者借月抒懷的詩詞曲賦盈千累萬,不可枚舉,而本書擇與月相關的優美詩詞進行賞析,感受古人用月亮來寄托的情感,品讀人間雅趣。
李路編著 ·古詩詞 ·2.1萬字
本書精選的名篇,帶你跨越千年的時間長河,聆聽詩人們的千古詠嘆。不可缺少的意向,她們楚腰纖細,聘聘裊裊;她們態濃意遠,螓首娥眉;也有不愛紅裝愛武裝,“一舞劍器動四方”。本冊書中精選的名篇,帶你跨越千年的時間長河,聆聽詩人們的千古詠嘆。
韓玉龍編著 ·古詩詞 ·2.1萬字
讀懂了洛陽,就讀懂了唐代乃至整個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讀懂了詠洛詩,就讀懂了唐詩的美麗與韻致。本書將時段定于隋唐,將空間定于洛陽,是一部體例獨特的唐代文學史話,試圖描繪一幅洛陽詩歌文學的全景圖,既有文學史的面向,也有城市空間的面向。
馬鳴謙 ·古詩詞 ·38.2萬字
本套叢書是以“建筑”“植物”“動物”“食物”“服飾”“色彩”為主題,選取有這些主題的詩歌,配上名物科普。借助詩詞,我們試圖穿透歷史的縫隙,將那些曾閃耀奪目的建筑、不知其名的物種、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中國傳統的色彩與服飾等,重新展現在眼前。本書從眾多古詩詞中精選出那些含有中國傳統色彩的古詩詞,不僅配以詩歌注釋,還有相關的色彩科普,以及手繪插圖等,提取詩歌中的中國傳統色的專屬色譜,方便讀者更深刻地了解和傳承中國的色彩文化。
何薇編著 ·古詩詞 ·4.6萬字
本書講述了從古至今,雪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心頭好。多情的詩人、詞人們將雪和梅聯系起來,雪花飄落時,他們便踏雪尋梅,享受自然饋贈的同時,還創作出無數贊美雪景的作品來。我愿采擷如花海一樣詩篇中的幾多,與君共賞。
唐婷婷編著 ·古詩詞 ·2.4萬字
本書首先通過對敦煌歌辭寫卷的細緻考察,對敦煌歌辭的傳抄原因和功用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敦煌歌辭作為當時寺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敦煌民眾的各種節慶儀式、宗教活動、娛樂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其次,對敦煌歌辭“接近口語”的語言特點進行了深入分析。再次,重點考釋了一批俗詞、俚語,從而揭示出敦煌歌辭語詞在斷代詞彙史研究方面所特有的語料價值。最后從語法的角度比較系統地歸納出了敦煌歌辭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句法,如倒裝、共用、同義單雙音節詞語連用、同義單雙音節詞語對用等,訂正了敦煌歌辭整理研究中存在的誤刪和誤增等情況。
劉傳啓 ·古詩詞 ·22.8萬字
本書對經典唐詩的寫意表達,并非是對詩歌的純粹解讀,而是作者結合自己的心境,或置身于唐詩的意境中,或游離于詩作之外,以旁觀者的深入進入詩歌描繪的意境,作者散文化的寫意,為詩歌的解讀多了一重個人化的情緒表達,耐人尋味。
凌翔 ·古詩詞 ·4.9萬字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宋代杰出女作家。李清照的前半生舒心適意,但在北宋滅亡后,經歷了凄苦的后半生。因此她的創作也經歷了明顯的轉折:從輕盈妙麗的閨閣之作,到深沉凝重的身世之嘆。李清照詞作,善于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境、行動、細節來展現自我獨特的內心世界。她的語言獨具特色,清新素雅,風韻天然,尤其擅長用生活化的語言來傳達細微的心理活動。本書選取李清照詩詞中的代表作品,以簡明的注釋和評析輔助讀者閱讀。
諸葛憶兵選注 ·古詩詞 ·5.2萬字
本書以38首美到窒息的草木古詩,寫數十位天才詩人的年少心動。關于破碎和救贖,關于青春與不朽,每個故事串聯著更多絕美詩詞,涵蓋了中國古代經典詩詞近百首,書中每一句曾被眼淚打濕的古老詩行,都是一艘光陰的小船,帶我們穿越千年,抵達詩人激蕩的內心。于是,無數或傳奇或平凡的情愛與悲喜,從此便可借著瀟瀟的風雨,在時間的茫茫河流里,相映相照,相期相會。
紀云裳 ·古詩詞 ·10.6萬字
《和爸爸一起背古詩》選取了100首經典古詩,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學語文書上的必學古詩。本書根據詩人的生平故事、創作背景和古詩意境等,以“讓孩子的成長路上有詩和遠方”為主線,創作了100個詩詞故事,仿佛閉上眼就能穿越千年,和古人進行一次語言、心靈的交流,讓讀者不但“背得輕松”,而且“懂得容易”,從而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內涵。讀者通過掃描書中每一首詩的二維碼“聽,見經典”,就能聽到國家一級播音員——優爸為你講解每一首古詩,他低沉溫暖的男中音,配上中國古典音樂,古詩的韻律和意境之美自然而然地融入心中,讓古人的情懷和智慧滋養心靈。
優爸編著 ·古詩詞 ·14.5萬字
《小山詞》里的作品多懷往事,抒寫哀愁,筆調飽含感傷,感情深沉真摯,能動搖人心。《臨江仙》《鷓鴣天》《阮郎歸》等,都是歷來傳誦的名篇,描繪出生動感人的畫面,抒寫離別之愁、相思之苦和重逢時的喜悅,可謂情真意切、九曲回腸。其中清詞麗句,深為論者所嘆賞。
晏幾道 ·古詩詞 ·5.2萬字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福建崇安人。因排名第七,所以世稱柳七。柳永是北宋詞壇中的璀璨巨星。柳永在官場上頗為失敗,仕途坎坷;然而,他在歌詞的創作上,是一個成功的開拓者和革新家。他創制了許多新調,特別是慢詞長調,擴充了詞的體制,打破了小令一統詞壇的舊格局,提高了詞的表現力,擴大了詞體的容量,開創了宋詞發展的新局面,為后來詞人的創作提供了基本的形式規范。在詞的創作方法上,柳永也有開拓和創新,善用鋪陳敘事的方法,推動了慢詞藝術的發展。本書遴選柳永詞作,加以注評,是柳永詞的優良選本。
王兆鵬 姚蓉評注 ·古詩詞 ·10.2萬字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他的詞境界雄奇,風格豪放,氣勢郁勃,內容豐富多彩,讀之朗朗上口,在宋詞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辛棄疾存詞數量很多,前后時間跨度之大,幾乎可以視作辛棄疾個人生命的注腳。現在精選辛棄疾詞八十四首,加以必要的注釋、評析,使辛詞能夠更好地被讀者接受、理解。
辛更儒選注 ·古詩詞 ·5.6萬字
宋代是我國詞創作的鼎盛時期,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一顆光輝奪目的明珠,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宋詞三百首》精心選取了300首中的一部分的精華之作,有的描繪閑情逸致,有的抒發思鄉之情、離愁別緒,還有的抒發愛國之情……字字珠璣,句句精華。風格迥異,或豪放或婉約,但都立意新穎、音韻優美,能夠陶冶孩子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是讓孩子了解中國古典文學的優秀啟蒙讀物。
豐碩 ·古詩詞 ·217字
本書是王國維先生經典之作,甫一面世便引起學界震動,并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被稱為啟迪靈性的金鑰匙,是中國古典詩詞、美學領域必讀書目。著名的“境界說”即在此書中正式提出。本次出版,以《人間詞話》手定稿及刪存稿為上下卷,計114則,展現《人間詞話》全貌。又特邀資深學者、出版家李夢生教授,為每一則詞話新擬標題,作今譯、評析,并將原文中片段引用的詩詞列出全文,加以注釋和鑒賞提示,介紹典故,與原文形成呼應。通過準確到位的譯注、旁征博引的評析,使讀者能夠獲得更豐富的信息,更好地理解與欣賞《人間詞話》。
王國維著 李夢生譯評 ·古詩詞 ·10萬字
陸貽典,明末藏書家,虞山詩派遺民詩人。其詩作現僅見同里后學張文鑌纂輯、周楨參校的清雍正元年張道淙刻《覿庵詩抄》六卷,為古籍善本,現存國家圖書館。雖然《覿庵詩抄》刊刻數量較少、版本單一、流傳不廣,但這為數不多的詩作卻顯示了虞山詩派分途的軌跡和發展方向。因其師從宗宋的錢謙益,卻與宗晚唐的馮舒、馮班言談甚歡,故其詩作體現了這兩種詩學取向對他的影響,以及他對這兩種詩學觀念的實踐與揣摩。
(明)陸貽典著 周小艷 仝廣順整理 ·古詩詞 ·2.8萬字
詩歌英譯是一種高雅的文學翻譯實踐,是展示悠久的華夏文化和輝煌的古代文化的橋梁。本書精選極具代表性的、影響廣泛的、風格多樣的中國古典詩詞百余首,譯文采取了形式多樣的英語格律形式。多數詩歌押韻形式多樣,具有很強的音律美。譯文力求簡潔順暢,不因為形式美的追求而因形害義,盡力再現中國詩詞的空靈俊秀,力爭在“義”“理”“神”“韻”等詩學美學范疇上至臻完美。
左章金 吳明忠編譯 ·古詩詞 ·2.5萬字
《花間集》是我國文學史上文人詞總集,收錄了溫庭筠、韋莊等文人所著詞作。詞風婉約典雅、濃艷華美,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花間詞派”,其音韻用詞之美,對后世文人詞作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人氣古風畫師呼蔥覓蒜,以她細膩精致的畫風和唯美想象,創作百余幅作品,繪出了詞中的婉約意境與至美深情,與《花間集》本身的詞作珠聯璧合,盡展傳統文化的魅力。
呼蔥覓蒜繪 ·古詩詞 ·2.8萬字
本書主要由清代三家《詩》文獻研究概論、清代三家《詩》文獻輯佚研究、清代三家《詩遺說大義闡釋和清代三家《詩》文獻融合研究等幾個部分組成。本書對清代三家《詩》文獻研究的前期準備和外部特征進行宏觀考察,對清代三家《詩》的文獻輯佚成果進行詳細的分類、成果總結和輯佚特征及輯佚觀念進行深入研究。清儒對三家《詩》大義的發揮則屬于經學闡釋理論,有發揮“圣賢之道”的詩教闡釋和申發三家《詩》中的“微言大義”的經世致用兩種。而清代三家《詩》文獻研究的最終目的即補充和發明毛義,因而最終四家《詩》走向融合成為清代《詩經》文獻研究的必然趨勢。
房瑞麗 ·古詩詞 ·26.4萬字
李賀是中唐的著名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本書就是從李賀詩歌中精選出來的部分,共108首。作者選詩精當,兼顧思想性和藝術性,在每首詩后附有重要語詞注釋和全詩的解讀。注釋簡潔準確,既有關鍵詩句的串講,也有對繁難字的注音和釋義。解讀部分,著重挖掘詩歌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深入淺出,時有創見。本書是一部兼具學術性與普及性的優秀的古詩讀本。
黃世中評注 ·古詩詞 ·8.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