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全書分為上下編,上編側重網絡文學批評的歷史呈現,從文本形態、批評主體、傳播方式等角度,對網絡文學批評做了系統的分析;下編則側重以批評理論解讀網絡文學批評觀念、批評標準、批評功能、批評影響力。同時,本書的導言強調網絡文學必須入正統文學史,結語又對網絡文學批評做了進一步追問,對于當代中國網絡文學研究來說,批評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而歐陽友權教授長期從事網絡文學研究,是當今學界網絡文學方面研究權威。
歐陽友權 ·文學理論 ·26.9萬字
《明清文學與文獻》系黑龍江大學明清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專業學術輯刊。書中重點以明清文學、文獻以及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為主,并著力呈現明清文學研究的前沿動態和最新成果,反映了本學科的特色。
杜桂萍 陳才訓主編 ·文學理論 ·27.7萬字
本書以現代以來的白蛇傳改寫為研究對象,將其劃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歸結為啟蒙、現實化、政治性與多元性四種特征元素,闡明改寫的空間,具有首創性。運用互文性理論,將不同時期(從古至今)、不同地域(包括大陸、臺港及海外)的白蛇傳對照分析,具有宏觀、整體研究的學術視野。作者在歷史的塵埃中挖掘出大量改寫白蛇傳的作品,重點論及的作品近60部,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本書研究涉及話本、小說、話劇、戲曲、影視、舞劇等眾多體裁,文本豐富、類型多樣。本書在具有嚴密理論性的同時不失其可讀性,是一部雅俗共賞的佳作。
李斌 ·文學理論 ·26.8萬字
本書是關于詞學批評的理論研究,是針對“文學”與“歷史”之間關系的反思性質的探索。上編闡述“詞史考微”的理論內涵,下編展示針對不同性質的宋詞文本的批評實踐。傳統的“詞史”說,觸及“文學”的本質力量——這是脫離現實社會關系的一種獨特存在,與現代文藝批評的“境界”論相互貫通,從學術史上看更對后者產生過啟示作用。“詞史”的批評延續我國文學的“興寄”傳統,在“微言大義”“詩史互證”的理路之外,具備融入讀者個人知識結構與身世感慨的“再創作”式的特征。
馬里揚 ·文學理論 ·24.1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美華文學中的美國形象,由兩部分極致成:一是空間視域下的美國地理形象,如古墓與圍城意象、天堂與地獄的小幻象、美國家園形象等;二是族群社會學視野下的美國各族裔形象,如華人移民形象、白人“拯救者”形象、猶太人形象及黑人形象。借助比較文學中形象的研究方法,本書對美華文學中復雜多變的美國形象進行了深入探討。
陳學芬 ·文學理論 ·20.3萬字
北宋中后期詩壇上,出現了一位有“李白后身”美譽的詩人——郭祥正,他流傳至今的作品超過1400余篇,無論是從創作數量,還是從流傳時間看,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都是比較少見的。本書以郭祥正及其詩歌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重新考察其生平事跡中的一些問題,探討其詩歌之創作淵源、思想內容以及創作手法和創作技巧,深入研究人物經歷對其詩歌作品所產生的影響。當個人命運與國家社會交織在一起的時候,郭祥正的思想性格變得駁雜且多變,其詩歌也因此呈現出包羅萬象、內容繁雜的特點,展現出豪壯奇絕、清新綺麗、含蓄委婉、悲慨曠達、典雅厚重的藝術風格。
楊宏 ·文學理論 ·23.5萬字
新月詩派是中國新詩史上重要而復雜的詩歌流派。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現代主義三種詩學形態相伴相生,使新月詩學觀呈現出相互包容的詩學理念和不拘一格的藝術形式。新月詩派與中國著名自由知識分子社團——新月社之間的復雜關系,決定了新月詩派不可能只是一個單純的詩歌流派。本書從新月詩派的生成與發展這一研究視角,將新月詩派投射于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文化語境中,借助大量的歷史資料,探討新月詩派錯綜的發展軌跡。運用現代傳媒的理論重新審視文學流派的生成與現代報刊之間的關系;借鑒“影響的焦慮”這一西方現代詩學理論中的某些觀念,闡釋新月詩人是如何擺脫“前驅詩人”和“強者詩人”“影響的焦慮”的,通過有意的創造性誤讀,構建起新月詩學體系;運用“反優先權”的理論策略,研究新月詩派內部詩人間詩學理念的傳承與超越;通過確認詩人雜糅型的文化身份進而闡釋新月流派的人員構成、詩歌氣質、文化選擇和審美價值形態諸多問題與現象。
葉紅 ·文學理論 ·20.5萬字
北大荒文學主要是指整個黑龍江的鄉土文學。對北大荒文學形象從蕭紅傳統的蠻荒到拓荒者的家園意識,再到二次創業中北大荒民間希望,北大荒文學創作體現出意識形態統攝下的革命話語;以史家的態度走進歷史現場,凸顯以奉獻與犧牲為基本內涵的北大荒精神,揭示人在意識形態話語下褪變性的艱難成長。作家以報告文學來觸摸新生活的脈博,彰顯時代精神力度的大美,萃取生命激情。堅守日常生活的寫作成為作家的精神立場。北大荒作家的寫作呈現出現實主義姿態,“主旋律”作品的集中亮相和對本土文化的認詞成為他們的普遍選擇。傾心尊嚴的書寫,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流瀉詩意的瞬間,傾聽“天籟”的救贖與自贖。堅守田園的寫作折射的“胡子”文化和傳統美德,呈現北大荒鄉土生活的影像。由鄉土書寫進入民族靈魂是北大荒獨特的文化審美品格,呈現出多元共生的文化形態。
車紅梅 ·文學理論 ·28萬字
本書為第十三輯,設有詩文研究、戲曲小說研究、文獻考辨三個特色欄目。主要刊發明清文學、文獻以及文化方面的優秀首發學術成果,著力呈現海內外明清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杜桂萍 李小龍主編 ·文學理論 ·29.9萬字
路遙小說是被傳播數據和接受實例一再證實的溫暖勵志的傳世之作。路遙的作品數量有限,創作也有一定局限,但在傳播和接受層面卻超越當代許多作家,形成數量龐大的“路遙族群”和言說不盡的“路遙現象”。本書以路遙的生平研究和史料辮析為基礎,通過考察大眾傳媒(紙媒、廣播、影視等)對路遙小說的傳播、編輯工作與路遙文學創作的雙向互動、讀者對路遙小說接受的數據和實例,再結合路遙小說的文本細讀,側重于在讀者層面考察、思考1980年至今四十年來路遙小說在中國的傳播和接受情況。
孫萍萍 詹歆睿 ·文學理論 ·21.2萬字
本書以中國近代小說的主要流派為研究對象,包括譴責小說、公案小說、俠義小說、舊派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偵探小說、科學小說、翻新小說、歷史小說等。通過文本細讀,對其文本內蘊、敘事特征、文化內涵、民族國家想象、人物存在狀態等展開闡釋,以求得出客觀、科學的結論。在論述方法上,作者借鑒闡釋學、敘事學、文化剖析、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既兼顧近代小說流派全貌,亦凸顯流派個性;既呼應全書體例,亦體現學術特色。本書是第一部對近代小說流派進行整體研究的著作,可為研究中國小說的學者提供借鑒,亦可作為近現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的研究參考書。
侯運華 劉焱 ·文學理論 ·26.1萬字
本書從五個方面論述了獨孤及的思想及文學地位,指出獨孤及是其時代弘揚儒家思想、將紙上談兵的儒學主張貫注于具體事務的經世致用型文人的縮影。獨孤及理充而氣足的奏議文風、序文和記述文中精致的敘事寫人技巧、碑志文黜華錄實的寫實特征、哀祭文的怨天主題與“緣事而發”的抒情特點,都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唐文創作的“大手筆”。其部分詩歌“以文為詩”的特點顯現出詩人對生活記錄的興趣遠遠超過了對于詩味兒的追求,而另一部分詩歌“格調高古”的特征則體現出他有意識地超越大歷時期的“華俗”之風,在質與文之間尋求平衡點的努力。最后,本書討論了獨孤及與“古文運動”的關系,并對學界通行的、將其視為“古文運動先驅者之一”的觀念提出了質疑。指出他所抨擊的徒有聲形之美而無實在內容的駢文,絕不與通常所說的駢文同義。誠然,比起六朝和同時代的作家,他的確創作了一定數量敘事寫人、張揚個性的散文,然而,這實際上與盛中唐之交“人”的覺醒與“人學”的崛起密切相關。
金晶 ·文學理論 ·24.1萬字
戲劇在外國文學中,特別在西方文學中,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雖然到了二十世紀,戲劇已經有走下坡路的趨勢,但總體來說,戲劇在西方史上屬于文學的精華,藝術的桂冠。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對外國戲劇的翻譯、演出和研究都非常重視。
何輝斌 ·文學理論 ·30.2萬字
法式善(1752—813),清代文學家。姓伍堯氏,原名運昌,字開文,別號時帆、梧門、陶廬、小西涯居士。乾隆四十五年進士,授檢討,官至侍讀。乾隆帝盛贊其才,賜名“法式善”,滿語“奮勉有為”之意。法式善曾參與編纂武英殿分校《四庫全書》。《法式善研究》是對清代詩人法式善的綜合研究。乾嘉時期詩學活動頻繁,文學生態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其間,法式善身體力行,交游廣泛,成為當時詩學活動的積極倡導者與參與者,并以《詩龕圖》《西涯雅集》《梧門詩話》等為契機展開了一系列的詩學活動,這為其在乾嘉詩壇地位的確立搭建了不可或缺的平臺,同時也豐富了乾嘉文學生態。
李淑巖 ·文學理論 ·31.2萬字
醫學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促使社會進化的重要動力。現代西方醫學代表了西方文化和社會體制,是帝國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方現代醫學為帝國內部權力統治的范式,并在整個20世紀對帝國擴張和集權統治產生深遠影響。誠如醫學史家安德森所言:“西方醫學話語對普世主義與現代性的宣示,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涵益了帝國的欲圖。”著作以兩方醫學史為抓手,從后殖民視角分析20世紀的美國作品,探究自然科學醫學如何演變成社會醫學,醫學術語如何轉變為醫學話語,如何參與帝國政治的建構。著:作還重點研究帝國作家的身份和創作意圖,證實了薩義德的觀點“宗主國文化中的每一種文學和藝術的目標都是維護帝國”。
蔣天平等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本書力圖結合個案論析與整體研究、兼顧歷時性的梳理與共時性的比較,來進一步深化對北宋中后期詩歌流變的研究。本書選定該時期文人學佛與詩歌流變之關係為研究對象,從分析詩歌中所運用的佛教典故、所藉用的佛教術語入手,結合當時文人與佛教關係的考察,尋繹文人接受佛學思想的邏輯順序及其佛學思想體系的構建生成,並通過解析該時期士大夫知識構成及演變之特點,深化對該時期詩歌流變原因及過程的研究。具體結構上,本書主要通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代表人物學習佛襌理論與文學創作之內在關係的研究,適當藉助相關的理論方法,詳細分析對比三人的學佛路徑、學佛對其詩歌語言運用的影響、學佛對其詩歌創作思維的滲透,大體勾勒出了士大夫學佛變化與該時期詩歌流變的關係。作為論題的延伸,本書還考察了北宋后期江西詩派諸人之學佛與其詩歌創作、詩論形成演進的關係。
左志南 ·文學理論 ·31.7萬字
網絡文學批評的關鍵性問題是從理論上探討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要涵蓋哪些內容,探討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的相關路徑與內在邏輯。諸如數字技術所催生的網絡文學之于傳統文學究竟增添了哪些新的質素?網絡時代的文學評價活動又經歷了怎樣的機制轉型?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的可能性與路徑是怎樣的?中國網絡文學批評的理論考辨,就是要梳理網絡文學批評的所有成果,揭示批評界究竟完成哪些既定的理論目標,是否回答了網絡文學發展的諸多理論問題,從而促進網絡文學批評的多元化。
禹建湘 ·文學理論 ·25.8萬字
本書著眼于李漁文化品格及其成因的考辨研究,梳理影響李漁一生的主要線索,選取一些存有爭論但又對李漁一生極為關鍵的問題作深入研究,力求較為客觀地描述李漁思想發展的動態過程,闡釋李漁人生選擇、思想演變、創作風格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從歷史的高度,全方位地去把握李漁,還原李漁。本書共分七章,第一章探討李漁早期人生選擇幾個關鍵環節中李漁的心理動因,第二章第三章探討醫學修養與養生哲學對李漁思想、創作的深刻影響,第四章是李漁思想觀念中幾個問題的專論,第五章探討李漁技藝觀念與技藝修養對其創作的影響,第六章論及李漁詞與詞學,第七章是關于《合錦回文傳》、《肉蒲團》兩篇小說著作權的考論。
張成全 ·文學理論 ·24.9萬字
20世紀中國新詩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走向現代化的過程,置于其中的現代象征主義詩學也具有強烈的現代化訴求,突出表現為對“詩本體”的熱切關注和積極構建。本書以“詩本體”的探求作為中國現代象征主義詩學的闡釋起點,圍繞詩歌本質、藝術形式、審美價值等方面的核心命題,在象征主義詩學不斷提升的本體自覺中,闡釋其飽滿的詩學內涵,考察其在詩歌寫作、詩歌批評、詩歌論爭等維度的生存鏡像,揭示現代象征主義詩學體系建構的復雜情境及其獲得“合法”地位的曲折歷程。
柴華 ·文學理論 ·22.8萬字
本書豐要目標是在漢魏六朝詩歌音樂傳播與文本傳播并行、交叉與相互轉化的歷史語境中,考察詩樂共生和詩樂分離的過程,以及詩歌多種傳播方式與詩歌文學嬗變的內在聯系:第一、第二章,系統梳理漢魏六朝配樂歌唱、徒歌、吟誦等幾種主要的詩歌口頭傳播方式及其歷史,厘清該時期石刻,題壁、傳抄、結集等幾種主要的詩歌文本傳播方式的早期形態及傳播特點;第三章討論漢魂詩歌創作機制與詩歌音樂、文本交叉傳播形態;第四、第五章,對“建安風骨”、“官體詩”兩個漢魏六朝詩歌史上的重要現象進行傳播學闡釋;第六章討論漢魏六朝紙張的發明使用與詩歌文本傳播的關系,以及詩歌文本傳播的普及對漢魏六朝徒詩觀形成的意義;第七章討論漢魏六朝郵驛制度的發展變化與詩歌異地傳播的關系。
吳大順 ·文學理論 ·2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