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唐傳奇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歷時一百多年,涌現出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本書為國內第一次系統梳理和深度分析英語世界唐傳奇研究的著作。本書勾勒與梳理了英語世界唐傳奇學術史,探討了中西唐傳奇研究的交流與互滲,從唐傳奇的主題、人物等角度,系統地分析、闡釋和評述了唐傳奇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接受和變異狀況。本書總結了唐傳奇在向英語世界傳播過程中的優劣得失,并由此闡釋了異質文化間的差異與互補,擴大了唐代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影響。
張莉莉 ·文學理論 ·14.6萬字
本書重點推出“傳播的詩”這一概念,并闡釋詩歌影像傳播(以電影為主)的幾種范式。“影像”是圖像理論的關鍵詞,也是視覺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它具有與傳統文學文本以及其他藝術形式平等對話的優勢,影像傳播媒介并不只是具有承載功能,它可以成為給詩歌帶來新的表達元素和新的表現力的部分,詩歌在一定意義上離開了原初的文字表現載體,將傳播載體引入自我表現之中,創構了詩歌的立體文本,轉化為一種“立體的詩”或“跨媒介的詩”。“傳播的詩”具有的最顯著詩學特征就是詩歌的表現載體與傳播載體的契合,在媒介融合的文化語境中,詩歌需要在與媒介齊聚的視聽交集的互相選擇中尋求整合后的新生。
梁笑梅 ·文學理論 ·16.9萬字
五四是中國社會文化的轉型時代,亦是知識分子流動的高頻期。浙籍作家打破安土重遷傳統,上承近代出都入洋的余緒,下引五四流動新風,成為新文壇的一支勁旅。本書從地域與城市空間維度,運用人文地理學、城市社會學與文化學等方法,深入闡述浙籍作家城市流動的歷史成因、地緣條件與現代特征,詳細描畫行路圖,展示從一地到他地、出走與倦游、獨行與聚合的動態軌跡,厘清城市流動與古代游方、漂泊流浪、戰爭流離的區別。本書重點探究浙籍作家城市流動與新文學發展的內在關系,揭示其流動行為對文學家身份轉型的深刻影響,鄉緣、學緣、業緣聚合對于新文學群體社團的有力推動,城市流動對于新文學作家吸納和消化啟蒙精神的促進作用,以及流動體驗對于新文學敘事與審美范式的開拓意義。這些論斷,彰顯浙籍作家在文化轉型中承前啟后、開辟新路的歷史風姿,有助于總結浙籍作家給中國新文學發展帶來的獨特經驗,為認識作家流動和新時代文學建設提供有益啟示。
王傳習 ·文學理論 ·19.2萬字
這本書是火爆全網的讀書博主趙健,寫給所有人的人生參考答案!聚焦6大核心主題:人生、愛情、理想、精神、女性和自我。穿越時空,追溯54位中國文化長河靈魂人物的人生歷程與感悟,重走他們的人生路,感受跨越時空的共鳴找到迷茫焦慮的解法,收獲繼續前行的力量。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讀書真的能改變命運嗎?趙健以親身經歷告訴你,讀書是改變命運的起點!不是單純為了追求學歷,也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讀書,是讓自己逐漸清晰地認識到,你究竟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其實置于每個人面前的人生,是一場開卷考,你苦苦尋求答案的人生難題,那些歷史長河中的智者也曾經歷,并且已經給出了他們的解法。如何走出迷茫、如何看待愛情、如何做出更好的人生選擇、如何面對苦難……在這本書里都能一一找到參考答案。人生的考卷,無人可以回避。參考答案,或許能在你困惑時給你方向,在你焦慮時讓你安心,在你迷惘時給你新的思路,而最重要的是,你要自己寫下屬于自己的答案。
趙健 ·現當代隨筆 ·9.1萬字
我們經常背誦古詩詞,但你知道藏在古詩詞里的動植物的那些秘密嗎?比如,“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這句詩里的葵是向日葵嗎?“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象,那燕子為什么“年年春天來這里”,鴛鴦又為何總是成對活動呢?還有我們總是討厭“枯藤老樹昏鴉”中的烏鴉,烏鴉出現真的是不詳的征兆嗎?《古詩詞里的動物植物》這本書就帶你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全書不僅有通俗易懂的古詩詞賞析,還趣味講解詩詞中提到的動物的生活習性、植物的生長習性,而且引經據典,生動道出動植物背后的傳統文化典故。全書還配有動植物的精美手繪彩圖,圖文并茂,讓讀者能更好地了解這些動植物知識。這本書把傳統文化知識與科普知識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將枯燥的知識變得靈活而生動!
石潤宏 ·古詩詞 ·7.4萬字
《艷異編》及其續書包括《艷異編》《廣艷異編》《續艷異編》,其中《續艷異編》是《廣艷異編》的精選本,是選本的選本,內容完全出于《廣艷異編》,因此本書不再對其進行具體研究。《古艷異編》《艷異新編》雖然在篇名上與《艷異編》相關,但實際上并不能算作《艷異編》的續書,因此,本書以《艷異編》《廣艷異編》為主要研究對象。本書從選本的角度出發,具體整理相關篇目的故事源流,正文后面附有近八萬字的附錄,為學界相關研究提供文獻基礎,這是本書的首要價值所在。其次,在文獻整理的基礎上,本書梳理歸類了相關問題,從中得出一些不同于前人的結論,也指出了時下相關熱點研究中的一些失誤不當處,如,關于“兩拍”的素材來源問題。最后,本書還解決了困擾學界的偽書《瑯嬛記》的成書問題。《瑯嬛記》是學界公認的偽書,但其成書來源如何,作偽手段怎樣,卻從未有人提及,通過對《廣艷異編》的故事源流整理很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趙素忍 ·文學理論 ·18.9萬字
目前存世的516篇子弟書中,有79%改編自唐宋詩文、明清戲曲小說,21%是原創作品。本書考證了現存所有子弟書的題材來源,并將子弟書同原文比對,分析其改編水平的高本書還對每一篇子弟書的內容進行了簡單介紹,使讀者一書在手,可以立刻了解所有子弟書的故事梗概和文學價值。
冷紀平 郭曉婷 ·文學理論 ·12.6萬字
詞之文體形式于兩宋時代登臨審美顛峰,而詞話作為與之密切關聯的理論探究之果實,也從萌芽至發展、豐富至成熟,留下完整的歷史圖譜。該著從美學視角對兩宋詞話進行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辯證研究,運用現代文藝學理論對兩宋詞話的代表性文本予以描述和詮釋,并綜合西方美學的相關觀點進行比較與印證,進而給予價值評價并作出相應的理論歸納,著力立足于辯證理性和歷史理性相統一的立場提出美學新見,由此使歷史與邏輯、抽象與具體的方法論得以統一。
顏翔林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本書從歷史敘事、上海文化、思想史、社團研究等角度,系統論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自由主義文學思潮在上海的發展、流變和星散的過程,聚焦這段時期胡適、徐志摩、梁實秋、林語堂、沈從文等自由主義作家的創作及生存環境,呈現了現代知識分子與文化場域之間的依存關系,從而拓展了現代上海文學研究的新空間。
蔣進國 ·文學理論 ·13.9萬字
明中葉至清中葉,是書坊業的鼎盛期,也是通俗小說的繁榮期。書坊業與通俗小說幾乎同時于明中葉走向繁榮。書坊業對通俗小說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明清通俗小說的繁榮離不開書坊業的支撐。江南運河城市因為大運河的重要地位與便利水運而成為明清商品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蘇州、杭州、揚州、常州、湖州等江南運河城市在明萬歷后成為新的坊刻中心和通俗小說刊刻中心,為明清通俗小說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城市的書坊業在明清通俗小說的創作、刊刻、傳播與接受等各個方面均起著重要作用。在書坊業的推動下,明清通俗小說最終在江南運河城市走向全面繁榮。
謝君 ·文學理論 ·13.9萬字
如何綜合評價美國現代主義詩人伊茲拉·龐德?他是詩人還是罪人?如何把握他在文學、藝術、經濟、政治,東方、西方,歷史、現實間游走跨界的內在驅動?本書關注作為“詩人”的龐德,也直面作為“罪人”的龐德。無論如何,如此矛盾的轉向與身份真實而長久地系于其一身。他與20世紀初西方現代視覺藝術的互動,特別是為英國旋渦主義藝術進行理論建樹時提出的關鍵詞ENERGY(力/能量)為本書提供了靈感與起點。于是,從龐德與西方現代視覺藝術、龐德與中國、龐德與意大利法西斯主義三方面話題展開,本書通過展現這位“旋渦中的美國詩人”一生連貫而持續的對“力”的追尋,把握一種相對確定而穩固的思想內核,從他的詩歌創作、詩學思想和現實行動的關聯中抽繹出內在邏輯,從而嘗試達成對其全面綜合式的研究。
魏琳 ·文學理論 ·16.1萬字
本書在現代空間理論視閾之下全面考察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的文學作品,以空間的不同層次: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心理空間和精神信仰空間為經,以英雄史詩、抒情詩歌、圣徒傳記、智慧文學等不同類型的文本為緯,探討了重點文本所闡發的空間概念及地景特征。研究聚焦不同人物群體與居住地之間的互動關系,揭示出了盎格魯一撒克遜作家們積極致力于將空間這一抽象而廣泛的概念轉化為能夠體驗和感知的地點、景觀、區域、邊界等具體的空間表征。研究打破了空間、地點和景觀間的隔閡,充分考察三者之間的互通性以及獨特性,以此深掘出這一時期的文學文本中呈現出來的空間建構特征及其承載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本書有助于發展出面向中世紀早期文本的空間討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國內外國文學研究中空間理論應用的層次。
張濤 ·文學理論 ·16.1萬字
本書以文學地理學的理論和視角,重新審視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極具地域特色的“西部文學”,將作家分布、文學語言、文學刊物、宗教習俗等文學地理要素,放置在“大西北”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中,對西部文學各要素和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闡釋西部文學與西部地理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復雜關聯。
張向東等 ·文學理論 ·18.3萬字
本書在古今已有濂溪學文獻的基礎上,對濂溪學詩歌進行補遺。具體搜集了五類文獻仔細檢索,一是學界已有濂溪學文獻;二是各相關地方歷代方志;三是古代諸儒別集與總集。這三類中,優選古人別集刻本,次選古人總集、叢書、類書刻本,再次選其影印本,最后選當代人編纂的總集、叢書、類書。為行文簡潔,各底本均簡稱之,注于篇末。第四類是韓國諸先生的詩文集,均來自兩套堪稱韓國四庫全書的大型叢書——《韓國歷代文集叢書》《韓國文集叢刊》。第五類是日本諸位先生的詩文集多來自日本大型儒學叢書——《續叢書類從》《續續叢書類從》《日本儒林叢書》及日本學者別集。以上文獻至少110種。
王晚霞編著 ·古詩詞 ·12.4萬字
陳維崧作為清初陽羨詞派的宗主,在詞壇上的地位非常高,而他的詩歌較少被人關注。本書從陳維崧詩歌創作的地域人文背景、陳維崧師友交游活動、陳維崧詩歌的思想內容、主要體裁與風格特色、陳維崧的詩學理論與批評等角度展開,以陳維崧現存1700多首詩歌為觀照對象,討論并揭示了陳維崧詩歌創作所取得的高度藝術成就。本書尤其著眼陳維崧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與藝術成就而極少為人關注的詩歌作品,從而多維度展示出其詩歌創作廠師前人而自成一家的本真面貌。
郭超 ·文學理論 ·16萬字
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自問世以來就在民間廣為流傳,各種版本層出不窮,對其各種角度的解讀也屢見不鮮。《西游妖物志》共30章,聚焦“《西游記》中的動物視角”,按照“動物妖精”在《西游記》原著中的出場順序,細致考證了各類菩薩、取經團隊成員、取經路上制造出八十一難的各類魔怪的身世演變及其在現實中的動物原型。充滿趣味橫生的觀點交融與文化混搭。在書中,人神魔,佛道儒,民俗文化、動物科普……“虛”“實”兩個世界穿插且互為印證;移花接木、借尸還魂、層疊嵌套、摶土重塑……對比歷史版本如元雜劇,分析故事轉移、嫁接、人物重塑等演變,一窺吳承恩《西游記》的形成過程。作者文思活躍,文筆跳脫,用另類視角品讀西游,帶來一番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
趙爽 ·現當代隨筆 ·15.3萬字
本論集以挖掘和傳承中國古代文學和傳統文化知識為宗旨,研究內容包括早期詩歌與音樂的關系、早期詩歌作者的真偽問題、六朝文人對前代詩歌藝術的借鑒傳承、北朝樂府歌詩的創作與表演、唐代名人散文編集與版本流傳、明清時期詩歌與戲曲的發展流變等。論集中的文章立足于當下的研究成果,注重在對基本文獻進行整理與考據的基礎上發現新問題、探索新知識,也注重對前人研究成果重新進行思考與總結,兼重學術性與可讀性。本論集力求為讀者提供一些文學藝術、典籍文獻、文化名人、哲人思想及相關領域的傳統文化知識,并為相關研究者帶來一定的啟發。
孫立濤主編 ·文集 ·15.8萬字
司馬遼太郎(1923-1996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最有影響力的歷史小說家,在政治界、經濟界有著廣泛的影響,被稱為“國民作家”(日本)。司馬遼太郎創作了大量的中、日、韓等東亞國家相關題材的歷史小說、隨筆、游記,多達六十多卷。本書將司馬遼太郎與相關作家的創作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了司馬遼太郎對東亞歷史的文學敘述,以及他對東亞與日本的思考,可以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司馬遼太郎文學,更深入地了解日本作家對東亞歷史的認識,進而更深入地了解日本與東亞。
關立丹 ·文學理論 ·18萬字
本書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元與中唐文學群體研究,主要側重于元的文學活動與士風、貶謫生活以及與政治事件的關聯。第二部分則是元文學交游考論,主要側重于元文學交游空間的梳理,并考察文學接受史研究的情況。最后一部分從文學接受史角度尋索元稍的文學家形象與士人形象的關聯性。根據接受狀況考察元稍樂府詩與元白并稱、元白優劣的關系,而后集中于元形象的傳播與接受的探討。
田恩銘 ·文學理論 ·19.9萬字
“烏托邦”是許多理論家科幻批評的關鍵詞,尤其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幻批評中居于核心地位。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科幻文學的密切聯系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達科·蘇恩文發起的科幻批評標志著西方科幻批評的馬克思主義轉向。自此以后,烏托邦逐漸演化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幻批評的終極視域。本書分析西方科幻文學批評馬克思主義轉向的成因,深入探討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科幻批評的“烏托邦”視域。在此基礎上,對蘇恩文、詹姆遜、莫伊蘭、弗里德曼等學者的科幻批評理論進行具體而微的深入研究。
王瑞瑞 ·文學理論 ·1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