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匯集謝冕、程光煒、周曉風、羅振亞、劉士杰、吳曉、張德明、姜玉琴、張健、師力斌、邱景華、易彬、盧楨、劉波、陳培浩等學界同仁關于吳思敬詩學研究的專題文章,分別納入“同行、堅守、探索、回響”等專輯,涉及同代人有關吳思敬先生的印象與認知,中青年學者探討其詩歌批評與理論建構、詩歌史研究等內容,并附資料價值較高的訪談與學術年譜。
龍揚志 王珂編 ·文集 ·28.2萬字
本書以現當代以來河北地域內的小說創作為研究對象,全面詳盡地論述了百年來河北小說創作的歷史風貌。全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梳理了河北現代小說的發展脈絡,中編和下編梳理了河北當代小說的歷史與現狀;每一編都對代表性作家作品做了深入充分的闡釋。全書注重史料收集和文本細讀,具有以史帶論、論從史出的特點。是一部頗有學術價值的地方性小說史專著。
郭寶亮 胡景敏主編 ·文學理論 ·40.7萬字
“革命”貫穿20世紀中國社會歷史文化進程,對新詩的產生、傳播和接受影響極大。“革命”既是新詩研究的參照物也是研究的對象,但已有的研究成果較多處于傳統革命觀念的籠罩之下而缺乏超越性,缺少關于新詩革命話語復雜性、豐富性的研究。“革命”之于新詩的意義,一是作為新詩外部處境的革命,二是作為新詩寫作核心語匯、表達現代漢詩之普遍性追求的革命,三是作為新詩特征后果的革命。革命話語包括以革命為核心詞的一套相關語匯,也包括這一套語匯在社會中的生產傳播及效用。“話語”是一種語言表達的結構,也是一種行為或實踐。革命話語在中國現代文學,尤其是新詩的生成發展中的影響或作用,尚未被充分認識或闡釋。該選題在綜論基礎上,選擇何其芳、卞之琳、馮至、艾青、綠原、廢名、徐玉諾、穆旦等八位具有代表性的新詩詩人,對其詩歌創作和詩學觀念做細讀和分析,并結合各人文學生活與詩歌創作經歷,探討革命話語對創作、傳播與接受的復雜影響,由此探究新詩百年與現代漢詩革命話語詩學建構與實踐問題。該選題將宏觀理論與個案探究結合,歷史分析與現實關懷聯系,以革命話語為關鍵詞闡釋新詩百年的中國化的現代性演進軌跡、特征與啟示。
魏天真 魏天無 ·文學理論 ·22.9萬字
這部“精讀”遴選中國作協“2019年度中國網絡文學排行榜”上榜作品18部(項),其中,網絡小說10部,網絡文學IP影響力入圍作品6部,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上榜項目2項。每部作品采用“作者簡介”“上榜評語”“故事梗概”“作品反響”“作品評析”體例,對精要進行點評,目的在于以精讀賞析方式推介優秀網絡文學作品,同時也是對這一重要文學排行榜活動本身影響力的一種放大。
歐陽友權 ·文學評論 ·20.1萬字
本書共收評了63篇近年來較受觀注的網絡小說,分為現實篇、歷史篇、幻想篇。現實篇指建基于現實生活,以當今生活場景為背景的作品。這里有警察的明察秋毫、知識分子的憂國憂民、白衣天使的精誠奉獻、娛樂明星的叱咤風云、打工仔的埋頭苦干;這里有愛情的甜蜜、生活的艱辛,以及職場的爾虞我詐。歷史篇指描摹歷史、以古代或架空的朝代為背景的作品。這里有唐代的雄壯、宋代的圖強、明代的無奈、清代的崛起、民國的戰斗,以及一些少年英雄的勵志故事。幻想篇指以想象方式建構異世界、異生活的作品。這里有不敗的戰神、永不放棄的少年、執掌天下的大帝、偷偷發育的大師兄、喜歡飆車的打更人、讓人摸不清來路的詭秘之主……他們一個個本領高強,毀天滅地只需動一指頭。
聶慶璞 ·文學評論 ·24.8萬字
本書為作者2015年受聘上海交通大學以來結撰的文字,依類厘為三編。這些教學科研與工作過程中孕育出的成果,全都立足于學術,著眼于文化,以“人文”為核心,緊緊圍繞人文內涵、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來思考,注重人類意識與規律的探討,注重中華文化的創造性傳承與弘揚,注重創新人才人文素質的培養。文章選擇具體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研究或詮釋“人文”內涵、學術價置和文化意義,提出系列學術新見解、新理念或新認識。諸如人文思想是人類歷史實踐的智慧結晶和全世界共同擁有的戰略資源,也是引導人類不斷創新和文明發展的重要保障;“傳說、表演、器物、圖畫、文字”是人類文化存在的五大基本形態,“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尊道貴德”是中華文化的三大核心理念;理論是文化的最高形態,學術研究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形式;研究能力是人才綜合能力的第一要素;等等。至于具體作品與文化現象的新詮釋,大都正誤補偏,強化科學嚴謹。這些成果以不同方式發表,或得到學界關注與肯定,或引發學生興趣與思考。文章保存原貌,體例風格多樣。
楊慶存 ·文集 ·48.6萬字
本書將迄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的當代文學視作一個整體,分上、中、下三編,對其研究的“歷史化”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探討。上編“歷史化的本體構成與知識譜系”,主要考察當代文學歷史化“是什么”,對其“三元一體”(即主流意識形態文學、精英文學、大眾文學)的本體構成與知識譜系進行盤整,然后在時空拓展的視域下對有關評價機制與評判標準作了闡釋。中編“歷史化的主要路徑與研究方法”,分析“怎樣歷史化”,包括述學范式、經典化篩選、文學史編纂,也包括史料收集與整理、甄別與辨析等。下編“歷史化相關專題探討”,主要從歷史化與政治、革命、文學、批評、舊體詩詞、知識學養等角度,對相關重要問題進行抽樣分析。每編之間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內在的邏輯關聯,這就是緊扣歷史化的“本體”和“實踐”,圍繞“何為歷史化”和“如何歷史化”兩個維度及方向展開。
吳秀明主編 ·文學理論 ·47.2萬字
《元明清文學清考論》分為明清小說考論、明代詩文考論、古代戲曲考論上、中、下三篇。上篇對章回小說的發展線索、價值取向及表現的人格風范進行了論析,并對《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三言》《二拍》、《紅樓夢》等明清小說的思想內容和思維方式提出了獨到的理解,并針對《西游記》、正續《小五義》著作權問題的爭議,對這三部小說的作者進行了考證,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篇著重探討了宋明理學與明代詩文的關系,對宋濂與程朱理學,唐順之、徐渭與陽明心學,袁宏道與泰州學派關系進行了考證,并對這些詩文作家的文學思想和創作特色提出的獨到的理解。下篇探討了諸宮調、南戲體例的源流,中西古典悲劇的特點,并對《精忠旗》等戲曲作品進行了論析。全書注重考據實證與理論思辨相結合,史料翔實,論證充分,富于思辨,觀點新穎。
宋克夫 ·文集 ·39.2萬字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文化語境中,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學科與理論建設迎來新的歷史機遇。2019年11月1日至4日,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第36屆年會暨“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歷史性與當代性”學術研討會在南昌舉行。此次會議是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又恰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勝利閉幕的時間節點上召開的。此次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和論文集的出版,對深化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批評研究,特別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的研究,推動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黨圣元 張政文 詹艾斌主編 ·文集 ·28.2萬字
在全球體系重新構建、民族國家激烈競爭的當今世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使國民知曉自己、讓世界認識中國,已成為關涉甚廣的重要議題。本書立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其與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往,梳理和總結人類學的中國故事。全書內容包括對西學東漸后人類學本土化問題的學科性思辨,同時也涉及了與之相關的個案論述。其中既有關于多民族中國的總體論述及夷夏關聯的田野調研,也包括了以北美、不列顛及俄羅斯等地為例所做的跨文明比較。
徐新建 ·文學理論 ·38.1萬字
本書選取我國有代表性的網絡作家作品類型,通過對優秀網絡作家成長道路的考察和作品的細讀分析,與網絡作家對話,與時代對話,在世界性、民族性交匯的新時代文化語境中,結合網絡媒介傳播的特點,梳理網絡文學發展的脈絡,對我國網絡文學的文化意蘊、文學傳承、藝術創造、時代價值、寫作困境等進行研究,探討網絡文學的發生發展規律,嘗試建構與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既有理解之同情,又有理解之批判的中國網絡作家作品評價體系。
周志雄等 ·文學評論 ·36.5萬字
本書抓取論詞絕句得以出現、承納、衍化與展開之代表性論題,緊密依托各異的批評材料立論,清理論詞絕句承納與衍化的內中情形。以個案的歷史承納與創新發展為線索,并以線索上眾多的原點為支撐,揭示論詞絕句發生、發展、衍化與創新的豐富內涵。
胡建次 汪素琴 金鳳 吳玉窕 ·文學理論 ·35.5萬字
南宋羅泌的《路史》,是一部保存有極為豐富的輯佚資料的神話學著作。本書首次全面且系統地考察了羅泌的家世和《路史》的文獻學及神話學價值。考察時,本書以對《路史》文獻構成所做的全面細致的梳理為依據,既揭示《路史》文獻來源的豐富性及其在輯佚方面的獨特價值,又凸顯羅泌搜集神話傳說資料來構擬上古帝王譜系時,陷于“駁雜而無倫”的困境,非刻意為之,而是受“神話歷史”思維的影響所致。
朱仙林 ·文學理論 ·34.3萬字
基于文獻與口述資料,結合民俗學、現當代文學、文藝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多學科方法;本書通過回溯1949—1966年民間文學的知識生產場域,引入“國家話語”,分析與闡釋這一時期民間文學理論建設、民間文學批評體系的構建、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發展、民間文學與社會主義新文藝等,糾正了之前學界對1949—1966年民間文學理論建設不足的偏見。本書主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新文藝、強化中華民族認同、書寫少數民族文學史、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等方面觀照1949—1966年民間文藝研究,對民間文學的口頭性、人民性進行新的闡發,在與文學史、思想史、文化史對話中,為當下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書寫、民間文學理論構建提供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的同時,也為新時代民間文學學科建設提供了新視角、新維度。
毛巧暉 ·文學理論 ·31.9萬字
法式善(1752—813),清代文學家。姓伍堯氏,原名運昌,字開文,別號時帆、梧門、陶廬、小西涯居士。乾隆四十五年進士,授檢討,官至侍讀。乾隆帝盛贊其才,賜名“法式善”,滿語“奮勉有為”之意。法式善曾參與編纂武英殿分校《四庫全書》。《法式善研究》是對清代詩人法式善的綜合研究。乾嘉時期詩學活動頻繁,文學生態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其間,法式善身體力行,交游廣泛,成為當時詩學活動的積極倡導者與參與者,并以《詩龕圖》《西涯雅集》《梧門詩話》等為契機展開了一系列的詩學活動,這為其在乾嘉詩壇地位的確立搭建了不可或缺的平臺,同時也豐富了乾嘉文學生態。
李淑巖 ·文學理論 ·31.2萬字
清末民初是中國文學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關鍵時期,其中新小說的成就最顯著。其突出的特點是這一時期各個民營書局爭相斗妍,紛紛編輯出版《說部叢書》,這充分體現了小說界革命的巨大實績。本書首次對清末民初二十多家出版機構出版的三十多種《說部叢書》數百編作品展開全面而系統的敘錄,這是頗富創新性的研究工作。本書以各出版單位所出版的《說部叢書》為綱,以各編作品為目,根據各種《說部叢書》出版時間的先后,對每編作品的作者(著者與譯者)、諸種版本、章節目錄(全錄或摘錄)、序跋(全錄或摘錄),以及其他相關文獻如評述、作品廣告等信息展開敘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付建舟編著 ·文學理論 ·31.1萬字
譚獻是晚清著名文學家,本書從晚清時代與文壇雙重變遷的視域中考察譚獻的文學創作、文學思想與文學地位。將譚獻文學研究與晚清文學流派、學術思潮、文藝思潮等方面相聯系,在晚清文壇“南北宋詞之爭”“唐宋詩之爭”“駢散之爭”的視野下考察譚獻的詞學觀、詩學觀、駢文批評理論等文學思想。本書從譚獻文藝與文學互通共融的現象出發,從書學與詞學、詩學與詞學的關系角度入手,分析譚獻的詞學批評理論,從而深入探究晚清的學術思潮與文壇風貌。
劉紅紅 ·文學理論 ·30.6萬字
本書首次提出“非常態人物敘述者”的概念,具體是指一種特殊敘述者,它主要由智力、精神、心理、道德、形態、狀貌等多個方面與正常態的人存在較大差異和區別,并且已經參與到故事進程當中的一個或者多個相對具體和形象化的人物來擔任。本書主要針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中引人注目的癲狂型、癡呆型、幽靈型和比擬型這四個非常規形態的人物敘述者類型展開專門探討和深入論析。這是在取法和借鑒國內外學術界關于敘述者、不可靠敘述(者)、敘事交流、非自然敘事等研究理論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思考與探究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它可以為人們分析、解讀乃至審視、理解富有魅力和創造性的20世紀中國文學提供一種新穎獨特的思路、角度和方法。
洪麗霽 ·文學理論 ·29.3萬字
《明清文學與文獻》第一輯始于2012年,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一年兩輯,現已出版十輯。本輯由北京師范大學杜桂萍教授、李小龍副教授主持,《明清文學與文獻》在國內學界已有一定的影響力,主要刊發明清文學、文獻以及文化方面的優秀首發學術成果,著力呈現海內外明清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集刊分為戲曲研究、小說研究、詩文研究、學術史研究四部分。
杜桂萍 李小龍主編 ·現當代隨筆 ·28.4萬字
《文學地理學》輯刊是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的年會論文之精選,由曾大興等主編,每年一輯,已出七輯。作者均為中、日、韓三國從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學者,包括楊義、蔣凡、劉揚忠、朱壽桐、周尚意、王兆鵬、張三夕、鄒建軍、陶禮天、夏漢寧、高人雄、戴偉華、海村惟一(日)、金賢珠(韓)等知名學者。本輯刊設有“文學地理學學科建設”、“文學地理學宏觀研究”、“文學地理學基本理論研究”、“文學地理學方法研究”、“文學家之地理分布”、“北方文學地理”、“中原文學地理”、“燕趙文學地理”、“荊楚文學地理”、“吳越文學地理”、“嶺南文學地理”、“文學地理學應用研究”、“國際視野”、“學科建設動態”等多個欄目。
曾大興 夏漢寧 杜雪琴主編 ·文學理論 ·27.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