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第五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選集。本書輯選了大賽詩歌、散文、小說組的獲獎作品。小說組節選內容主旋律突出,講述了反映時代正能量的好故事;散文組節選內容從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的角度深刻反映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詩歌組節選內容反映現實生活,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批優秀網絡文學作品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和廣西故事,極具文學吸引力、藝術感染力和傳播力,具有較大的出版價值。
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組委會編 ·文集 ·22.7萬字
本書是第六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選集,輯選了大賽小說、散文、詩歌類的獲獎作品。本作品集圍繞“全民共筑中國夢,勠力同心奔小康”的主題,描寫鄉村如何脫貧的故事及扶貧干部事跡;贊美鄉村日新月異的變化,抒發對故土及親人的懷念;抒寫新時代的中國故事,記錄普通人在決勝全面小康路上奮發有為的人生。本書佳作云集,反映了廣西網絡文學新的水平和高度,對進一步推動我區乃至全國網絡文學現實題材的創作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參考價值。
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組委會編 ·文集 ·23.4萬字
本專著較為系統地闡釋了19世紀晚期至21世紀初,從魯德亞德·吉卜林到扎迪·史密斯英國流散作家作品中英國人從英國到其海外殖民地和從(前)殖民地到英國的雙向流散和與之相伴而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與人種安全等問題。
徐彬 ·文學理論 ·21.8萬字
本書是第四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選集,輯選了大賽小說組、散文組、詩歌組的獲獎作品。本作品集通過聚焦家庭、故鄉等因素,既贊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又凸顯了廣西地方人文歷史特色,多層次地展現了廣西的大美之處,集中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來巨大的發展成果和變化,講好了中國故事和廣西故事,具有較大的出版價值。本書的出版可以更大范圍地用正能量感染和影響人民群眾,用健康向上的文學作品引領時代風尚。
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組委會編 ·文集 ·21.3萬字
本書對美國生態批評第一波和第二波浪潮進行歷時梳理,提取出美國少數族裔生態批評的基礎性范疇——“環境”,進而以小說、詩歌、戲劇、非虛構作品中的“顯性/隱性環境文本”建構美國少數族裔“環境文本庫”,從中選取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從“環境與地”“環境與性別”“環境與國界”等維度,全面系統地發掘美國少數族裔文學中的生態思想。
石平萍 蔡霞 ·文學理論 ·23.1萬字
感性批評,是作者從事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一以貫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作者認為,在西方近現代、當代各種文學理論和思潮都被介紹到國內的背景下,小說的閱讀、研究不再以任何一種單一的理論、方法為指導,而是要毫無理論前見地、充分感性地進入小說文本的閱讀和思考之中,進行充分的文本細讀,依據小說文本的不同面貌和一些文本的細節,隨機選用不同的文學批評、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劉繼業 ·文學理論 ·21.6萬字
本書是第三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選,輯選了大賽詩歌組、散文組、小說組等幾個組別的獲獎作品。題材廣泛,風格鮮明多樣,內容豐富,書寫了當代發生在各行各業的溫暖人心的故事,反映人民心聲,謳歌時代精神。本書有助于引領網絡文學作者不斷推陳出新創造精品,對開創廣西網絡文學發展新境界,塑造廣西美好形象有積極意義。
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組委會編 ·文集 ·21.6萬字
本書是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自治區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與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廣西網絡文化協會、廣西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麥林文學網承辦的第二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集。這是一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時下網絡文學特色,講好中國故事和廣西故事的優秀作品。
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組委會編 ·文集 ·24.1萬字
朱英誕作為京派文人群中一位代表性詩人,他的詩歌創作與詩歌理論批評是一份有待開發的寶貴現代詩學資源。本書按照朱英誕詩歌綜論與專題論、朱英誕詩歌與中外詩歌傳統比較論、朱英誕詩歌理論與批評研究三個部分,分別探討了朱英誕現代詩歌的意象、理趣、風格特征,朱英誕現代詩與古代山水詩傳統、與西方象征主義詩歌藝術的關系,朱英誕詩歌理論批評,朱英誕舊體詩文化心理與形式特征。較系統性闡釋了朱英誕詩歌與古為新、傳統與現代交融互涉的藝術經驗。
王澤龍等 ·文學理論 ·22.7萬字
弗吉尼亞·伍爾夫既是意識流小說家,又是卓有成就的散文隨筆作家。知識貴族的出身、獨特的經歷、作家的稟賦、對閱讀和寫作超乎尋常的熱愛和捍衛,成就了既是“普通讀者”又是文學批評大家的伍爾夫。伍爾夫的文學批評隨筆,既包括有關作家作品的批評文章,又包括闡釋文學理念及有關文學話題的隨筆。本書以其“普通讀者”的閱讀立場為切入點,從“普通讀者”的成長、不同視角中的“普通讀者”、“普通讀者”的文學世界、深度解讀中的性情言說四個方面,對弗吉尼亞·伍爾夫及其文學批評隨筆作出存在性解讀和詩性闡釋。
胡藝珊 ·文學理論 ·25.7萬字
本書全面回顧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關系,并將之總結為三個方面:從歷史進程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影響了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體系建構,推動了它的空間拓展,促進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產生;從理論范疇看,馬克思主義文藝意識形態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意識形態范疇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理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現實主義范疇的核心資源,馬克思主義民族文化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民族形式范疇的學理依據,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標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文學批評范疇的根本遵循;從發展趨勢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范疇在中國當代還需要開放擴展,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論和文學批評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并影響著當代中國的文學藝術活動。
季水河等 ·文學理論 ·29.2萬字
本書是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自治區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與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廣西網絡文化協會、廣西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麥林文學網承辦的第一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選集。這是一部鼓勵和引導廣大網絡文學愛好者投身創作、反映廣西文學藝術繁榮發展的好作品。散文隨筆作品最大程度地抒發了作者濃濃的情感,貼近生活;長篇小說通過故事的敘述在作品中融合寫作意圖及思想,可讀性和文學含量較高,適合細細品味。
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組委會編 ·文集 ·23.7萬字
本書以詩歌形式中的內形式為主要研究對象。全書共四篇。第一篇介紹詩歌內形式的基本概念及內形式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第二篇介紹詩歌內形式中的大內形式,為其后小內形式的探時先期鋪墊。第三、四篇深入現代詩歌的文本內部,觀察其內在構造的特點和規律。本書首提“小內形式”的詩學概念(與“大內形式”相對),并首提詩歌的“意節”概念(與傳統詩學的“音節”及山分節形成的“形式節”相對)。本書認為:詩歌的小內形式主要由詩歌言說的三個基本義項(書中代號為A、B、C)構成其常型與變體;一個獨立的“ABC組合”就是詩歌言說一個詩思涌動、三級遞進而“推陳出新”的過程,這一過程形成一個詩歌的“意節”(即超越了目視所見之“形式節”以及耳聽所獲之“音節”而必須心想方能感知的意義節);詩歌的意節像詩歌“DNA”一樣決定著詩歌文本“詩意”的存在。進入現代,詩體大解放等大潮涌動,詩歌的外形式以及音韻、格律甚至“新格律”等,均不再具有詩歌言說的規約力。詩歌藝術經諸多鍛打之后僅存的普遍遵守,只剩下詩歌的小內形式。中國詩歌的形式建設,須告別外形式建設而步入內形式建設。
薛世昌 ·文學理論 ·23.3萬字
本書是著者的一本謝靈運研究專著,分正文和附錄兩部分。正文的上、下編是著者在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臺灣里仁書局)、李運富《謝靈運集》(岳麓書社)闡釋的基礎上對謝靈運言行玄學意蘊和歷史性再箋釋。附錄部分包括年譜簡編、歷代評詮評和幾篇著者已發表的關于大謝的研究論文。其中包含著著者多年來對大謝及研究大謝的知見。
張兆勇 ·文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全面考察“三曹”“七子”的詩學思想,發掘其對中國傳統詩學的繼承、發展,揭示其原創性的理論貢獻。“三曹”“七子”文學成就卓著,通過理論闡發,或借助于自身的創作實踐,表達了系列詩學觀念,形成了意涵豐富的“三曹”詩學。比興詩學是繼承《詩經》、楚辭的;感物詩學、文質詩學是接續先秦兩漢禮樂文化的;文氣詩學是曹丕等人的理論創造;風骨詩學是劉勰、鐘嶸等對“三曹”“七子”及建安詩學精神的提煉,也屬于“三曹”詩學的理論生成。每一種詩學都成為中國古代詩學的重要內容,為豐富和完善中國古代詩學精神發揮了實質性的作用。“三曹”詩學作為一種詩學典范,對當下的文學創作和理論建構具有一定的啟發。當代的文學創作和理論闡發可借鑒“三曹”詩學在藝術和美學上的開拓,進而推動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當代詩學話語與體系的建設。
李健 ·文學理論 ·21.5萬字
古詩,有可能回應當下的時代變局、生活處境嗎?或許這本書提供了一種答案。“九詩心”,指九位在時代動蕩的陣痛中求索人生方向的詩人(屈原、李陵、曹丕、陶淵明、杜甫、歐陽修、李清照、文天祥、吳梅村)。他們的處境和生命之問,每一個后疫情時代的人都會感同身受。通過詩歌,我們得以看見人如何在大的時代紛亂中,轉化生命的痛苦,獲得個體的從容和內心的穩定;也得以看見,對于人生的根本處境,人可以作出怎樣的回答。作者以女性學者的細膩浪漫,挖掘詩人不為人知的一面,構建豐滿立體的九位詩人;以詩性文筆,帶讀者跨越古文障礙,直抵千年幽微心事,照見共通的生命處境;以扎實的文獻校勘和文史互證,再現詩人心靈與現實沖突的歷史現場。
黃曉丹 ·文學評論 ·21萬字
本書是對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寧娜》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研究的專著。長期以來,我國學者研究這部名著所取得的成果可謂汗牛充棟,然而這些成果多以單篇論文的形式H{現,屬分散性研究,而以整體性、系統性方式研究《安娜·卡列寧娜》則顯得薄弱。本書從《安娜·卡列寧娜》的創作過程、思想內容、悲劇意識、死亡意識、人物形象體系、場而描寫、眼神描寫、心理描寫、意識流、結構、人物形象比較等多方面展開全景式研究,深入淺出,真知灼見迭出,表現了作者極強的文字功底和學術造詣。本書可供專業研究者參考,對于喜愛《安娜·卡列寧娜》及托爾斯泰小說的一般讀者亦具啟發意義。
楊正先 ·文學理論 ·44.6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的結項系列成果子課題(基礎原理部分),系統探討了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和批評標準,含網絡文學評價的藝術哲學前提、評價主體身份、評價體系建構原則、評價體系構建關聯要素,網絡文學評價的維度選擇與對象區隔、評價體系、邏輯層級、指標設計與要素倚重,以及網絡作家的評價標準、網絡作品的評價標準、文學網站評價標準等,是一部切中網絡文學評價基本學理問題的原創性理論專著。
歐陽友權 ·文學理論 ·37.8萬字
“這些作品在當時都處于‘邊緣’地位……但它們又具有‘超前性’,在時代思潮發生變化的某一時刻,它們的價值會被重新承認。”(錢理群語)作為“錢理群現代文學課”系列,這一本《現代小說十家新讀》,先由錢理群教授在北京大學1995年秋季學期開設的“40年代小說研讀”課程內容“開箱”整理而來。近30年后,當年親歷這次討論課的北大中文系吳曉東教授領著新一代學子在前輩的光環下重釋這些作品,加入了現代文學專業在讀研究生新的解讀文字,貢獻了新的方法論視野。兩代接力的課堂,選取蕭紅、李拓之、沈從文、端木蕻良、路翎、馮至、廢名、卞之琳、張愛玲、汪曾祺10位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家,從蕭紅《后花園》對人的存在的探討,到張愛玲《封鎖》是否“意義過溢”,再到汪曾祺《異秉》新舊兩種版本的對讀……以課堂實錄、師生平等交流的形式,重返文學現場。拒絕英雄主義,穿透戰爭廢墟,發現戰火中日常生活的價值與美,關懷個體生存狀態……兩代學人都對經典的內涵做出了屬于自己一代人的闡釋,也見證了我們現代文學經典的歷久彌新。
錢理群 吳曉東主編 ·文學理論 ·35.5萬字
在梳理劉震云創作過程的基礎上,本書概括了劉震云小說中的七個關鍵詞:權力、倫理、歷史、故鄉、宗教、人性、存在。這七個關鍵詞在他小說中的出現,有著創作上的先后順序和內在邏輯,體現了劉震云對中國現實的深入思考。本書對劉震云小說的整體性研究,有助讀者深入理解作家思想演化過程。
馮慶華 ·文學理論 ·2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