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之母與風險之錨
本書以公共風險為邏輯起點,突破傳統理論框架,提出財政與金融關系的全新認知范式。全書從財政與貨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財政與央行三個維度展開,揭示現代經濟中財政作為貨幣基礎、政策協同樞紐和公共風險最終承擔者的核心作用。財政是現代信用貨幣的母體。國家信用源于國家擁有的征稅權,主權貨幣本質是國家信用的具象化。財政收支直接嵌入基礎貨幣循環,赤字常態化體現貨幣的內生性。國債不僅是融資工具,更是資本市場定價基準和貨幣政策操作載體。人民幣國際化需依托財政向全球提供無風險資產。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趨向一體化。經濟金融化推動需求管理轉向公共風險管理。央行作為“最后貸款人”與財政作為“最后兜底人”只是公共風險治理中的行為分工,穩估值優先于穩幣值。財政與央行的協同治理邏輯。全球公共風險治理實踐顯示,央行獨立性隨著通脹機理的改變而改變。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應統籌包括鑄幣稅在內的公共資源。財政與央行應共同構建基于公共風險導向的政策框架。突破界域思維,以公共風險最小化為目標,實現財政金融治理體系的動態適應性變革。
·16.9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