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上的藍染花
2024-12-19 18:13:19

小說中會冒犯我的東西

小說里的某個人物死了,這個結果通常不會讓我覺得不滿。
包括我很喜歡的原作人物死亡——比如,火影里千手扉間基本上都是死的,除非故事發生時間很靠前的作品我才能看到活的,但又除非作者也很喜愛千手扉間,不然過不了多久還是死的。
但過程有可能讓我不滿,并連帶著對結果產生不滿。
我會覺得自己被冒犯了。
該人物為什么會死,是怎么死的、死的詳細過程是怎么樣的,在這樣的情景下一定會死、一定要死嗎。
該人物是個什么樣的人,存在對主角有什么意義,消失(死亡)對主角有什么意義,(這樣的死亡)對故事有什么作用,這會讓讀者感覺理所當然嗎。
當上述問題以及更多的問題都能被很好地解答,那我就不會感到自己被作者冒犯了。
在作品里的“死亡”會被我視為“理所當然”,并不是指該死,而是指合理的、找不出還能活著的理由。
主角最后也死了,我也見過,那位作者后續又新增了主角回到現實的番外,但是作者本人堅持主角在最后決戰時已經死了,后續的這篇番外只是為了滿足讀者的要求。
我很贊同那位作者,我在閱讀到故事末尾時,就有一種“主角在最后會死”的預感,而決戰末尾,主角在絕境下發出了最后一擊,故事正文就此戛然而止,其他和正文有關的番外寫重要人物十年后的生活,主角本人沒有出現,從書中其他人物的態度與行為,可以確認為“死亡”。
反而是補充的那篇番外,看完后讓我覺得很假,有點像是某些作者草率用“這是主角的一場夢”來強行收尾的感覺,幸好前面已經很好了,補充的這篇番外沒什么太大影響。
主角是個精神狀況堪憂的瘋子,好,瘋子重要也不重要,我覺得有趣,就會看下去。主角是否穩定保持著瘋子人設,在哪些方面會明顯表現出異常的思想與行為,殘缺的部分能否被讀者理解到,作者是否對自己設計的主角有完整的認知……
借用一位我很喜歡的咒回同人作者說的話——
“我覺得敘事風格腦磁波有合,起承轉合圓潤可懂,這即是我的正義我的追求我閃耀的小星星(bushi)
所以……嗯,啊,呃,哦……我也不是說我特別喜歡缺乏人性的劇情,不是啦……我還是更喜歡王道展開。
……但是……但是……我不會被沒有人性或三觀不正的劇情給冒犯(×)
不必要的瑟瑟(為通過審核,已修改)會冒犯我。不夠合理的敘事手腕會冒犯我。前后矛盾的人物行為也會冒犯我。
……但沒有下限的故事不會冒犯我==”
注:2024.11.21草稿。末尾引號部分來自某作者的評論回復(但不是回復我的,我是覺得說得很好,差不多就是我自己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