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剛說自己不過是個老百姓,成不得圣人,不想去"思齊""自省"。這篇卻講起如何孝敬父母——不做賢人總得做孝子吧?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入則孝,出則悌"這些全做好了,若還有余力,再文飾自己,成個賢人。我以前還琢磨,為啥全做到才能學習?原來這"學文"不是單指學習,是有了"質"才可以求"文"。以上戲言。
本章前半部分一直在講君子如何成仁、守仁,為何這又突然講起"孝"來?我覺得俗話說"官升脾氣漲",人地位高了、學問大了,難免對父母不恭順,而"事莫大于事親",所以添了這段說孝的話。說到"幾諫",我的想法是:與其委婉不如少說,能不管父母就別管,讓老人家由著心意,怎么高興怎么來。父母供我讀書,是盼著我出人頭地,不是讓我有了地位就去管教他們,有了學問就去挑剔他們、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非讓他們適應我覺得舒服的活法。我為啥總想改變他們?說白了,不過是想避開我認為的麻煩或者被人笑話,若怕,家人惹麻煩就約束他們,是自己沒擔當;若怕被嘲笑,是自己沒混好,問題不在他們,在我。
要是父母做了錯事咋辦?該諫還得諫,可他們要不聽呢?通鑒有兩個典故,南朝齊大臣褚淵和兒子褚賁,唐朝名將李懷光和兒子李璀。孟子里還有個小故事:桃應問孟子,要是瞽瞍殺了人,皋陶該咋辦?孟子說:"抓。" "那舜咋辦?"孟子說:"舜會把帝位扔了,背上他爹逃跑,找個沒人的地兒高高興興過日子。"這是古人的價值觀,如今社會環境又跟古時不一樣。擱我自己身上,只要父母行為不影響別人,隨他們高興去。我跟父母就說:"有啥事跟我說,我是你們兒子,你們養大的,為你們做啥都應該,兒媳婦不是。其實父母都是老百姓,膽子小,不惹麻煩,沒啥可擔心的。
再說"勞而不怨",我以前可是"怨"。母親做一次飯,鍋碗瓢盆到處都是,得一個多小時收拾。我就抱怨:"年紀大別做了,忙活一倆小時,就做倆菜,我活還更多。"有一回我媽說:"人老了就是拖累。"我就問她:"你覺得我小時候是拖累不?"這事才過去。從那以后,她愛做菜就做,看我們愛吃,她就高興。人不能被照顧得太好,得覺得對別人有價值才行。我其實也沒多干,不用做飯了,何況誰不愛吃父母做的飯,最好的味道,就是家里的味道。
以下幾篇不寫了,想著想著,心里慚愧得很,沒臉再談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