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正亦邪的六耳獼猴
2024-12-08 17:10:06

文豪宗師見多不怪,唯獨東坡人見人愛。

說起對蘇東坡的印象,大概就是讀書時期所知道的“唐宋八大家,蘇門三父子”,覺得真的很厲害的一家人。唐宋八大家他們一家就占了三人耶,“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學生時代也曾聽老師講到過蘇東坡,以前只知道死記硬背他的詩詞,現在卻是由衷地感嘆啊,何等的人物,一生被貶,他這一生遇到的壞人數不勝數,最后臨終前還能說:“我這一輩子從未遇到一個壞人,因為他就是一個豁達的人,真是醍醐灌頂呀!”還有深受很多人喜愛的一道菜肴“東坡肉”也是出自他吧,畢竟蘇軾也會蘇東坡。
通過典籍以及文學、影視作品得知蘇軾的形象:
說起李白就好像夜空中劃過的一道美麗流星;
說到蘇軾(蘇東坡)真的就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此大文豪是最有趣的一個也是最親切的一個!
蘇軾為官,為民請命,直言不諱,從未畏縮——“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
后為佞臣構陷,離開所任之地——不禁發出“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的感慨,心中充滿愧疚。在一則論壇之中還看到一種戲文:“蘇軾的弟弟蘇轍,為了“撈”出口成章,滿嘴狂言的哥哥,做官做到了文官之首的宰相,要不然蘇軾根本沒有辦法從“烏臺詩案”中全身而退的,”哈哈,足可證明蘇氏三父子有多么的厲害。
帶著一番思量,讀了這本《蘇東坡傳》,試著去了解蘇軾(蘇東坡)其人。
提到蘇軾,都知道他是宋朝的文學家、政治家,但比起這兩個身份來說,其實更加欣賞他——“東坡居士”這一身份。
這本書中把蘇軾的一生緩緩道來,以旁白的形式寫出蘇軾的平生,大量的作品賞析,串聯起蘇軾波瀾壯闊的一生,仿佛是以子瞻之口、子瞻之手自行講述故事。
讀書過程中,心情是會跌宕起伏的,因為真的會因為書中美好的詩詞所具現、展現出來的美好的心境和環境而感動。
蘇軾從小才華出眾,21歲就中了進士,但卻命運多舛,官場浮沉,一生飄零,起伏不定。
人生三次被貶——“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真的好感動!
不禁會這樣想,假若沒有這些貶黜,沒有在黃州的經歷,怎會寫出“莫聽穿林打葉聲”和“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也就沒有豪情滿懷的“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自信了吧!
他的詩詞幾乎占據了我們對所有最美好的想象,活了65歲,可考究的至少有12年是在被流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和“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在最苦難的時候奉獻了最瀟灑和最美的詩篇。帶著斗笠,穿著木屐,和販夫走卒談笑風生。
他的詩詞成就非常之高,詞別具一格,風格多樣,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樣的明句寫于邊陲之時的感嘆;
有獲得平反后,寫出“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這樣的慷慨激昂之詞;
還有就是面對死亡,臨走之際,寫下“平生學道真實意,豈與窮達俱存亡”的超然物外之感。
蘇軾詩詞的豪放、不羈,在當時、當代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創立了一個新的詞學流派——豪放派,還極大的影響了后來詞的發展史。
蘇軾(蘇東坡)雖然一生仕途風波四起,但他所到之處,實實在在地為百姓辦實事,比較有名的事情就是:杭州治西湖、密州治蝗蟲、徐州抗洪災等,均有詩詞流傳。在這本書里,看到的仿佛都是蘇軾的言論一般;通過詩詞去了解的當時的風貌,我感覺此書并沒有杜撰,更無需品評,只需去感受、去認識、去了解,在這短短幾十萬字的歷程中,體會蘇軾在他人生起承轉合中的人生歷程和生平所以就夠了。
書,仿佛是一種媒介,當你讀一本書時,其實是在學習、拓展自己。
在我看來,這種歷史人物的傳記,需要查的資料是比較多的,但是我們不妨把這種作品當成一筆隨筆來看,其實說到地,一本書,就是作者個人的看法,喜歡的人有,不喜歡也罷,自己喜歡看就行,無關其他。
我認為有一句話非常適用在這位大文豪的身上:
無論處在人生的高點、壯志,還是位于人生的低谷、失意,都可以以平常心來對待,不墜青云之志。把人生的風雨、飄影轉為成傳唱千古的“詩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頗有“庭有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之妙!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恰如那時那刻,又如彼時彼刻,功底之深,無出其右乎?(元稹算一個 [表情]
分明書里愁云雨,似道瀟瀟君不知。此等“大文豪”豈是我輩能夠隨意評價的。
只是覺得作為當今牛馬的我們很需要他的那種灑脫和隨遇而安卻又不被生活打敗的韌性、個性,隨性、積極性。
于苦難之中對生活永遠充滿希望。
不喪、不惰、不屈、不燥,希望也能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愿大家共勉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