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冤魂與權貴:大明版“權力的游戲”
去年我偶然在書店里開始讀起一本書。當時只是等人無聊,就隨手翻閱了一下,沒想到一看就停不下來,對書中的絲絹案有了個大概的了解。后來,我覺得這本書挺有意思的,第二次去書店時就買了下來。這本書一共有六個故事,其中有兩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個故事叫《筆與灰的抉擇——婺源龍脈保衛戰》,聽起來就挺有戲劇性的。故事講的是,一個歷來考試成績不錯的縣,近年來科舉成績卻下滑了。你猜怎么著?當地人居然覺得是因為挖山動了“龍脈”導致的。為了保護這個所謂的“龍脈”,就展開了一場“保龍”運動。灰戶們雖然覺得這事兒有點離譜,但上面發話了,為了縣里的官場前途,也就只好配合了。
可是灰戶們并不真的信這個,他們覺得挖山是自己的生計,于是照挖不誤。
這場運動,大家都心知肚明沒啥大用,但誰也不敢說停,因為一停就可能被看作是不顧大局,被鄉親們白眼。
這就像有些人,明明戴著一些沒必要的“帽子”,卻也不敢摘,因為怕別人議論。另一個讓我收獲很大的故事是第四個,叫《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
這個故事特別長,從劉邦講到了現在。看了之后,我對那個時代的戶帖和黃冊制度有了深刻的理解。
這個制度設計得真的很巧妙,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考慮到了各種因素,比如參與約束、激勵相容、相互監督等等。
如果它能正常運作,那大明這臺大機器就會運轉得非常順暢。可惜啊,這個制度在縣域官員和省級層面就出了問題,激勵機制設計得很失敗,甚至還要官員自己貼錢。
這樣一來,制度就變形了,黃冊最后變成了個擺設。更讓我驚訝的是,各級官員撈錢的手法真是層出不窮,花樣百出,心思縝密得讓人佩服。讀完這本書,我對大明的政治制度和縣級治理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權力比金錢還要重要。哪怕這個權力再小,也能讓你從意想不到的地方撈到好處。
當然,如果你有錢,也能找到愿意和你交易的權力,這樣也能辦成事。
但如果你既沒錢又沒權,在書中還是個有名有姓的角色,那你可就慘了,大概率只能當個冤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