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第一周
這是在q閱的第三個月了,第一次收到社區的禮物,挺榮幸的能參與社區的創作活動。最初也沒想過會有什么獎勵之類的,只是想著每天得記錄些東西,今天收到了快遞,屬于是既驚訝又驚喜。
以前在其他社區時,寫了文章也很少發布,害怕太過粗糙,不夠完美……后面做事也是,怕這也怕那,自己給自己裝了個套子。
其實轉念一想,這完全是“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而煩耳”,對于我們大部分人而言,其實不必給自己強加聚光燈效應,想做什么就去嘗試,不必給自己設限。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時常不會因為做過什么而后悔,時常因為沒有做過什么而后悔,當時間流逝,感嘆人生不夠精彩。
同時這周也是第一次開始嘗試寫屬于自己的周報。記錄一些覺得有用的洞見,以及一些可能改變的嘗試。1??這周得到的一個深刻的感悟:
解決痛苦的方法就是直面痛苦,?寫,不是為了留下痕跡,而是為了照見自己。?真正的感悟會像鹽溶于水,無形中改變我們的生命濃度。
不論是做什么,我目前理解都在朝這方面嘗試,行動是深入的學習。
這周的問題火花??:我將一周內每天遇到的一些問題作了個記錄,不多,因為有些問題忘了記錄就沒記,所以也是隨緣。
問題記錄了很多,但是精力和水平有限,只能處理一個,所以也是體驗感悟不斷刪減的這個過程。
2??這周的讀書筆記:
認知-行動-反饋。
這周的讀書筆記只有這條。
這周相比于上周進展更加緩慢,可能一周只看了一個小節,或者只有十來頁的樣子,雖然每天也有一小時的閱讀時間,但是腦子里并沒有記住什么東西。
更多的還是在看到某處引發共鳴時,嘗試不糾結作者什么意思,思考“這對我有什么用?”設想能否應用到具體生活中。也在思考他人的學習方法能否借鑒。在看到引起共鳴處,嘗試代入法則,代入自己想要學習的人,了解他是如何處理的,反向推導方法,尋找可復制遷移的方法論。
最近正在了解山姆奧特曼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身為前YC聯合創始人和OpenAI的創始人,在寫作和記錄仍堅持紙質筆記本上進行頻繁重寫,這是很令人吃驚的,因為在現今,大部分人都在進行Ai記錄和寫作。
奧特曼使用旋轉式筆記本記錄信息,撕除不重要或者優先級靠后信息,不斷壓縮不斷提煉和折疊,最后剩下的幾頁,他稱之為“知識”,當時看到這里,整個人是震驚的。最初了解到這個方法還是因為在一個播客上,看到博主用AiAgent來收集所有關于奧特曼的公開言論與演講、文章這些,通過提煉壓縮成思維模型,然后通過自身的語言文字結合實際概括模型與Ai交流,不斷印證。
慚愧的是最開始我只是看到了agent工具的強大,沒有看到在智能時代遷移能力的應用。Ai的發展只是改變了我們工具手段的應用,其實并沒有改變我們人腦帶寬受限的事實。所以不存在“Ai時代來臨,開始不會思考”的謬論,技術的發展只是將這個結論提前揭示。
3??一個嘗試
將輸入服務于輸出,通過每天的閱讀輸入以及新聞信息等來源獲取嘗試服務于輸出,也是商品選擇的一個嘗試。也算是對精益這個理論的驗證,對一直想做的一個猜測進行驗證“做事與學習的先后”這兩天花時間制作了一個品類選擇象限,雖然很粗糙。也考慮了與自己想嘗試一些小東西結合,不過還缺反饋,目前還需要實踐“買與賣”的結合,期待問題的出現,問題其實也意味著成長的希望,問題網絡也是認知地圖的構建的基礎。
當然我也相信我目前所言所想在未來來看一定是錯誤,不過那又如何呢,我們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去發現那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