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年,東晉王導任命江夏郡(湖北省云夢縣)人李充當丞相府秘書(丞相掾),李充因當時風俗崇尚虛無浮華,遂著《求學箴言》。他認為,老子說:“棄絕仁義,人民才能恢復孝順慈愛。”難道是仁義滅絕了之后,孝順慈愛才能產生?只因為實踐仁義的人太少,而打著仁義招牌干壞事的人太多,圣人對這種情形,當然責備。一般人只看到外貌,很難看到實質,追逐外貌形象越迫切,離開實質真理越遙遠。所以發表《求學箴言》,解除蒙蔽。主要論點是:“我們憂慮虛名擴張,也憂慮真理廢棄。應該尊敬的真理,反而受到貶損;應該貶損的虛名,反而受到尊敬。沒有仁愛,萬物不能成長;沒有正義,人就沒有羞恥之心。所以,仁義絕對不可以棄絕,應棄絕的是那些傷害仁義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