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就得吃到撐
有兩種面食,我沒有抵抗力,一吃就得吃到撐。
一種是水餃,一種是面條。餃子煮熟的標志是鼓起肚子,而且北方喜歡包大個兒的水餃,鼓起肚子后,就顯得更加豐滿,盛到盤子或臉盆里,白白胖胖,我們稱之為跟小豬羔兒一樣。
餃子是論個兒的,吃了又一個又一個,不知別人是不是數著吃,反正我吃餃子是不查數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了幾個,總覺得還能再吃一個,總是忍不住安慰自己,再吃一個,不會就撐住的,直吃到盆干碗凈,才發現真的是吃撐住了。
至于面條,我說的是撈面,類似于北京炸醬面,但我吃的那種是先炒出好幾個菜來,比如西紅柿雞蛋,青椒蒜薹肉絲等,然后撈出煮熟的手搟面,放在碗底,上面多多的放菜,多的程度,必須不能是面條里找菜,而必須是菜里找面條,最后在上面放幾顆白白的生蒜,碗旁邊放一碗面湯,再猶如餐前禱告一般,說一句: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
然后,開~造!
在這種情況下,很難不吃撐住,而且最后一個環節,還要喝面湯,喝完后,擦擦嘴安慰一下自己:原湯化原食,問題不大。
但是并非菜少的面條,就不好吃,就不會吃撐住。中國人的智慧就是用簡單的食材,照樣能讓你忍不住吃撐住。
這種經典的面條就是陜西油潑面。配菜很簡單,一點綠或黃豆芽,少許調料,但面得是抻面。畫龍點睛的地方在于,要在面上蓋一把陜西辣椒。陜西辣椒的特點是香而不太辣,但顏色更紅艷。不必是很碎的辣椒面,小片片兒就好。
準備妥當,便來到了最關鍵的一步。如果在飯店里,那就要燒一鍋花生油,燒到冒青煙,隨后大師傅會操起一個大勺,探到鍋里,盛起半勺滾油,兜頭潑在辣椒上,整個流程突出一個穩準狠猛快,然后你就會看見聞見,冒青煙的滾油與紅艷艷的辣椒遭遇時,所迸發出的鍋氣與味道。每當這時,我都不由得想到,這就是金瓶梅書中所謂的烈火烹油,鮮花著錦吧!
上車餃子下車面。元寶一樣的餃子,寓意祝福與圓滿。送親朋外出前吃餃子,是期盼游子回來重團圓;迎接親朋歸來吃面條,寓意團圓的日子長長久久!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文化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非遺中的非遺。
友情提示:油潑面會更好吃的秘訣是,烹油前還須來一點陜西的醋,以及一點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