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真否?確否?
三國之中,天下聞名的大隱士“水鏡先生”的一句:“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徹底打響了臥龍鳳雛的名號,使此二人名氣大漲。劉備聞之,猶如天空劃過的一道閃電,照亮了他眼前黑暗的前路,從此,尋找"臥龍鳳雛"成為了劉備的首要任務。水鏡先生
眾所周知,"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則是龐統。劉備最終如愿以償,通過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又收服了龐統。按理說,得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安天下了,更何況一下來倆呢!劉備應該可以"安天下"了吧?歷史的走向卻出人意料。三顧茅廬
諸葛亮確實不負眾望,成為了劉備最得力的助手。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軍事、政治、外交等方面都展現出了驚人的才能。龐統雖然英年早逝,但在短暫的生涯中也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即便如此,蜀漢最終還是沒能逃過滅亡的命運。這是為什么呢?諸葛亮龐統字士元
原來,水鏡先生的那句話還有下半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這里的"子初"指的是劉巴,"孝直"則是法正。這兩個人雖然不如諸葛亮和龐統那樣名聲在外,但他們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臥龍鳳雛"。法正字孝直劉巴字子初
劉巴和法正都是當時有名的才子,他們的加入為蜀漢增添了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命運弄人,這兩位人才都英年早逝。法正在劉備稱帝前就已離世,劉巴也在蜀漢建立不久后撒手人寰。他們的離去,對蜀漢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試想一下,如果法正還在,也許就能阻止劉備冒險伐吳,避免了夷陵之敗這個重創蜀漢根基的慘劇。如果劉巴健在,或許能在后方為諸葛亮分憂,讓他全身心投入北伐大業。但現實是殘酷的,這些假設都沒能成真。諸葛亮曾經感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句話道出了人才流失對一個政權的致命影響。沒有了這些能夠"制主上"的謀士,劉備的決策失誤越來越多,蜀漢的命運也就此急轉直下。最終,諸葛亮只能孤軍奮戰,一次次北伐,卻始終難以挽回頹勢。他心中有萬般計謀,卻苦于無人可用。這位被譽為"臥龍"的奇才,最終也只能帶著滿腹經綸,郁郁而終于五丈原。
一個政權的興衰,不僅需要頂尖人才,更需要各個層面人才的共同努力。蜀漢頂尖人才的凋零,后繼人才的不復,連年征戰,國小民疲,最終蜀漢走向了毀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