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光看小說里登月遙遙領先,了解下現實進度
我國登月工程當前進度很快的,現實里我國也是遙遙領先
當前進展
1. 關鍵技術突破與設備研發
逃逸系統驗證成功:2025年6月,夢舟載人飛船完成零高度逃逸飛行試驗,標志著載人登月核心安全系統取得突破,該技術可確保航天員在火箭發射緊急情況下快速脫離危險。
長征十號火箭推進:總長92.5米、運載能力27噸的長征十號火箭已完成芯一級動力系統試車、YF-75E氫氧發動機高空模擬試車等關鍵試驗,計劃2027年首飛,將承擔載人飛船與著陸器的發射任務。
月面著陸器與登月服進展:攬月著陸器完成初樣產品試驗,望宇登月服支持航天員在月面連續工作6小時,性能優于阿波羅時代的裝備。
2. 任務規劃與時間表
2030年前登月目標明確:采用“兩次發射、環月對接”方案,即先發射著陸器與載人飛船至月球軌道,再進行對接后登月。計劃2027年長征十號首飛,2028-2029年進行2-3次無人任務,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
月球科研站建設同步推進:2030-2035年將建立月球基地基本型,重點開發南極水冰資源,并構建“鵲橋星座”深空通信網絡,支持火星探測等后續任務。
主要挑戰與風險
1. 技術復雜性與可靠性
月面極端環境適應:月球表面溫度極端(-180℃至160℃)、地形復雜(隕石坑、陡坡),需確保著陸器精準避障與月球車穩定運行。
長期生命保障系統:需解決航天員在月面駐留期間的氧氣循環、輻射防護、心理健康等問題,現有方案依賴地面支持,獨立生存能力仍需驗證。
2. 系統集成與協調
多任務協同風險:登月任務涉及火箭、飛船、著陸器、地面測控等14大系統,需確保各環節無縫銜接。例如,長征十號首飛成功后,還需驗證無人任務的全流程可靠性。
通信延遲與自主決策:地月通信延遲約2.5秒,要求著陸器具備高精度自主導航與故障處理能力。
未來展望
中國載人登月工程整體進展穩健,技術路徑清晰,但需持續攻克極端環境適應、系統可靠性及長期駐留難題。若按計劃推進,2030年前實現登月目標可能性較高,后續將逐步轉向月球基地建設與深空探測拓展,為人類探索宇宙貢獻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