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擺爛不要緊,朝里有人能頂天|《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最大的感受就是:明朝是一個皇帝拉垮+大臣續命的王朝!每次朝廷走到崩盤邊緣,總有一兩個大臣站出來,用命把天下往回拽。大明能多撐百年,不是因為皇帝英明,而是因為朝里有人能頂天。
這本書用白話文講明史,時間線清晰,節奏像評書,讀起來輕松又上頭。比如一開篇,作者就丟出一份“職業簡歷”:從要飯的到當皇帝,朱元璋的開掛人生讓人忍不住想往下翻頁。。。
說起大明的“扛把子”大臣,先說我最佩服的幾位:
王守仁,字陽明,文武雙全的“哲學教父”。他被貶貴州龍場,卻能悟出“知行合一”的心學,一手提筆講學,一手提刀平叛。宸濠造反,他帶三千人平亂成功,震懾南方。一句話:他一個人,就是“儒將”二字的模范答案。
—————
張居正,真·搞成改革的人。他主政十年,推行“一條鞭法”整頓稅制,肅清吏治,帶大明登頂國運巔峰。少年皇帝靠邊站,他一人撐起半邊天。雖然后來被萬歷翻臉清算,但歷史記得:張居正,是大明最后的光輝。
————
于謙,關鍵時刻靠得住的硬骨頭。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朝野慌亂。于謙力排眾議誓死守京,硬生生把瓦剌打了回去。他不要權,不怕死,卻死于冤獄。朝廷忘了他,百姓記住了他:忠臣不死,氣節長存。
這些人,有的身后留名,有的死得冤枉,卻都死得其所。他們是大明真正的頂梁柱,是風雨飄搖中最清醒的人。
可惜他們再能干,也救不了一個“一個人說了算”的體制。
明朝靠能臣續命,現代社會得靠制度撐底。別指望誰天生清廉,真正要緊的,是在陽光法制下誰也不能貪、沒人敢亂來。有制衡、有透明,才是國家真正的“頂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