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賢者就希望向他看齊,我連聽到的都想去看齊。小時候是董存瑞、黃繼光,少年時是郭大俠,成年后就多了,先欲齊王陽明,這比孔子牛多了,知道的人少,知道他學說的人更少,曰一句知行合一,指點一下別人;吟一句“憑天判下非人謀”,意非自己無能乃天意也,再浮上一大白,何其傻脫。再后來就得墨子、韓非子,誰冷齊誰,你跟我說孔子,我就說管子,你敢跟我提老子,我就讓你裝孫子。齊的多了就有崩的時候,楊朱學說就齊成了揚朱二人。所以齊學問有風險,齊道德就好,只要齊的準,沒任何風險。不能齊“愛”,愛是需要做的,老說好好休息、多喝熱水也不行。要齊“罵”,幾個靶子擺在那里,罵就行了,消耗量無非是些口水。一屋子人,酒喝到了嗓子,話就到了頭上,怒發沖冠,如果自己只有兩顆彈彈,是給大鬼子還是小鬼子呢?爭論一番后,一屋子道德齊平,全給小鬼子。還好我不是老師,這要齊的不是教出的弟子有民族大義、不做壞人,而是齊那七老八十還能讓弟子抬著上戰場,那可能就誤人子弟了。之前經歷過地震,心慌頭暈,晃得我腿軟,躺在床上一動不動,核計的就是老子今天交代了,我自己都站不起來,還幫助什么別人?還好我沒辱罵過地震中只顧自己逃生的人。所以從我自身來看,這句話的意思是見賢思考如何齊他,想想人家是怎么做到的,自己要怎么做才行。當然不管哪種解釋,對我都差不多,幻想和知止是兩碼事兒。
見賢思齊沒事兒的時候還可以說兩嘴,自我感覺一下良好,見不賢而內自省可就難了,這得真做。我以前以為自己是嫉惡如仇,后來明白了自己是見惡則喜,一看到別人有什么不好的事,這個高興,像蒼蠅聞到了臭雞蛋。開篇先罵一通,把心中的憋屈先發泄出去,然后再指點一下該如何如何,秀一下情操,這一套下來,心里那個美呀。何況別說是見不賢,我連別人的批評都接受不了,還談什么見不賢內自省?錯都是別人的,絕不是我的,如果是我的,那也是別人的道德有問題,實在不行,咱可以談立場。
這兩點我是都沒做到,沒做到就沒做到,學了也不打算去做到,順其自然。自己就是個普通人,沒什么志向,也談不上好人壞人,見賢就幻想一下如果自己是會怎樣,讓自己得到精神上滿足。見不賢現在倒也不會罵了,心中沒了那么多戾氣需要發泄,心不安的就管一下,心安的就躲開了當作沒看見,難得糊涂,想得太多會抑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