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近年來,隨著我國快速城市化的啟動,城市社會治理開始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在研究中,大家似乎都會發現,大中型城市周邊的城鄉結合部是當下社會治理的難點。從表面上看,城鄉結合部的確存在著眾人所詬病的人口結構復雜、環境臟亂差、治安混亂等社會無序現象。但實際上這只觸及問題的表層。要想真正理解城鄉結合部,我們必須將其置于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的背景下,深入其空間結構和社會關系體系內部展開深度分析,方可對城鄉結合部有一個恰當的理解認識。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學界或將城鄉結合部視為“城”與“鄉”的結合地帶,或將其作為城市的一部分來看待。而筆者則認為,從構成要素看,城鄉結合部絕不是“城”、“鄉”要素的簡單相加。從外在的要素看,城鄉結合部雖然已基本上作為城市的一部分被列入城市體制之中,但事實上,在中國社會轉型期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城鄉結合部視為城市的一部分,而應將其作為一個特殊的“地域社會”來加以研究認識。因為城鄉結合部既承載了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歷史遺產,又是“城市內部二元結構”展開的平臺,將其作為一個特殊的地域社會樣態加以理解,對于深化轉型社會的理解具有特殊重要的價值。由此,將城鄉結合部作為一種特殊的地域社會樣態來展開研究,便成為深入理解城鄉結合部問題的關鍵。我們的觀點主要體現在近年來發表的多篇學術論文中,主要有《城鄉結合部“社會樣態”的再探討》(田毅鵬、齊苗苗:《山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城鄉結合部外來人口的空間實踐與城市融入》(張霽雪:《山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城市化推進下的“村落單位化”:淵源、條件及社會風險》(劉杰:《山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城郊“村落單位化”的社會管理功能及其限度》(田毅鵬、齊苗苗:《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城鄉結合部非定居居民的“社區感”與“故鄉情結”》(田毅鵬、齊苗苗:《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等。

正是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筆者曾與吉林省民政廳合作,借民政部研究項目展開之機,組織吉林大學社會學系的研究生對長春市周邊的城鄉結合部展開了為期兩年的跟蹤調查,整理出一些頗具價值的訪談口述資料。本書作者張霽雪便是此次調查活動中最重要的組織者和策劃者,他自始至終地參加了調查,并在城鄉結合部的一些村落中租下了民房,直接展開參與觀察,正是以此為經驗依托和田野實踐,他完成了以城鄉結合部為主題的博士論文,順利畢業并留校任教。而且,此篇論文經過多次修改,現在即將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付梓。作為霽雪的導師,我自然非常高興。在我畢業的諸位博士中,霽雪是比較勤奮的一位。作為工農子弟,霽雪具有比同齡人更強的底層關懷意識,本科畢業實習下鄉時,曾針對吉林通榆農村沙化治理問題,撰寫《萬平治沙模式:本土化NGO的突圍之路》一文,發表在《南風窗》2005年第19期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應該算霽雪學術生涯掘得的“第一桶金”,表現出一定的研究潛質。碩士在學期間,他開始關注被稱為“馬路游擊隊”的街頭裝修工和國有企業下崗工人生計問題。博士期間,又將研究目光鎖定在城鄉結合部構成極其復雜的蕓蕓眾生的身上,體現了其底層關懷的一貫性。留校任教后,通過與長春市社會救助站的合作研究和調查,霽雪對流浪兒童社會救助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發表數篇前期學術成果的基礎上,2013年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開辟了新的學術研究領域,希望他能沿著這條研究路線,在新的研究領域中有進一步的收獲。

下面我想就霽雪這部即將問世的學術專著再寫幾句話。粗讀書稿,我覺得,作為一篇以博士論文為基礎修改而成的學術專著,霽雪作品一個突出的特點在于,結合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以口述歷史的方法研究城鄉結合部外來人口、本地村民和村落治理者三個主要群體的空間實踐與社會樣態的互構過程,將行動者的“主體能動性”融合在具體的空間語境中,去分析城鄉結合部的形成過程與結果,透視其內在的社會肌理與結構,從而賦予其新的空間理論意蘊,使我們對于城市擴張中城鄉結合部的社會變遷有一個更清晰的體認。

應該承認,無論是作為底層群體的外來人口與本地村民,還是作為精英群體的村落治理者,他們往往是在汲取城鄉結合部空間變遷過程中所產生的空間利益。首先,外來人口在城鄉結合部的空間實踐可以視為一種自發自維的現代性謀劃,城鄉結合部的社會樣態為他們提供了自由流動與身份過渡的機會空間,他們以低成本的空間消費獲得居住和生活的立足點,以邊緣非正規就業空間的生產獲得后續生活的支撐,以空間交換過程中所形成的業緣與地緣的社會關系建構獲得雖然是暫時的,但卻是相對有益的網絡重構,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些空間實踐努力背后的他們所承受的自我身份再造的陣痛。

其次,本地村民將城鄉結合部視為可資利用的工具空間,在“旱澇保收”的心理狀態下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種房”,這種空間生產在獲得穩妥收益的房租之下帶有一定的投機心理,期望以空間的占有,分享土地開發所帶來的空間收益,面對房屋拆遷,一些村民“無賴式”的空間抗爭,體現的是本地村民空間維權的弱勢地位以及缺乏上下協商的緩沖空間與信息渠道,這也造成有序的日常生活背后所潛在的無序的空間沖突。

最后,村落治理者在資本的空間再生產過程中,關注的是城鄉結合部的空間改造所產生利益格局的協調與參與,以紅頭文件的話語解讀、鄉村的隱規則的運用以及團結大部分利益一致者屏蔽了“他者”,實現了“寸地不失”的戰略目標;在土地征收中,對于本地村民相關者的抗爭,以“工作崗位換取土地”、“拖”、“瓦解動員精英”、“尋求合法性文本”等諸多控制與安撫的方法促成異議者的妥協,但國家征收機制、補償標準與本地村民意愿之間的張力依舊存在;對于因集體土地出租收益中的尋租行為所產生的上訪事件,社區管理者有理有據、合情合理地回應上級的督察,但缺乏公正透明的集體用地空間消費的程序依舊難以防止集體土地出租收益的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行動主體的空間實踐取向造成城鄉結合部傳統集體意識瓦解,難以維護自身在居住空間、教育空間、就業空間、交往空間、消費空間等方面的空間權益,成為漂浮于城鄉結合部的底層個體,城鄉結合部漸趨成為一個無根的社會。在集體意識失落與個人空間權益弱化的空間里,國家應當通過流動公共性構建和新集體認同重構等社會生根工程,以帶有社會規劃性質的空間改造抑制資本對城鄉結合部的空間再生產與日常生活殖民化傾向,從而實現對城鄉結合部集體意識的重建;個體應當通過積極地進行從邊緣空間走向核心空間的社會扎根行動,使城鄉結合部的居民有能力迫使不符合正義的空間實踐與底層妥協,從而實現城鄉結合部空間權益的獲取與分享。促使城鄉結合部在社區轉型的過程中實現由鄉土褪色的家園邁向詩意棲居的新故鄉。

作為以博士論文為基礎撰寫而成的學術著作,固然有年輕人應該特有的銳氣和大膽,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稚嫩和單純之處。霽雪研究的東村,正處于征地拆遷的過程中,各種利益糾葛和矛盾比較集中,在此種情況下很難深入地“進入”,同時該村本來就非常有限的文字資料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凍結”和“保護”起來,使得“村落生命史”的研究路向也受到局限。毫無疑問,這給研究增加了難度。此外,書中關于三大行動主體內部結構及其階段性變化的研究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所有這些都需要在接續的研究中加以注意和修正。

作為一個全新的研究課題,學術意義上的城鄉結合部研究實際上才剛剛揭幕。我們堅信:城鄉結合部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城鄉社會,表現出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樣態。在這里,人的身體、關系、權利、組織歸屬與國家的制度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錯位現象。而在城鄉結合部社會政策體系構建的問題上,我們既要有宏觀的理論關懷,同時也要有一種真切的“問題取向”,直指轉型期城鄉結合部具體的社會問題。我們應在針對性研究的基礎上,制定相應政策,以走出困境,破解其治理難題。就在筆者提筆之際,傳來消息,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決定,在已基本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的基礎上,將兩項制度合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從政策的效果來看,城鄉統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也是縮小城鄉差別的重要舉措。不分城鄉戶籍,客觀上將對現行戶籍制度產生較大影響王振耀:《讓億萬城鄉居民養老無憂》,《人民日報》2014年2月10日。。將此項惠民政策與本書的主題相連,我們有理由期待,城鄉居民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將有助于消解城鄉結合部承載的二元結構的歷史包袱,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霽雪可以在此全新的背景下,展開持續研究,為破解城鄉結合部社會治理難題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田毅鵬

2014年7月初稿于吉林大學東榮大廈

2014年8月定稿于名古屋大學野依紀念學術交流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永新县| 洮南市| 新巴尔虎左旗| 保亭| 南丹县| 错那县| 富蕴县| 高阳县| 淮南市| 沛县| 漳浦县| 卫辉市| 揭东县| 来宾市| 仪陇县| 防城港市| 绥宁县| 安化县| 金坛市| 红桥区| 镇巴县| 太保市| 前郭尔| 周至县| 化德县| 香格里拉县| 温宿县| 德阳市| 阳江市| 绍兴市| 丰原市| 宜良县| 淮南市| 昔阳县| 江川县| 娄烦县| 虞城县| 朝阳县| 合山市| 太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