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靈魂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年2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頁。, “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同上書,第165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黨于新的歷史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提出的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和創新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根本,對于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縱深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當前我國正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和建設精神文明,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疑就顯得異常重要。當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項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并將其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

從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到十八大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戰略任務,體現了我們黨在思想理論上的與時俱進性。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由四個基本的組成部分構成,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方面基本內容,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最重要的部分,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核心部位,是從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豐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煉和概括出來的精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進一步搞好和諧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對確保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作為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科學的邏輯體系。從思想內涵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集思想、理想、精神和道德于一體的價值認同體系。從其內在的結構和邏輯體系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并不是簡單機械地相加或組合,而是多類型、多向度、多層次地構成一個內容體系或系統,它們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并呈現出一定的結構關系。正是因為這種結構關系的存在,才使得核心價值體系成為有機整體,進而成為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精神力量。從其基本內容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結構體系大體可分為三個層次:

首先,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主導性內容,處于結構的最高層次。作為靈魂,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和根本性內容,在整個體系當中位居主導層次。做這樣的判斷,是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得以蓬勃發展和興旺發達,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二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從根本上規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和方向。“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反映了社會意識的本質。它首先要回答,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社會發展目標的判斷,以及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如何回答這些問題,怎樣看待社會的發展,確立什么樣的指導思想,表明了一個社會意識形態的性質,決定著社會前進的方向。”本報評論員:《鑄就靈魂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二論全面準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人民日報》2006年12月22日第1版。馬克思主義是嚴密而完整的科學思想體系,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爭取自身解放的銳利思想武器,集中回答了社會發展規律、社會發展目標,以及世界觀和方法論等首要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作為學說和理論,是一個具有勃勃生機的,并在馬克思主義者的現實實踐中不斷自我更新、自我發展、自我豐富而創造出自己的新形態的思想價值體系,它也是一個善于且敢于吸收歷史和現實中的人類一切積極的、偉大的文化思想成果的開放的思想價值體系”李鵬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2月15日第3版。,絕不會因時代條件的變化而失去科學性。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才能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科學把握其歷史走向。三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起著主導作用,統領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他組成部分的建設。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現階段中國人民追求的社會理想目標,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并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而做出的價值選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當代中國價值精神的“精髓”所在,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與時代價值觀相結合的理論結晶。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具體體現,是對馬克思主義倫理道德觀的凝練和概括。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分別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目標和動力,處于結構的中間層次。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必然有自己的主題。只有充分把握每一階段的歷史主題,人們才能更加自覺地從事歷史創造活動,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列寧曾經指出:“因為具體的社會政治形勢改變了,迫切的直接行動的任務也有了極大的改變,因此,馬克思主義這一活的學說的各個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別提到首要地位。”《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頁。中國社會之所以能夠穩步向前發展,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正確把握了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主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的歷史主題是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依據這個歷史主題,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一條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歷史主題的轉換,提出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時期,貫穿中國共產黨人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的一個主題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來,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終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進程中,我們黨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論,制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基本綱領、重大戰略,所采取的許多重大舉措,也都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而展開的。主題就是主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貫穿中國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一條主線,也應當是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和建設的一條主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追求的社會價值理想目標。作為現階段中國社會的共同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是要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不斷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最終走向共同富裕。這一社會發展目標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個人必須遵循這種價值體系目標,并為這一目標的實現作出自己的努力。

精神的力量有時是其他任何事物都無法比擬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處于動力層次。作為精髓,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確立與發展離不開時代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傳播和發展,就是因為它同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價值訴求相契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都是馬克思主義與包括傳統文化精華在內的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都是在中華民族精神的社會氛圍中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同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在價值訴求上也有契合之處。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發展的,進行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應有之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在現時代追求的價值目標,它只有同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才有實現的可能。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時代體現和基本要求,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個體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上的要求。社會主義榮辱觀教化功能的發揮,離不開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積極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滲透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他內容之中,為其創新和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之源。主題和精髓、目標和動力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大關鍵性因素,是聯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他基本內容的紐帶,其地位僅次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從而位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結構的中間層次。

最后,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指導人們行為的具體規范和準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最基礎、最基本的內容,處于結構的最底層。社會主義榮辱觀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他部分的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最基礎、最基本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是抽象的,而是體現在社會成員的具體行為中,體現在現實生活里。確立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以全體社會成員的道德修養和素質為基礎。只有分清榮辱,明辨善惡,一個人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一個社會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本報評論員:《打牢基礎 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五論全面準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人民日報》2006年12月25日第1版。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全面系統、準確通俗的表達,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是規范人們行為最基本的價值規范和準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只有在全社會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才能打牢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基礎,使馬克思主義深入人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人們共同的理想追求,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成為大多數社會成員認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價值準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公民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上的具體體現。動搖了這個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其他部分的建設也就失去了根基。我們說社會主義榮辱觀處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結構最底層,道理也在于此。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包含的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在功能上集靈魂、主題、精髓、基礎于一體,在內涵上把思想、理想、精神、道德相融合,從最高層次到最低層次,構成了一個邏輯嚴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層次性結構。

然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全社會的共同思想基礎,就必須用簡潔、通俗易懂,便于人們記憶的語言凝練和概括出能夠反映時代和社會發展進步的基本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且能夠涵蓋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基本組成部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也是我們黨之所以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命題的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之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為三個層面,即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其中,國家層面的四個核心價值,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理念分別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領域中的具體價值指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凝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義,其內容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大領域,既體現了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最高價值,又反映了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和總體布局,主導并引領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體事業的發展。“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們當前培育和踐行必須彰顯的價值理想和價值主題。社會層面的四個核心價值,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體現了社會層面的價值追求,是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理念在人的發展、社會地位、利益分配與制度安排以及治國理政等方面的具體價值指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體現了個人層面的價值追求,是個人作為一個社會人在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以及在處理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方面所應具備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倫理要求。三個層面的核心價值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概括,內在地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這些核心價值緊緊圍繞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主題,既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追求,又反映了廣大群眾的真實呼聲和愿望,既承繼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價值觀念,又充分借鑒和吸收了世界各國的優秀價值觀成果,從而形成了符合時代要求且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三個層面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并呈現出一定的結構關系,這種結構關系的存在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一個邏輯嚴謹、層次分明的有機整體,進而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從根本上講,人類社會價值觀的演進與變革是由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的。有學者指出:“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在人類的進化中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不同階段,與之相應的是,人類對生命價值的追求,人類的價值觀念及價值體系也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演化。”李從軍:《價值體系的歷史選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頁。人類社會是由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等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構成的有機統一整體。“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頁。作為思想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和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價值觀自然是構成人類社會這個整體的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同上書,第102頁。。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也推動著人類社會價值觀的變遷。這就是說,每一種社會形態都需要有一套與其生產力發展狀況及其生產關系相適應的價值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之上,與之相適應,資本主義價值觀也是以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價值剝奪為根本內容的,這就從根本上損害了大多數價值主體合理的生存需求,是對人類理性的扭曲和對人本原則的破壞。只要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與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一天得不到解決,這種狀況就會依然存在。這是資本主義社會自身無法醫治的痼疾。馬克思、恩格斯曾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狹隘性和存在的暫時性進行了深刻的論述,從而也揭示了資本主義價值觀必然發生變革的深刻根源。他們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對基本矛盾推動的,“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頁。資本主義社會,“因為社會上文明過度,生活資料太多,工業和商業太發達。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已經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系的發展;相反,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系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系的阻礙;而它一著手克服這種障礙,就使整個資產階級社會陷入混亂,就使資產階級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脅。資產階級的關系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頁。“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9頁。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變革,作為思想上層建筑的資本主義價值觀也必然隨之發生深刻變革,并由一種全新的社會價值觀所替代。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正是適應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根本性變革的必然結果。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基礎,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這就克服了資本主義社會所存在的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與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與之相適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維護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價值和價值創造為根本目的。它的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價值觀以及構成它主要內涵的革命人道主義思想、集體主義思想、愛國主義奉獻精神、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觀念等集中體現了人本原則,反映了人類社會勞動者共同的精神追求。生產力的發展對社會關系的否定、階級剝奪與反剝奪的對抗和斗爭,使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及其社會基礎最終會瓦解而過渡到社會主義生產及其價值觀,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資本主義價值觀的超越與揚棄。從本質上講,資本主義價值觀是一種以個人主義價值觀為核心的價值觀,個人主義是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基礎。作為一種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個人主義價值觀是以“我”為中心的個人至上主義,將個人凌駕于國家、集體和社會之上,主張人生活的目的就是要促進個體利益的最大化。在資本主義社會,個人主義的價值觀表現在經濟領域是一種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形式,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言,資本家“在所有文明國家里現在已經幾乎獨占了一切生活資料和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必需的原料和工具(機器、工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1頁。,而廣大的工人階級則一無所有,“他們為了換得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出賣給資產者”同上書,第232頁。。同時,個人主義價值觀還表現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上的放任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此外,個人主義價值觀表現在政治領域,是一種政治上的自由主義,主張國家的政治生活要以維護個人自由為目的;表現在思想文化領域,是一種道德上的利己主義。如恩格斯所說:“所有這些人愈是聚集在一個小小的空間里,每一個人在追逐私人利益時的這種可怕的冷淡、這種不近人情的孤僻就愈是使人難堪,愈是可恨。雖然我們也知道,每一個人的這種孤僻、這種目光短淺的利己主義是我們現代社會的基本的和普通的原則,可是,這些特點在任何一個地方也不像在這里,在這個大城市的紛擾里表現得這樣露骨,這樣無恥,這樣被人們有意識地運用著。人類分散成各個分子,每一個分子都有自己的特殊生活原則,都有自己的特殊目的,這種一盤散沙的世界在這里是發展到頂點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4頁。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也明確講道:“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發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5頁。然而,與資本主義社會不同,社會主義社會是以集體主義價值觀作為其價值基礎和最根本的價值原則。集體主義價值觀在處理個人與國家、集體和社會的關系方面,強調國家和集體利益的至上性,但同時也并未抹殺人的個性發展,反而是以此為目的。關于這一點,馬克思、恩格斯曾明確指出:“個人力量(關系)由于分工而轉化為物的力量這一現象,不能靠人們從頭腦里拋開關于這一現象的一般觀念的辦法來消滅,而是只能靠個人重新駕馭這些物的力量,靠消滅分工的辦法來消滅。沒有共同體,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在過去的種種冒充的共同體中,如在國家等等中,個人自由只是對那些在統治階級范圍內發展的個人來說是存在的,他們之所以有個人自由,只是因為他們是這一階級的個人。從前各個人聯合而成的虛假的共同體,總是相對于各個人而獨立的;由于這種共同體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聯合,因此對于被統治的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共同體,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119頁。這就是說,集體是促進人個性自由發展的一個十分關鍵的前提條件。同個人主義強調個人利益至上不同,集體主義是一種調節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價值原則,其核心要求是堅持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統一。集體主義價值觀一方面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強調個人對集體、對國家、對社會的義務感和責任心,要求個人應把國家、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也不忽視個人的利益,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承認個人利益的正當性以不損害國家、集體、他人的正當利益為前提,對于調節個人與集體、社會、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資本主義價值觀代表的是少數人的利益,其價值主體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占有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的基本價值就在于滿足資本家對個人利益和資本利潤的追逐,維護資本對勞動的統治。與資本主義價值觀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表的是多數人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無論從社會理想、社會運動還是社會制度來說,都表征著一種與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自由解放息息相關的價值訴求,是一種有別于資本主義的價值選擇,有著自己獨特的核心價值觀。從根本上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屬性的價值表達,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的價值主體與價值客體之間的特定利益關系。相對于資本主義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自身的一些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終極價值追求是促進社會的共同富裕。資本主義價值觀是一種剝削階級的價值觀,由于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之上,維護的是少數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資本對勞動的剝削,因此,在這種價值觀主導下的社會只能走向勞資對立和兩極分化,即“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7—708頁。。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下的社會卻能夠擺脫資本主義社會的兩極分化現象,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正如鄧小平所說:“在中國現在落后的狀態下,走什么道路才能發展生產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這就又回到是堅持社會主義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問題上來了。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生產力發展起來了,也不會兩極分化。”《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頁。“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同上書,第123頁。“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同上書,第364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社會之所以能夠走向共同富裕,其根本原因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從根本上消除了勞資之間的對立和資本對勞動的剝削。“社會主義的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不是為了剝削。由于社會主義制度的這些特點,我國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以上這些,資本主義社會永遠不可能有。資本主義社會永遠不可能擺脫百萬富翁的超級利潤,不能擺脫剝削和掠奪,不能擺脫經濟危機,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種極端嚴重的犯罪、墮落、絕望。”《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頁。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頁。社會主義條件下,由于生產資料全社會共同占有,整個社會的消費品按照人的勞動這一尺度進行分配,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易于形成一種平等、和諧的經濟利益關系,這就從根本上擺脫了資本主義社會勞資對立的現象。同時,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生產由全社會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這就消除了資本主義社會由于資本家的無序競爭而造成的社會生產秩序混亂的局面,因而,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促進生產力的迅猛發展。

作為一個創新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先進性、現實性、主導性。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科學的價值觀。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決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明或發現的思想、原則為根據的。這些原理不過是現存的階級斗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系的一般表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運動規律的科學揭示,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靈魂,規定著社會主義的歷史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性是由其體系和內容的科學性兩方面決定的。從體系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由一系列內涵明確、聯系緊密的社會主義基本價值思想、核心價值理念構成的有機整體。它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國家的價值理想、社會的價值訴求以及對個人的基本價值要求的有機統一,鮮明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特有的科學性特點。從內容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內在地蘊含著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的價值理念,能夠適應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

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先進的價值觀,其先進性是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自身的先進性所決定的。2003年7月1日,胡錦濤在“三個代表”研討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追求的社會目標就是要實現共產主義,其價值目標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正是馬克思、恩格斯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設定的基本價值目標,是貫穿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一條主線。馬克思曾在他的社會發展“三形態”說中從人的發展狀況角度把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時期,即人的依賴性時期、物的依賴性時期和建立在人的全面發展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時期。第一個時期鮮明特點是存在著人的依附性關系,人完全依附于他人,沒有自己的自由和獨立性;第二個時期的鮮明特點是雖然人擺脫了第一階段的人身依附關系,但同時人又落到了物的控制之中,人受商品和資本的控制。在這一時期,人只是獲得了形式上的獨立和自由,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和自由,人的發展仍然是一種畸形、片面的發展;第三個時期的鮮明特點是人既擺脫了第一階段的人身依附關系,同時也擺脫了第二階段的物的依賴性關系,人獲得了真正的獨立與自由,實現了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馬克思所講的第三個時期的社會即是他所提出的共產主義社會。

再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堅持了其最高的價值追求,又立足于我國的現實國情,實現了價值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統一。其現實性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高價值追求雖然是共產主義理想,然而共產主義理想不是空想,它又總是與一定的社會現實相聯系。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頁。在當代中國,共產主義理想具體體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理想。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具有實踐性和現實性,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中心的。江澤民所明確指出:“確立以實際問題為中心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科學方法論。”江澤民:《論黨的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539頁。“一定要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頁。這表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絕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有著實際的內容,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具體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它是人們對人生的一種終極價值追求,更重要的在于,它的目的是要改造世界,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

最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的主導價值觀,體現了主導性與包容性的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性體現在它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一面旗幟,是我們認識和指導社會發展的理論基礎。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最根本的是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使社會成員認同、接受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然而,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發展的主導性,并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身所具有的包容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開放的價值理論和思想體系,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會不斷地為其增添一些新的內容和要素。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海納百川,充分汲取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才會在與資本主義價值觀的競爭中顯示出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勢。

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建設的根本。習近平在談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軟實力的辯證關系時曾明確講道:“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頁。而文化又是通過什么來發揮它對提升綜合國力的巨大作用呢?對此,約瑟夫·奈曾經講過:“軟實力不僅僅是影響,也不僅僅是說服,它是引誘和吸引的能力。而吸引經常導致默許或模仿。軟實力很多產生于我們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通過我們的文化、我們在國內所實行的政策以及我們處理國際問題的方式表現出來。”[美]約瑟夫·奈:《美國霸權的困惑:為什么美國不能獨斷專行》,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頁。這就是說,文化的作用最終體現在價值觀的作用上。從二者的辯證關系來看,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是軟實力的本質體現,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一個社會的主導價值觀構成它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實質和顯著標志。確立適應社會與時代發展要求的核心價值觀,是確保社會和諧發展,保持主流文化先進性的基本前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提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鮮明體現了我們黨在推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對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規律的科學把握,對于新時期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精神文化建設的思想內核,規定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從根本上揭示了社會主義文化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文化的本質不同,鮮明地體現了我國精神文明發展的前進方向。只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才能不斷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下的思想文化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內核,從根本上規定著精神文明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是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性質決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及個人層面的12個核心價值,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從根本上明確了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方向與目標,規定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由上述可知,當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精神文明建設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從理論意義上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推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為新時期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精神文明建設體系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思想、理想、精神、道德于一體,涵蓋了我國社會主義最基本的思想理論和價值理念,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撐和思想道德保證。尤其是在當前社會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多元的復雜背景下,更應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與教育,發揮其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因此,新時期建設精神文明,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之中,從而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容的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精神文明建設也有助于進一步在全社會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建設和宣傳工作,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從實踐意義上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精神文明建設有助于促進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在全社會的宣揚和傳播,鞏固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有助于為當前人們抵御各種錯誤的社會思潮和價值觀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有力武器,從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復雜多變的社會思想文化環境中,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有效性;有助于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旋律,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創造活力與凝聚力,推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事業的深入發展,從而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有助于為社會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黨中央關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的政策和指導性意見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黨于新的歷史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和目標,其目的在于統一人們的價值意識,鞏固全黨全社會共同的思想基礎。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重大決定》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并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重要作用及建設途徑作了闡釋,同時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7頁。。這就從根本上指明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基本途徑就是將其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通過融入,進一步推進我國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實現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撐、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2008年1月,胡錦濤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問題又作了進一步闡述,指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貫穿到媒體傳播之中,落實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之中,融會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體現到政策法規制定和社會管理之中,使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2008年12月,胡錦濤在紀念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指導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道德觀念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國家軟實力的客觀需要。”胡錦濤:《在紀念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新華月報》2009年第2期。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強化教育引導,增進社會共識,創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564頁。2011年12月,李長春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深入推進學習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要抓緊制定頒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施綱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魂”,體現到各種創建活動和工作載體之中,貫穿于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切實增強創建活動的思想內涵和教育功能。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同時強調要在全社會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外,黨中央還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的主要目的、任務、著力點、立足點等問題開展了論述,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在主要目的方面,著重強調要增強“四個認同”、打牢“一個基礎”和抵制“三風”。增強“四個認同”即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691頁。,打牢“一個基礎”即打牢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抵制“三風”就是要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胡錦濤:《在十七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0年7月23日),《人民日報》2010年7月24日。;在主要任務方面,強調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理念;在著力點方面,強調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在立足點方面,強調做好融入工作,必須強根固本,“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頁。,同時“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上書,第16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海县| 醴陵市| 延安市| 万安县| 措美县| 镇江市| 横峰县| 宜阳县| 封开县| 白银市| 台山市| 滕州市| 淮南市| 襄垣县| 喀什市| 凤山县| 辛集市| 兴义市| 邵东县| 如皋市| 香河县| 辰溪县| 社会| 项城市| 鞍山市| 蕉岭县| 克什克腾旗| 城固县| 乐亭县| 宿迁市| 连平县| 太康县| 博罗县| 渭源县| 石景山区| 黄梅县| 重庆市| 湖州市| 洪江市| 疏勒县| 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