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進程中的社區型股份合作公司發展研究:基于深圳現象的思索
- 孫寶強
- 7901字
- 2019-01-04 13:42:58
總序:學派的魅力
學派的星空
在世界學術思想史上,曾經出現過浩如繁星的學派,它們的光芒都不同程度地照亮人類思想的天空,像米利都學派、弗萊堡學派、法蘭克福學派等,其人格精神、道德風范一直為后世所景仰,其學識與思想一直成為后人引以為據的經典。就中國學術史而言,不斷崛起的學派連綿而成群山之勢,并標志著不同時代的思想所能達到的高度。自晚明至晚清,是中國學術尤為昌盛的時代,而正是在這個時代,學派性的存在也尤為活躍,像陸王學派、吳學、皖學、揚州學派等。但是,學派輩出的時期還應該首推古希臘和春秋戰國時期,古希臘出現的主要學派就有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埃利亞學派、犬儒學派;而儒家學派、黃老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稷下學派等,則是春秋戰國時代學派鼎盛的表現,百家之中幾乎每家就是一個學派。
綜觀世界學術思想史,學派一般都具有如下的特征:
其一,有核心的代表人物,以及圍繞著這些核心人物所形成的特定時空的學術思想群體。德國19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蘭克既是影響深遠的蘭克學派的創立者,也是該學派的精神領袖,他在柏林大學長期任教期間培養了大量的杰出學者,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學術勢力,蘭克本人也一度被尊為歐洲史學界的泰斗。
其二,擁有近似的學術精神與信仰,在此基礎上形成某種特定的學術風氣。清代的吳學、皖學、揚學等乾嘉諸派學術,以考據為治學方法,繼承古文經學的訓詁方法而加以條理發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語言文字研究,以客觀求證、科學求真為旨歸,這一學術風氣也因此成為清代樸學最為基本的精神特征。
其三,由學術精神衍生出相應的學術方法,給人們提供了觀照世界的新的視野和新的認知可能。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代表著一種新型文化研究范式的英國伯明翰學派,對當代文化、邊緣文化、青年亞文化的關注,尤其是對影視、廣告、報刊等大眾文化的有力分析,對意識形態、階級、種族、性別等關鍵詞的深入闡釋,無不為我們認識瞬息萬變的世界提供了豐富的分析手段與觀照角度。
其四,由上述三點所產生的經典理論文獻,體現其核心主張的著作是一個學派所必需的構成因素。作為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所寫的《夢的解析》等,不僅成為精神分析理論的經典著作,而且影響廣泛并波及人文社科研究的眾多領域。
其五,學派一般都有一定的依托空間,或是某個地域,或是像大學這樣的研究機構,甚至是有著自身學術傳統的家族。
學派的歷史呈現出交替嬗變的特征,形成了自身發展規律:
其一,學派出現往往暗合了一定時代的歷史語境及其“要求”,其學術思想主張因而也具有非常明顯的時代性特征。一旦歷史條件發生變化,學派的內部分化甚至衰落將不可避免,盡管其思想遺產的影響還會存在相當長的時間。
其二,學派出現與不同學術群體的爭論、抗衡及其所形成的思想張力緊密相關,它們之間的“勢力”此消彼長,共同勾勒出人類思想史波瀾壯闊的畫面。某一學派在某一歷史時段“得勢”,完全可能在另一歷史時段“失勢”。各領風騷若干年,既是學派本身的宿命,也是人類思想史發展的“大幸”:只有新的學派不斷涌現,人類思想才會不斷獲得更為豐富、多元的發展。
其三,某一學派的形成,其思想主張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有其內在理路。例如,宋明時期陸王心學的出現是對程朱理學的反動,但其思想來源卻正是前者;清代乾嘉學派主張樸學,是為了反對陸王心學的空疏無物,但二者之間也建立了內在關聯。古希臘思想作為歐洲思想發展的源頭,使后來西方思想史的演進,幾乎都可看作是對它的解釋與演繹,“西方哲學史都是對柏拉圖思想的演繹”的極端說法,卻也說出了部分的真實。
其四,強調內在理路,并不意味著對學派出現的外部條件重要性的否定;恰恰相反,外部條件有時對于學派的出現是至關重要的。政治的開明、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交通的發達、移民的匯聚等,都是促成學派產生的重要因素。名震一時的揚州學派,就直接得益于富甲一方的揚州經濟與悠久而發達的文化傳統。綜觀中國學派出現最多的明清時期,無論是程朱理學、陸王心學,還是清代的吳學、皖學、揚州學派、浙東學派,無一例外都是地處江南(尤其是江浙地區)經濟、文化、交通異常發達之地,這構成了學術流派得以出現的外部環境。
學派有大小之分,一些大學派又分為許多派別。學派影響越大分支也就越多,使得派中有派,形成一個學派內部、學派之間相互切磋與抗衡的學術群落,這可以說是紛紜繁復的學派現象的一個基本特點。盡管學派有大小之分,但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的作用卻各不相同,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如,法國百科全書派破除中世紀以來的宗教迷信和教會黑暗勢力的統治,成為啟蒙主義的前沿陣地與堅強堡壘;羅馬俱樂部提出的“增長的極限”“零增長”等理論,對后來的可持續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等理論與實踐,以及聯合國通過的一些決議,都產生了積極影響;而德國人文地理學家弗里德里希·拉采爾所創立的人類地理學理論,宣稱國家為了生存必須不斷擴充地域、爭奪生存空間,后來為法西斯主義所利用,起了相當大的消極作用。
學派的出現與繁榮,預示著一個國家進入思想活躍的文化大發展時期。被司馬遷盛贊為“盛處士之游,壯學者之居”的稷下學宮,之所以能成為著名的稷下學派之誕生地、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主要場所與最負盛名的文化中心,重要原因就是眾多學術流派都活躍在稷門之下,各自的理論背景和學術主張盡管各有不同,卻相映成趣,從而造就了稷下學派思想多元化的格局。這種“百氏爭鳴、九流并列、各尊所聞、各行所知”的包容、寬松、自由的學術氣氛,不僅推動了社會文化的進步,而且也引發了后世學者爭論不休的話題,中國古代思想在這里得到了極大發展,迎來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黃金時代。而從秦朝的“焚書坑儒”到漢代的“獨尊儒術”,百家爭鳴局面便不復存在,思想禁錮必然導致學派衰落,國家文化發展也必將受到極大的制約與影響。
深圳的追求
在中國打破思想的禁錮和改革開放30多年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在國際上的和平崛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在進行。文化是立國之根本,偉大的復興需要偉大的文化。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建設文化強國,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夢想正在逐步實現。可以預期的是,中國的學術文化走向進一步繁榮的過程中,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派也將出現在世界學術文化的舞臺上。
從20世紀70年代末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到人生觀、文化觀的大討論,再到90年代以來的人文精神大討論,以及近年來各種思潮的爭論,凡此種種新思想、新文化,已然展現出這個時代在百家爭鳴中的思想解放歷程。在與日俱新的文化轉型中,探索與矯正的交替進行和反復推進,使學風日盛、文化昌明,在很多學科領域都出現了彼此論爭和公開對話,促成著各有特色的學術陣營的形成與發展。
一個文化強國的崛起離不開學術文化建設,一座高品位文化城市的打造同樣也離不開學術文化發展。學術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內在的精神生活,是城市智慧的積淀,是城市理性發展的向導,是文化創造力的基礎和源泉。學術是不是昌明和發達,決定了城市的定位、影響力和輻射力,甚至決定了城市的發展走向和后勁。城市因文化而有內涵,文化因學術而有品位,學術文化已成為現代城市智慧、思想和精神高度的標志和“燈塔”。
凡工商發達之處,必文化興盛之地。深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排頭兵”,是一個商業極為發達、市場化程度很高的城市,移民社會特征突出、創新包容氛圍濃厚、民主平等思想活躍、信息交流的“橋頭堡”地位明顯,是具有形成學派可能性的地區之一。在創造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奇跡的同時,深圳也創造了文化跨越式發展的奇跡。文化的發展既引領著深圳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激勵著特區建設者艱苦創業,也豐富了廣大市民的生活,提升了城市品位。
如果說之前的城市文化還處于自發性的積累期,那么進入新世紀以來,深圳文化發展則日益進入文化自覺的新階段:創新文化發展理念,實施“文化立市”戰略,推動“文化強市”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爭當全國文化改革發展“領頭羊”。自2003年以來,深圳文化發展亮點紛呈、碩果累累: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計之都”“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稱號,原創大型合唱交響樂《人文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成功演出,被國際知識界評為“杰出的發展中的知識城市”,三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四次被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 “深圳十大觀念”影響全國,《走向復興》、《我們的信念》、《中國之夢》、《迎風飄揚的旗》、《命運》等精品走向全國,深圳讀書月、市民文化大講堂、關愛行動、創意十二月等品牌引導市民追求真善美,圖書館之城、鋼琴之城、設計之都等“兩城一都”高品位文化城市正成為現實。
城市的最終意義在于文化。在特區發展中,“文化”的地位正發生著巨大而悄然的變化。這種變化首先還不在于大批文化設施的興建、各類文化活動的開展與文化消費市場的繁榮,而在于整個城市文化地理和文化態度的改變,城市發展思路由“經濟深圳”向“文化深圳”轉變。這一切都源于文化自覺意識的逐漸蘇醒與復活。文化自覺意味著文化上的成熟,未來深圳的發展,將因文化自覺意識的強化而獲得新的發展路徑與可能。
與國內外一些城市比起來,歷史文化底蘊不夠深厚、文化生態不夠完善等仍是深圳文化發展中的弱點,特別是學術文化的滯后。近年來,深圳在學術文化上的反思與追求,從另一個層面構成了文化自覺的邏輯起點與外在表征。顯然,文化自覺是學術反思的擴展與深化,從學術反思到文化自覺,再到文化自信、自強,無疑是文化主體意識不斷深化乃至確立的過程。大到一個國家和小到一座城市的文化發展皆是如此。
從世界范圍看,倫敦、巴黎、紐約等先進城市不僅云集大師級的學術人才,而且有活躍的學術機構、富有影響的學術成果和濃烈的學術氛圍,正是學術文化的繁盛才使它們成為世界性文化中心。可以說,學術文化發達與否,是國際化城市不可或缺的指標,并將最終決定一個城市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地位。城市發展必須在學術文化層面有所積累和突破,否則就缺少根基,缺少理念層面的影響,缺少自我反省的能力,就不會有強大的輻射力,即使有一定的輻射力,其影響也只是停留于表面。強大的學術文化,將最終確立一種文化類型的主導地位和城市的文化聲譽。
近年來,深圳在實施“文化立市”戰略、建設“文化強市”過程中鮮明提出:大力倡導和建設創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并將其作為城市精神的主軸以及未來文化發展的明確導向和基本定位。其中,智慧型城市文化就是以追求知識和理性為旨歸,人文氣息濃郁,學術文化繁榮,智慧產出能力較強,學習型、知識型城市建設成效卓著。深圳要建成有國際影響力的智慧之城,提高文化軟實力,學術文化建設是其最堅硬的內核。
經過30多年的積累,深圳學術文化建設初具氣象,一批重要學科確立,大批學術成果問世,眾多學科帶頭人涌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經濟特區研究、港澳臺經濟、文化發展、城市化等研究領域產生了一定影響;學術文化氛圍已然形成,在國內較早創辦以城市命名的“深圳學術年會”,舉辦了“世界知識城市峰會”等一系列理論研討會。尤其是《深圳十大觀念》等著作的出版,更是對城市人文精神的高度總結和提升,彰顯和深化了深圳學術文化和理論創新的價值意義。
而“深圳學派”的鮮明提出,更是寄托了深圳學人的學術理想和學術追求。1996年最早提出“深圳學派”的構想;201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關于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意見》將“推動 ‘深圳學派’建設”載入官方文件;2012年《關于深入實施文化立市戰略建設文化強市的決定》明確提出“積極打造 ‘深圳學派’”; 2013年出臺實施《“深圳學派”建設推進方案》。一個開風氣之先、引領思想潮流的“深圳學派”正在醞釀、構建之中,學術文化的春天正向這座城市走來。
“深圳學派”概念的提出,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和深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樹起這面旗幟,目的是激勵深圳學人為自己的學術夢想而努力,昭示這座城市尊重學人、尊重學術創作的成果、尊重所有的文化創意。這是深圳30多年發展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表現,更是深圳文化流動的結果。因為只有各種文化充分流動碰撞,形成爭鳴局面,才能形成豐富的思想土壤,為“深圳學派”形成創造條件。
深圳學派的宗旨
構建“深圳學派”,表明深圳不甘于成為一般性城市,也不甘于僅在世俗文化層面上做點影響,而是要面向未來中華文明復興的偉大理想,提升對中國文化轉型的理論闡釋能力。“深圳學派”從名稱上看,是地域性的,體現城市個性和地緣特征;從內涵上看,是問題性的,反映深圳在前沿探索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從來源上看,“深圳學派”沒有明確的師承關系,易形成兼容并蓄、開放擇優的學術風格。因而,“深圳學派”建設的宗旨是“全球視野,民族立場,時代精神,深圳表達”。它濃縮了深圳學術文化建設的時空定位,反映了對學界自身經緯坐標的全面審視和深入理解,體現了城市學術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和基本特色。
一是“全球視野”:反映了文化流動、文化選擇的內在要求,體現了深圳學術文化的開放、流動、包容特色。它強調要樹立世界眼光,尊重學術文化發展內在規律,貫徹學術文化轉型、流動與選擇辯證統一的內在要求,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推動深圳與國內外先進學術文化不斷交流、碰撞、融合,保持旺盛活力,構建開放、包容、創新的深圳學術文化。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動,任何興旺發達的城市和地區一定是流動文化最活躍、最激烈碰撞的地區,而沒有流動文化或流動文化很少光顧的地區,一定是落后的地區。文化的流動不斷催生著文化的分解和融合,推動著文化新舊形式的轉換。在文化探索過程中,唯一需要堅持的就是敞開眼界、兼容并蓄、海納百川,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和發展,推動多元文化的融合發展。中國近現代史的經驗反復證明,閉關鎖國的文化是窒息的文化,對外開放的文化才是充滿生機活力的文化。學術文化也是如此,只有體現“全球視野”,才能融入全球思想和話語體系。因此,“深圳學派”的研究對象不是局限于一國、一城、一地,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密切關注國際學術前沿問題,并把中國尤其是深圳的改革發展置于人類社會變革和文化變遷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和鮮明的民族特色,體現開放性甚至是國際化特色,也融合跨學科的交叉和開放。
二是“民族立場”:反映了深圳學術文化的代表性,體現了深圳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它強調要從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戰略出發,樹立深圳維護國家和民族文化主權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加快發展和繁榮學術文化,盡快使深圳在學術文化領域躋身全球先進城市行列,早日占領學術文化制高點,推動國家民族文化昌盛,助力中華民族早日實現偉大復興。
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不僅伴隨經濟的強盛,而且伴隨文化的昌盛。文化昌盛的一個核心就是學術思想的精彩綻放。學術的制高點,是民族尊嚴的標桿,是國家文化主權的脊梁骨;只有占領學術制高點,才能有效抵抗文化霸權。當前,中國的和平崛起已成為世界的最熱門話題之一,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速度為世界刮目相看。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學術上,我們還遠未進入世界前列,特別是還沒有實現與第二大經濟體相稱的世界文化強國的地位。這樣的學術境地不禁使我們捫心自問,如果思想學術得不到世界仰慕,中華民族何以實現偉大復興?在這個意義上,深圳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學術都是短板,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匹配。而深圳作為排頭兵,肩負了為國家、為民族文化發展探路的光榮使命,尤感責任重大。深圳的學術立場不能僅限于一隅,而應站在全國、全民族的高度。
三是“時代精神”:反映了深圳學術文化的基本品格,體現了深圳學術發展的主要優勢。它強調要發揚深圳一貫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突出創新性,強化學術攻關意識,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總要求,著眼人類發展重大前沿問題,特別是重大戰略問題、復雜問題、疑難問題,著力創造學術文化新成果,以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新方法、新體系引領時代學術文化思潮。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完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當今中國時代精神的最權威、最凝練表達,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興國之魂,是中國夢的核心和鮮明底色,也應該成為“深圳學派”進行研究和探索的價值準則和奮斗方向。其所熔鑄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國情懷,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斗的偉大目標和每個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深圳學派”的思想之源和動力之源。
創新,是時代精神的集中表現,也是深圳這座先鋒城市的第一標志。深圳的文化創新包含了觀念創新,利用移民城市的優勢,激發思想的力量,產生了一批引領時代發展的深圳觀念;手段創新,通過技術手段創新文化發展模式,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等新型文化業態;內容創新,以“內容為王”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值,誕生了華強文化科技、騰訊、華僑城等一大批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企業,形成了讀書月等一大批文化品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從根本上提升城市文化的競爭力。“深圳學派”建設也應體現出強烈的時代精神,在學術課題、學術群體、學術資源、學術機制、學術環境方面迸發出崇尚創新、提倡包容、敢于擔當的活力。“深圳學派”需要闡述和回答的是中國改革發展的現實問題,要為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立論、立言,對時代發展作出富有特色的理論闡述。它以弘揚和表達時代精神為己任,以理論創新為基本追求,有著明確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追求,不局限于某一學科領域的考據和論證,而要充分發揮深圳創新文化的客觀優勢,多視角、多維度、全方位地研究改革發展中的現實問題。
四是“深圳表達”:反映了深圳學術文化的個性和原創性,體現了深圳使命的文化擔當。它強調關注現實需要和問題,立足深圳實際,著眼思想解放、提倡學術爭鳴,注重學術個性、鼓勵學術原創,不追求完美、不避諱瑕疵,敢于并善于用深圳視角研究重大前沿問題,用深圳話語表達原創性學術思想,用深圳體系發表個性化學術理論,構建具有深圳風格和氣派的學術文化。
稱為“學派”就必然有自己的個性、原創性,成一家之言,勇于創新、大膽超越,切忌人云亦云、沒有反響。一般來說,學派的誕生都伴隨著論爭,在論爭中學派的觀點才能凸顯出來,才能劃出自己的陣營和邊際,形成獨此一家、與眾不同的影響。“深圳學派”依托的是改革開放前沿,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環境和文化氛圍,因此不是一般地標新立異,也不會跟在別人后面,重復別人的研究課題和學術話語,而是要以改革創新實踐中的現實問題研究作為理論創新的立足點,作出特色鮮明的理論表述,發出與眾不同的聲音,充分展現特區學者的理論勇氣和思想活力。當然,“深圳學派”要把深圳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但不等于言必深圳,只囿于深圳的格局。思想無禁區、學術無邊界,“深圳學派”應以開放心態面對所有學人,嚴謹執著,放膽爭鳴,窮通真理。
狹義的“深圳學派”屬于學術派別,當然要以學術研究為重要內容;而廣義的“深圳學派”可看成“文化派別”,體現深圳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除了學術研究,還包含文學、美術、音樂、設計創意等各種流派。從這個意義上說,“深圳學派”尊重所有的學術創作成果,尊重所有的文化創意,不僅是哲學社會科學,還包括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
“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萬里高。”學術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決定著文化的質量、厚度和發言權。我們堅信,在建設文化強國、實現文化復興的進程中,植根于中華文明深厚沃土、立足于特區改革開放偉大實踐、融匯于時代潮流的“深圳學派”,一定能早日結出碩果,綻放出盎然生機!
(現任國務院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