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政府行為演進的機理:珠三角L鎮政府的個案
- 付光偉
- 1419字
- 2019-01-04 13:13:59
摘要
在中國的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但是,地方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也帶來了諸如貧富差距、環境污染、群體沖突等社會危機。因此,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為了促進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地方政府行為變遷一般軌跡是什么?地方政府行為轉型的內在機制又是什么?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書以廣東省L鎮政府為研究個案,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詳細描述了L鎮政府自改革開放以來行為變遷的基本軌跡,并從歷史制度主義的角度對L鎮政府行為轉型的內在機制進行了初步的制度解釋。
作為珠三角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代表,L鎮政府在3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前后相繼發生了三次比較明顯的角色轉型。
在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一系列放權讓利改革政策的推出,L鎮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在商品短缺、民間資源不足、政治環境不明朗、市場制度缺如的條件下,L鎮政府承擔起發展經濟的主角,積極創辦集體企業,開辦“三來一補”加工貿易。
但是,當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遭遇買方市場的時候,危機也隨之顯現,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L 鎮政府創辦的集體企業早已經風光不再,有的已負債累累。在國家實施的自由主義市場化改革政策引導下,L鎮政府主動地推進民營化改革,退出了企業的微觀經營活動。但是,國家的經濟激勵依然如故,在分稅制的條件下,L鎮政府轉變為地區經營者,進行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和招商引資。
進入21世紀以來,十年風光的地區經營在遭遇新的市場時,又發生了新的危機。高標準、大規模的地區經營推高了L鎮地區的生活、生產成本,但是,企業和工人的素質并沒有隨著地區經營環境的改善而同步提高,這加劇了資本和勞動力在高成本壓力下的外逃風險。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L鎮政府開始實施企業升級戰略、外來勞動力融入行動、社會保護措施。
以歷史的視野來審視L鎮政府行為的三次轉型,本書認為,L鎮政府行為的轉型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1.政治與市場的互動是轉型的基本動力機制
L鎮政府行為的三次轉型都是由于行政主導的經濟發展行為遭遇新的市場環境時面臨深刻危機,迫使L鎮政府改變行政主導經濟的方式。其基本脈絡是:行政主導——新的市場環境——危機——新的行政主導——新的市場環境——新危機——新的行政主導。
2.國家干預與市場約束是轉型的基本動力源
國家干預和市場約束是促使 L 鎮政府行為轉型的兩個基本動力源。國家通過意識形態的操控、資源分配規則的改變以及目標考核的調整,在短期內促使L 鎮政府行為發生大幅度的轉型。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結構的變遷,也對L鎮政府經濟經營行為產生直接影響,有時候,市場對L鎮政府行為的約束甚至比國家的約束更為奏效。
3.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L鎮政府經歷了從經營企業、到經營地區再到經營社會的角色轉變歷程。但是,萬變不離其宗,L鎮政府行為變化的基本目的都是為了地方經濟增長。
4.危機解決取向的政府轉型
L鎮政府行為的轉型,都是在應對重大危機事件的過程中開始的,因而是一種危機解決取向的政府轉型,它與有目的、有計劃、自覺性的政府轉型相對立。
依循地方法團主義的理論脈絡,本書將L鎮政府經營社會的新角色概念化為新地方法團主義,與戴慕珍的地方法團主義和丘海雄提出的后地方法團主義概念形成一個概念的連續統,為系統理解地方政府行為變遷軌跡提供新的概念工具。
關鍵詞:地方政府 行為轉型 制度分析 地方法團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