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摘要

本書試圖揭示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間信息流動的空間格局以及形成機理。作為信息價值得以實現的保證,信息的流動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特征。對信息經濟的研究包括情報學(主要為宏觀信息經濟)和經濟學(主要為微觀信息經濟)兩個角度,本書從情報學角度對信息資源宏觀空間配置這一分支的研究,總結了信息流和信息流量的概念與特征以及信息流動的規律;在把信息流動看作源于區域間相互聯系的基本思想下構建模型,揭示出信息流的宏觀空間分布格局——多中心網絡化。分析信息流動空間格局形成的內在機制,以及信息流對數字鴻溝的影響,并據此提出政策建議。

第一章提出研究內容、技術路線和創新之處。從實際背景來看,我國已經進入信息經濟時代,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使信息流動的作用日益凸顯。從掌握的文獻資料來看,區際生產要素流動與區域發展相伴而生,目前研究仍集中于對物流、人流、資金流等空間結構和影響上,信息流的研究由于其非實物的形態,數據獲取的困難性影響了它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書試圖構建一般模型揭示區域間信息流動的規模進而得到信息流動的空間結構特征,并分析這一空間格局形成的內在機制,討論信息流動帶來的區域等級體系的變化。

第二章介紹理論基礎和相關研究述評。由于信息與信息流概念在不同學科領域的不一致是阻礙信息空間流動研究的一個因素,本章首先對信息和信息流以及信息量和信息流量概念進行梳理,給出本書對信息流的理解。研究以信息流動源于區域間相互作用為基本假說,以空間相互作用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為理論基礎。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發現過去的研究多為靜態的、孤立的分析,方法上主要利用實證調查數據進行分析。本書認為信息流動受到區域經濟地位、產業發展以及在城鎮體系中地位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應基于動態的、整體的視角,引出下面的研究。

第三章是對信息流的現狀分析,并據此提出本書的研究框架。現狀分析包括信息存量的空間極化和信息需求的空間分層兩部分。發現現階段信息存量已明顯形成三個發展極:京津地區、滬蘇浙地區和廣東省。北京市的信息化指數最高,廣東地區的信息網絡建設最好,滬蘇浙地區在信息技術應用上領先。現代信息載體空間集聚非常明顯,其中又尤以現代電器和電信設備的波動較大。傳統載體中圖書期刊的普及程度波動較大,說明我國現階段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和科學教育的投資能夠更明顯地彌補信息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對信息需求的討論發現不同行業、社會背景、學術背景的人群間信息需求產生明顯分層;不同地區間網絡信息的需求從應用深度和需求種類上也分層明顯。信息化發展較好的區域實現了對信息的主動反饋、整合和應用,而信息化較弱的區域還停留在被動接受階段。信息需求的空間分層形成多元化的信息流向,即在“質”上的數字鴻溝。結合我國主要城市間航空客流的分析,本書提出假說:我國信息的空間流動已經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的格局。

第四章研究區域信息流總體趨勢。從信息流與實物流關系、信息流的社會性和信息流的地域衰減性幾個角度分析區際信息流的鄰近效應。因此某區域與周圍區域信息化發展的相互關系決定了信息流的方向,可以利用空間自相關方法分析我國現階段區際信息流動的總趨勢。實證發現,我國信息化程度的全局空間自相關指數正顯著,揭示出信息流動不是隨機的,而是有顯著的相互依賴性;信息化程度的局部空間自相關指數揭示各區域對周圍區域信息化發展的影響進而得出各區域信息流動的趨勢,并以“極化中心”“擴散中心”“局部擴散”和“低洼地”對各區域的信息流動狀況進行分類。發現我國已經形成三個發展極,而在其周圍都出現“低洼地”。

前面的實證只是對區域信息流動總趨勢的討論,第五章具體給出各區域間信息流規模。區域的空間相互作用表現為信息的區際流動,因此本章以空間相互作用理論基本模型——引力模型為基礎并進行修正,構建區際信息流動規模模型。結合上一章實證結論,發現我國現階段信息空間流動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的空間格局,網絡以各層信息流集聚中心為節點,以三大集聚中心之間和集聚中心與鄰近腹地間信息流動為連接邊。具體到各區域,三大集聚中心信息流動活躍但流動方向不同,與各腹地的關系也不同,京津地區是信息輻射中心,滬蘇浙地區和廣東省是信息的吸收中心。中部地區內部諸省間信息流動不活躍,組成了稀疏的社會網絡,使得信息資源配置效率不高,信息化難以發展,但“疏網”結構松散、利用吸收“異質”信息的特征也給中部地區信息化發展帶來希望。和中部相反,西部地區內部聯系密切,但與外部交流甚少,屬于聯系緊密的社會網絡,依賴于區內信任平臺,加大與區外的聯系是西部地區信息化發展的途徑。總之,信息流形成三大中心,每一中心與腹地形成網絡化信息流動結構,基本符合隨距離衰減的規律,信息流作用下新的區域等級秩序形成。

第六章研究信息流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空間結構的內在機制。首先,信息流動的信源和信宿雙方在認知結構和宏觀經濟結構上的增值性(包括量和質)構成信息流的增值性,信息流動過程中物質載體、社會關系因素、信息時效、吸收能力等都會引起信息流的衰減。信息流的增值性和衰減性造成信息流的規模報酬遞增,進而信息流勢必集聚于信息化發展成熟的地區以及它們的鄰近地區。其次,區域總是處于社會網絡中,信息流動構成社會網絡,發現不同結構和聯系的網絡信息流動的規律不同,處于網絡不同位置的區域信息吸收或輻射也不同。強關系網絡內信息流動意愿強、效率高,共同的背景有利于不可編碼信息的傳輸,但也使信息冗余嚴重;弱關系網絡適合可編碼信息的傳遞,擴大了交流的范圍,促進了創新。網絡密度越大,信息流動越有效;區域間越“團結”,資源配置效率越高。而密度越小,信息吸收能力就越強。從而得出信息流動會在某些網絡內或網絡間集聚以及多層分化。

第七章研究信息流的經濟效應,以2001年到2007年數字鴻溝的演變為代表。從信息流規模和層次上分別定性地討論信息流動對數字鴻溝演變的影響,得出信息流的空間極化產生的“馬太效應”擴大了信息中心與其他地區間數字鴻溝的結論。

第八章以就業信息為例分析信息流動的社會和經濟效應。農民工群體進入城市,從尋職到就業,再到職業流動、社會和經濟地位提升的全過程,體現了信息流動的效應。以職業搜尋理論為基礎,結合中國當前勞動力市場和農民工群體的特征,構建農民工的職業搜尋模型。并在數理模型的基礎上,以全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中對農民工尋職過程的跟蹤數據,分析農民工職業搜尋過程對其職業流動狀況的影響。

第九章為結論、局限與展望。在前面章節討論的基礎上,得出本書的結論,根據這些結論盡可能地提出一些切實的政策建議,最后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信息流 空間自相關 引力模型 規模報酬遞增 社會網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郯城县| 兴文县| 平湖市| 孝义市| 米林县| 崇州市| 台北市| 光泽县| 织金县| 曲松县| 佳木斯市| 天全县| 江山市| 渝北区| 疏附县| 昌黎县| 芦溪县| 长宁县| 屏山县| 团风县| 昌邑市| 平潭县| 麻城市| 章丘市| 巢湖市| 佛冈县| 东安县| 泾阳县| 县级市| 城固县| 宣恩县| 嘉善县| 互助| 喀什市| 万源市| 饶河县| 贵定县| 丽水市| 海丰县| 太康县| 平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