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海的歷史名人

和西安、北京、南京這些著名古城比起來,上海的發跡史很短,它是在清朝末年才晉升為主流城市的。但是,你可別小看了上海的歷史,在迄今不到200年的風雨歷程中,無數名人大亨都曾在上海留下自己的足跡。徐光啟、周恩來、宋慶齡等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在上海經歷過人生中的重要時刻。

上海的聞人掌故

上海第一個印記徐光啟

徐光啟可謂是上海的第一位廣為人知,并對今日上海影響巨大的名人。他出生于我國明朝嘉靖年間,字子先,號玄扈,教名Paul(保羅),籍貫為松江府上??h。他在數學、天文學、農學、軍事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成就,譯有《幾何原本》,著有《農政全書》《崇禎歷書》和《考工記解》等。

在仕途方面,他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并贈太子少保、太保,謚“文定”。除了科學家和朝廷命官外,徐光啟還有兩個身份,一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二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天主教徒,他甚至被稱為“圣教三柱石”之首。

徐光啟在上海的故居位于上海市黃浦區喬家路249號,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因其屋有上、下各九間,故俗稱“九間樓”。

“九間樓”為二層樓房,為黃浦區內僅存的一所明代宅第。原屋曾經修葺,但部分斗拱及一口古井,仍為明代樣式?,F為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徐家匯是因徐光啟而命名的嗎

上海著名街區徐家匯在以前叫做法華匯,之所以改名,是因為這里出了個姓徐的名人,他就是徐光啟。除了去京城任職使他不得不離開上海,其余時間他都在這里,他生于此逝于此,而且他的后代也都扎根于此。

徐光啟墓

徐光啟雖然出身于一個小商人家庭,但是他在學堂念書的時候,徐家匯這里還是一片農田,而他很留心觀察周圍的農事,對農業生產也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或許可以解釋后來他為什么對農學那么癡迷。

徐光啟墓位于上海市徐匯區南丹路的光啟公園內,本來是占地20畝,共有10處墓穴,其中葬有徐光啟及其夫人吳氏,左右則是四個孫子夫婦。清朝末年,江南天主教會就因為這里是徐光啟之地,所以才將江南總會選在這里??谷諔馉幤陂g,墓地被荒廢,空地變成菜畦。1978年,墓地被辟為南丹公園。1981年,重建橢圓形大墓,墓碑上“明徐光啟墓”等字為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手書。

 

2.為什么說徐光啟是個全才

徐光啟在科學方面確實稱得上是一位全才,他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學科,尤其在農業、數學、天文、軍事等方面的成就突出。

徐光啟編著的《農政全書》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一部重要的著作。而他在編譯《崇禎歷書》過程中,引入了大地為球形的思想、大地經緯度的計算及球面三角法,還區別了太陽近(遠)地點和冬(夏)至點的不同;此外還通過參照第谷星表,并結合中國傳統星表制出了第一個全天性星圖,成為了清代星表的基礎。軍事方面,他“求精”并“責實”,重視火器與部隊的配合,可謂是中國軍事技術史上提出火炮在戰爭中應用理論的第一人。

最值得一說的,莫過于徐光啟在數學方面的成就。他和利瑪竇合作,將《歐幾里得原本》一起譯成了中文。徐光啟創造性地將其中文名定為《幾何原本》,而且像“平行線”“三角形”“對角”“直角”“銳角”“鈍角”“相似”等中文的名詞術語,也都是他經過反復推敲才確定下來的。對于這些名詞,熟悉中西語言的利瑪竇也覺得非常滿意。

 

3.徐光啟為什么那么重視數學

徐光啟決心翻譯《歐幾里得原本》是因為利瑪竇的推薦,然而在徐光啟長達一年的翻譯過程中,他發現“此書為益,能令學理者祛其浮氣,練其精心,學事者資其定法,發其巧思,故舉世無一人不當學……能精此書者,無一事不可精,好學此書者,無一事不可學”。而這正是學者們對《歐幾里得原本》的公認:它的邏輯推理方法以及科學實驗,是近代科學和發展的重要前提。

可是當刊印發行《幾何原本》的前六卷時,徐光啟亦有恨晚的感慨,不過亡羊補牢,他認為如此好書,百年之內必成天下學子的必讀之書。

然而他的預感卻被真實的歷史擊碎,現實讓他只能發出無可奈何的感嘆。

因為在徐光啟翻譯出《幾何原本》后,并沒像《崇禎歷書》那樣受到明朝政府的重視,以致直到徐光啟逝世也遲遲未能翻譯出剩下的九卷,終至埋沒。改朝換代后的清朝統治者也對此書并不關注,盡管康熙帝非常重視西學,但他只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學識而已,《幾何原本》仍然未能發揮作用。直到20世紀初,中國才開始廢科舉、興學校,而《幾何原本》之類的初等幾何學才成為中等學校的必修科目,“無一人不當學”的預言在整整300年后終于成真了。

 

4.徐光啟是“西學東漸第一人”嗎

通常意義上講,真正的“西學東漸”發生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后;但是身處明朝末年的徐光啟,也確實是“西學東漸”的第一人。

縱觀中國的科技史,作為中西科學交流先驅者的徐光啟不容忽視,這個早在17世紀初便開始引進西方先進科技的人,比洋務運動的那些人要早至少230年。

徐光啟紀念館

然而在那個尚文的時代,徐光啟所研究的先進科技,不過是同儕眼中不入流的“術數”而已,這或許是人們非議他宰相身份的緣由。但是他還是在扎扎實實地致力于引進先進的科技。他編譯《歐幾里得原本》所發明的“幾何”等新名詞,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而《崇禎歷法》則奠定了那之后近三百年的歷法基礎。在西學東漸的路上,徐光啟有不少值得稱道的成就,但是在兩百多年間都被清朝當局很“巧妙”地忽略了,這不僅是徐光啟個人的悲哀,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劇。

 

5.徐光啟對中國歷史有什么影響

徐光啟是晚明重臣,是在農業、天文、數學等方面頗有成就的科學家,是上海著名商業區徐家匯名字的由來,是天主教江南總會得以在徐家匯立堂的重要人物,是中國“西學東漸”的第一人,那么他還有其他的足夠影響中國的身份嗎?

答案是肯定的。他其實是宋氏三姐妹的祖先。

徐光啟的第十六代孫是個甲士,而這個甲士有一個外孫女叫倪桂珍,她不僅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而且還是著名的民國宋氏三姐妹的親母。她養育的宋靄齡,為金融大佬孔祥熙之妻,富甲天下;宋慶齡,為民國國父孫中山之妻,國母風華;宋美齡,為“蔣委員長”蔣中正之妻,權勢遮天。

看來,徐光啟是“躺著”也影響了整個中國的發展。

老上海第一豪門盛宣懷

清末的盛宣懷家族,是上海灘的第一大豪門,亦官亦商的身份成就了他的熏天財勢。他在四十年的時間內大辦洋務,近乎傳奇地推動著中國近代工商業的發展。中國第一家銀行、第一家電報公司、第一家鋼鐵聯合企業、第一條鐵路干線、第一所高等院校、第一家內河航運公司等十幾項“中國第一”,都是經他之手而起的。此外他還出任了中國第一任紅十字會會長,搞慈善興教育,在上海灘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盛宣懷在上海的故居位于徐匯區淮海中路1517號。這座花園式洋房為德籍猶太商人于1900年所建,當時這里叫寶昌路,比較荒涼。此宅后為洋務派主要人物盛宣懷購得,故成為盛宣懷故居。

 

1.盛宣懷是李鴻章的門生嗎

盛宣懷不僅是李鴻章的門生,而且還是得意門生。雖然他追隨李鴻章是憑借父輩們的關系,但他的成功,卻是靠自己真材實料的本事。

盛宣懷舊照

1870年,隨李鴻章西征入陜剿捻的楊宗濂(后來培養了北洋政府內幾乎所有的將校軍官),不久便將奉命調往直隸。臨赴任之前,深感于老長官李鴻章身邊缺乏人手的他,便馳函老友盛康,說如今軍中乏人,勸他放兒子出來歷練。盛康的兒子,便是盛宣懷。鑒于老友楊宗濂的勸說,以及自己本就與李鴻章是故交,盛康就答應了。

盛宣懷雖然只是秀才出身,而且屢試不第,但是應付日常公牘卻得心應手,當年就曾協助他父親處理過衙署之事。而且盛宣懷辦事機靈變通,又肯吃苦耐勞,的確是個干才,所以很快就獲得了李鴻章的好感。初來乍到的他被“派委行營內文案兼充營務處會辦,屬槖鞬,侍文忠”,所以是個秘書兼總務處副處長的角色,這個官職盡管不大,卻是直接對李鴻章負責的近僚。

不過此時正值李鴻章率軍剿捻的緊張階段,盛宣懷雖在軍中只是個“文案”,卻也是要拿著命來當的。而且戎馬倥傯,但有軍情便要日馳百里,席不暇暖,可謂吃盡苦頭,根本享不了福。

后來由于天津教案發生,盛宣懷便隨部隊立刻向天津進軍。其時正是盛暑,部隊還常常要往返奔馳,涉川過水,如果再遇到緊要的公文,足可成為一件煩心的事。但是盛宣懷卻仍舊可以“磨盾草檄,頃刻千言”,使得眾同僚無不側目仰觀。隨后他就升任至陜甘后路糧臺淮軍營務處,之后又累軍功而調任知府、道臺,還被賞戴二品單眼花翎頂戴。獲得如此殊榮,僅僅是盛宣懷入李鴻章戎幕后一年而已,足可見他自己的能力超群,亦能知李鴻章對這個門生的器重——說是得意門生,也不為過。

 

2.誰是“破屋”中的“新桌子”

由盛宣懷一手操辦的輪船招商局,在收購了旗昌輪船公司后,被日本人譽為“清廷風雨破屋中的一張新桌子”。這張“桌子”的總部當年便位于上海外灘9號,是一座三層小樓,在外灘諸多大樓中,顯得那么不起眼;尤其跟隔壁的匯豐銀行大廈比起來,又是那么的簡陋。這或可反映當時國家的積貧積弱,以及民族工商業初創時的窘境。不過到上海解放時,輪船招商局已有船舶近500艘;如今更是坐擁兩千億資產的大集團,雖然總部已經遷到香港。

如今很昌盛,但輪船招商局在初創之時卻步履維艱。它雖說是中國最早的輪船航運企業,也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但是在當時的中國,大行其道的卻是外國航運公司,而且以英國怡和洋行、太古洋行,以及美國的旗昌洋行為首,早已壟斷了沿海和長江的航運。想要在這樣的情況下站穩腳跟,并分一杯羹,可謂困難重重,更何況輪船招商局起初僅僅不過六條船而已。

輪船招商局大樓

不過盛宣懷是官家總辦(即總經理),他依靠承攬漕運和官貨的優勢,與洋人斗智,大打價格戰,迫使外商三次找到他,為的是簽訂“齊價合同”。而在連續的降價商戰中,旗昌公司已經嚴重虧損,并有意以222萬兩白銀出售全部輪船和碼頭。這次盛宣懷則要斗勇了,他決定一口吃下旗昌。但是輪船招商局在降價戰后也已獲利甚微,哪里還拿得出200多萬兩銀子呢?盛宣懷隨即奔赴各處籌款,包括在京的大員、地方的督撫,最后還找到了老東家李鴻章。但是首批付款40萬迫在眉睫,等不到便前功盡棄,怎么辦?盛宣懷當機立斷,自己拿出40萬兩進行墊付。

如此大地并購洋人企業,在任何時候都絕對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于是在中外輿論的驚嘆聲中,輪船招商局變成了擁有二三十條船,外加十幾個碼頭和貨棧的大型企業,如此實力,終于可以與英商怡和、太古分庭抗禮了。

 

3.最讓盛宣懷頭疼的是漢冶萍嗎

盛宣懷大約在1896年接手漢冶萍公司,但是直到1907年才將其帶入正軌,居然用了十一年的時間;而他以往“搞定”一個企業,即實現盈利,快的不到一年,慢的最多也不過三四年。如此對比來看,漢冶萍公司絕對是一個燙手山芋。但是鋼鐵工業乃國家命脈,這是盛宣懷所深知的,所以盡管漢冶萍公司是他接管的企業中麻煩和磨難最多的一個,卻也是他傾注血汗最多的一個。

漢冶萍公司上海俱樂部是那些投資的大老板們決策企業事務的地方,位于上海交通銀行大廈的后面。然而它的廠礦卻分布在湖北和江西,分別是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這本是張之洞的官辦廠礦,后來之所以交給盛宣懷接手,是因為當初盛宣懷曾苦勸張之洞采用官督商辦的方法,而張之洞卻因為采用完全的官辦,使得廠礦連年虧損,可以說是敗得落花流水,幾近倒閉。實在沒辦法的張之洞只好找到盛宣懷,問他是否還有意于漢陽鐵廠。盛宣懷明知是個虧得一塌糊涂的企業,但還是接手了,并采用自己熟悉的官督商辦方法,前后募股二百萬兩,自己也在十年的經營中多次注資,最后持有股票134000股,市值670萬兩銀元,可謂是竭盡所能了。

此外,他還憑借自己朝廷大員的身份責令各地督撫必須購買國產鋼材,但是漢冶萍出產的鋼材質量很不好,動輒斷裂。大家不是不愿用國產,但是鋼材一再斷裂,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抬高了成本,甚至說可能造成危害。諸多問題,被詢問的洋技師竟然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于是盛宣懷決定派李維格出國考察,而調查到的結果卻差點讓盛老全家的眼鏡都摔在地上。

原來張之洞當年在購買設備時,所購機爐是使用酸法冶煉的;而鋼材的冶煉則需要采用去磷法,如此南轅北轍,怪不得國產鋼材脆而易斷。而且“糜去十余年之光陰,耗盡千余萬之成本”,鋼鐵之創業不可謂不艱難。

找到問題,馬上解決,但是等到煉出合格的鋼材,又用時5年,而距盛宣懷入湖北尋煤辦礦,卻已30余年了。

 

4.清末大官盛宣懷也是慈善家嗎

大家或許受“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影響太大,認為清朝,尤其是積弱的清末,那些官商沒一個不是貪財或怕死的,但是,哪個時代都有例外,盛宣懷就是這么一位。不僅如此,盛家的慈善是早有傳統的,而且是施之以缺,并非作秀。經常是冬天發棉衣,夏天贈涼茶,更難得的是年年如此。還有專為窮人施藥的廣仁善堂也是他們家的。此外盛宣懷在去世前曾立有遺囑,要將其遺產的一半,共記五百多萬兩拿出來建立愚齋義莊,以接濟盛氏族人和從事其他慈善事業。

不僅盛宣懷熱心慈善,他的太太莊畹華夫人亦頗有善心,如今安遠路上的玉佛寺便是她捐獻的,然而過程卻多波折。

玉佛寺在辛亥革命之前本有四進七十二間精舍,是莊夫人的族人莊箓所捐,可惜十余年后便在辛亥革命中被毀掉了。于是盛家人就把自己麥根路的房舍拿出來供奉兩尊保留下來的玉佛。盛宣懷去世三年之后,莊夫人又捐出十余畝地以及大筆錢款,重建寶寺,十年終成。除了年年捐款之外,她還在自家請裁縫和繡工,專為玉佛寺制作繡品,據說至今仍有不少當年繡制的布幔、桌布、椅套、窗簾等留在寺中未及使用。

 

5.盛七與T.V.Song的愛情糾葛

盛宣懷的女兒盛愛頤

“盛七”便是盛宣懷的七女兒盛愛頤,T. V.Song則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外交家宋子文,他們,曾是彼此的初戀情人。

盛愛頤是莊夫人親女(盛宣懷曾有好幾任夫人,莊夫人嫁給他是在其事業鼎盛之時,并育有盛恩頤和盛愛頤一男一女),在其父去世時雖然只有16歲,但她的胞兄盛老四因為整天都在外忙碌,所以莊夫人的很多事便多交給這個寶貝女兒周旋,這也就是為什么她不到20歲就已見多識廣,伶牙俐齒,以“盛七”聞名滬上的原因了。

當時宋子文剛留美歸國,就當了盛老四的英文秘書,也便經常有機會到盛府匯報工作。宋子文舉止儒雅,加之宋靄齡曾做過五小姐盛關頤的家庭教師,所以在贏得了盛家信任后不久,便做了七小姐的英語教師。熟悉大洋彼岸風土人情的宋子文,很快便獲得了從未出國的七小姐的青睞。

但是初戀這種事,你懂的。

如果說當時的宋家算得上一匹“黑馬”的話,那么失去了盛老太爺的盛家最差也是一頭將要瘦死的“駱駝”,于是莊夫人在調查過宋家后便堅決反對這門婚事。而宋子文很快就被盛老四支使到遠在湖北的漢陽鐵廠去當了會計。宋子文心中有數,于是在漢陽對付了幾天后,不久便重返上海。

后來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重建革命政權,宋子文由其二姐宋慶齡引薦南下從政,臨行前曾力邀盛愛頤同赴廣州。不過七小姐考慮后始終離不開母親,于是贈給宋子文一把金葉子,讓他權當路費,并說:“還是你自己去吧,我等你回來。”

可是宋子文一去經年,重回上海時已有了張樂怡夫人。盛七不由得大病一場,又挨了四五年,才在32歲時與莊夫人的內侄莊鑄九結婚。自覺很對不住七小姐的宋子文曾想當面道歉解釋,但是心高氣傲的七小姐頗有骨氣,以一句“我丈夫在等我呢”拂袖而去。

故事到這里遠沒有結束。在抗戰勝利后,盛家幾乎沒落,而宋子文則已是民國的財政部長,偏偏此時盛老四的二兒子盛毓度被捕入獄,而且是個天大的誤會。原來盛毓度在抗戰之時曾在日本領事館做事,不過他不是漢奸,卻是與戴笠單線聯系的敵后特工,并成功營救過一些國民黨人士??墒谴黧绎w機墜山之后,盛毓度就百口莫辯了。盛家人也無可奈何,但想到七小姐曾與當時的財政部長宋子文有舊交,便只好央告七小姐。

但是七小姐心里郁悶,當初不值一提的T.V.Song,如今倒得求著他了。雖然窩囊,但盛毓度是親侄子,漢奸的罪名定了就翻不了身了,怎能不救?不過七小姐也有自己的原則,即:電話只打一次,成就成,不成就算了??刹辉胨巫游膮s答應得很痛快,未及預料的七小姐有些不信,便接著說:“我想明天中午跟侄子一起吃飯?!彪娫捘穷^還是很痛快:“OK!”次日中午,人果真被放出來了。盛家上下皆喜,唯獨七小姐卻一陣心酸:宋子文心里還是有她的。

據了解,宋子文共育有三女,其名字之末均有一個“頤”字,或許這也與七小姐有關吧。

 

6.是盛宣懷“推翻”了清政府嗎

盛宣懷確實是斷送了清朝的人,只是說起來需要繞幾個彎。

眾所周知,晚清的覆滅,是因其朝政腐朽,直接導火索則是辛亥革命的爆發,而辛亥革命是自武昌起義而始的,那么武昌起義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沒錯,就是盛宣懷主導的“鐵路國有”之策,雖然他的本意是好的。

當時他提出了“鐵路國有”政策,即下令收回川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并將這些已經許諾給民間商辦的鐵路路權作為抵押,而向英、法、美、德四國銀行借款600萬英鎊,其說法則是“以統一全國軌道”。但是兩條鐵路所經之省份如四川、廣東、湖南、湖北等地,已經入股了不少民間資本,這條突至的“國有令”則嚴重損害了這些人的利益,而且被指賣國媚洋,很快激起民憤。

時任四川總督的王人文是個同情保路運動的老實人,曾幾度致電清廷,無非是為保路運動請愿說情。不過他的結果卻是被革職了。

緊接著得到命令入川的不是下任四川總督,而是在湖北的端方和他手下的湖北新軍,而且他們得到的指令是入川“平亂”。但誰都想不到的卻是,他們自己先“亂”了起來,沒錯,這就是1911年10月的武昌起義。滿清王朝隨后便迅速瓦解。

當時的御史王寶田,曾就此上書皇帝:“此時鄂事決裂,實由川民之變;其致變之由,由于收回鐵路國有之政策。而主張此事者,則郵傳部尚書盛宣懷也。”傳達給皇帝的信息就是,這個盛宣懷是造成這次動亂的第一號責任人。于是他馬上便被革職了,政治生命也隨之結束。

上海灘江北大亨顧竹軒

提起舊上海的大亨,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這“三大亨”了。但在蘇北人眼中,號稱“江北大亨”的顧竹軒的勢力才是最大的,因此有人贈他“江北皇帝”這個稱號。他因在家排行老四,亦稱“顧四”或“顧四癟子”(上海人稱蘇北游民為“癟三”)。顧竹軒從一個拉黃包車的“小苦力”一躍為赫赫有名的“江北大亨”。但顧竹軒最終選擇的歸宿卻和上海灘那三個大亨完全不同,他選擇站在共產黨這邊,站在人民這邊。

 

1.幼年潦倒,上海發跡

少年時期因家境貧寒,適逢災荒,顧竹軒16歲跟著母親、兄長到上海謀生。到上海后,顧竹軒先落腳在閘北天寶里附近號稱“一百間”的地方,靠做馬路工、拉黃包車養家糊口。在這期間,公共租界招收華籍巡捕,顧竹軒因為體強力壯,報考后即獲錄取,但后因私放了一名同鄉逃犯而被開除。不久,顧竹軒與其兄一起受雇于德商“飛星黃包車公司”,隨后他又拉德國老板的私人自備黃包車,深得老板器重,代管該公司的出租業務。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德國老板回國,顧竹軒乘此機會,用手中的積蓄廉價盤下了該公司。顧竹軒在上海的發跡之路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顧竹軒

由于顧竹軒為人豁達爽朗,很講江湖義氣,經常幫助一起拉車的鄉親,因此他的門徒中盡管有低級的文職官吏、小軍官、一般警察以及各種商販等,但人數最多的還是人力車行的行主及眾多的人力車夫。有人稱他為“舊上海最大的人力車霸主”,甚至還有人稱他為上海的“丐幫幫主”。20世紀20年代初,他與人合伙在閘北開辦同慶舞臺,不久又開設德勝茶樓、天蟾舞臺、天蟾玻璃廠、大生輪船公司、三星舞臺、大江南飯店、百貨商店等,生意越做越大,實力也越來越雄厚,當起了閘北商團會董,成為上海灘大名鼎鼎的商界巨子。1923年,他獨資經營天蟾舞臺,聯絡京劇名角,推進京劇演出場所改良。

 

2.輕財尚義,賑濟同鄉

與“三大亨”一樣,顧竹軒在涉足工商界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勢力之后,也極力地與官紳階層拉近距離,將自己擠進其中。之后他則請人教自己識字,在與上流社會的交往接觸中,他漸漸養成了一種上層人士“典雅持重”的風度。隨著身份地位的日益提高,顧開始潔身自愛,社會事務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就以自己年老多病為由加以推脫。但有兩件事是他一直熱衷的,一是賑濟同鄉,二是幫助中國共產黨做一些事情。

從16歲離家到上海,顧竹軒在長達55年的歲月里雖然沒有回鹽城居住,但其對故土的思念卻十分強烈,為鹽阜鄉親出了不少力。早在顧竹軒初露頭角的時候,他就以輕財尚義、濟急恤貧被鹽阜旅滬的鄉親稱道。

1911年,蘇北大旱,一些災民逃荒至上海,以行乞為生。顧竹軒見狀后,與同慶舞臺的合伙人出面,在鹽阜旅滬同鄉與自己的門徒中籌集善款,救濟逃荒而來的鄉親。此外,他又以鹽阜兩縣的救災問題向華洋義賑會告急。他救濟有關鄉親的善舉,向來都是躬親其事,盡力解決,不掛虛銜。如在閘北創辦江淮小學時,他不僅獻出了自己在大統路的宅地,還捐贈了很大一筆錢作為創辦基金。

1929年冬天,顧竹軒返里葬母。事先聞知家鄉是年大旱失收,特地籌措了一大筆銀元乘專輪還鄉。喪事既畢,宣布放飯。凡登門求濟的,孩童銀元一枚,青壯男女兩枚,老人五枚,鰥寡孤獨者七八枚不等,最多的十枚,直至帶回銀元放完為止。鄰村有孕婦登門乞濟被擠得把孩子生在褲襠里,顧竹軒派專人送去銀元、大米、衣被等物。

這次賑災中,顧竹軒為了多籌集善款,將自己位于閘北太陽廟路附近的天蟾玻璃廠賣掉,捐出五六萬銀元來購買糧食和棉花,用輪船和駁船運往蘇北,發給災民。這件事在鹽阜鄉親父老中有口皆碑。

此外,在國難當頭之際,他的慷慨仗義也獲得了很多人的好評。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起,住在閘北一帶的蘇北同鄉紛紛進租界避難,顧竹軒見狀,即將英租界福州路的天蟾舞臺停業,作為臨時難民收容所。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再次爆發,在飛機轟炸下,閘北成為一片火海,難民無家可歸,又擁入租界。他又將天蟾舞臺讓出,收容閘北的蘇北同鄉,同時供應衣食,直到上海戰火停熄。他除拯救災民、收容難民外,還支持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建戲館、辦學校,先后被聘任為上海市評劇聯誼會主席以及武陵中學、江淮中小學董事長。

 

3.迎接解放,終得善終

用顧竹軒的話說,他也做過許多壞事、蠢事。他雖然不搞綁票一類,但當時生意場上巧取豪奪、坑蒙拐騙的不法事干得也不少。在任閘北保衛團團長時,上海發動“4·12”反革命政變,其手下曾參加收繳工人糾察隊的武裝。顧竹軒向來不愿把事做絕,即使在當時他也在暗中救助我工運骨干。工運大隊長姜維新不幸被捕,并判處死刑。顧竹軒得知后,不畏風險,一邊疏通,一邊出面作保,并以天蟾舞臺作掩護,終于將姜維新營救出來。

天蟾舞臺門券

解放戰爭時期,組織派顧叔平到上海工作,顧竹軒全力支持侄兒從事革命活動,總是盡全力保護和幫助,顧叔平在顧竹軒的大力協助下當選榆林區副區長。在那期間,顧老先生家“座上客常滿”,開展工作的同志都在他家住宿,后來干脆讓出天蟾舞臺經理室,作為地下黨同志活動場所。地下黨和外圍進步團體還采取前來與顧竹軒拜師的形式,既蒙蔽敵人,又便于開展工作。此外,顧竹軒還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幫助地下黨和解放軍做好接收工作,有效地維持了社會治安。

最難得的是,在革命關鍵時期,他將15歲的小兒子顧乃錦送去參加新四軍,表達了他對共產黨的忠誠。1947年秋,蘇北解放區某部有兩條裝運西藥和辦公用品的機帆船,在上海返回途經瀏陽河地區時,被國民黨上海市警備司令部稽查處水上大隊查封,以“資敵”罪名,將人和船扣押。地下黨找到顧竹軒,請他設法營救。顧竹軒隨即派長子顧乃賡前往稽查處找姓鄭的處長疏通。鄭見顧竹軒作保,就給了他面子,便以“老百姓的商營”之名,下令放行。當然顧竹軒也沒少花銀子,才使這兩船緊缺物資安全返回解放區。

無論顧竹軒是出于何種目的協助共產黨的革命工作,客觀上都對革命事業作出了貢獻。上海解放后不久,陳毅市長即親赴天蟾舞臺看望顧竹軒,并給予其很大鼓舞,這些都是對他為革命所作貢獻的一種肯定及褒獎。

1949年,顧竹軒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上海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1956年7月6日,在上海去世。

民國時期的上海灘名媛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名媛”是專門用來形容象牙塔尖上的女人的,這樣的女人,單單一個“名門閨秀”仍不足表示她們的尊貴,她們是淑女中的淑女,名女中的名女。她們既有所謂血統純真的高貴家族,更有全面的后天中西文化調理:她們都持有著名女子學校的文憑,家庭的名師中既有前朝的遺老遺少舉人學士,也有舉止優雅的英國或俄國沒落貴族的夫人;她們既講英文,又讀詩詞;既學跳舞、鋼琴,又習京昆、山水畫;她們動可以飛車、騎馬、打網球、玩女子棒球甚至開飛機,靜可以舞文弄墨、彈琴、練瑜伽……

但是,她們都是時代聚光燈下生活的女人。時代聚光燈不僅投射在她們的音容笑貌和言行舉止上,而且還聚焦她們的妝容、衣著、性格、愛好。因此,在那個名媛輩出的時代,看到她們的美,就能讀出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和那個年代的審美能力。

 

1.唐瑛為什么會成為上海灘的頭牌交際花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舊上海,美女明星云集,這些人讓這個城市變得香芬。而交際場上風頭最足的交際花,非唐瑛莫屬了。

這里所說的交際花,指的不是陳白露與賽金花一類人,而是指出身豪門的名媛。她們尊貴、高雅,經過系統的培訓才得以長成。

唐瑛

唐瑛生于1910年,父親是早年留德的名醫,兄長是宋子文的親信。她畢業于舊上海的中西女塾。唐瑛雖然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但是對中國傳統戲曲很癡迷,并且頗有造詣。她不止一次以玩票性質登臺,大放異彩。1927年,在中央大戲院舉行的上海婦女界慰勞劇藝大會上,唐瑛與陸小曼聯袂登臺演出昆劇《拾畫》《叫畫》,年僅17歲的唐瑛絲毫不怯場,后來報紙上大幅刊登出兩人的戲照,照片中陸小曼輕搖折扇,唐瑛走臺步,兩人相得益彰。這是唐瑛第一次給公眾留下深刻印象。

之后,但凡有名流大亨的重要場合,唐瑛都會出場。有一年,英國王室到上海訪問,唐瑛去表演鋼琴和昆曲,所有報紙上都登出她的照片,其光彩完全蓋過了王室。1935年秋,唐瑛還與滬江大學校長凌憲揚在卡爾登戲院用英語演京劇《王寶釧》,這也是國內首次英語版的京劇演出。唐瑛不僅扮相好,戲做得好,還有一口地道的牛津口音英語。那種風頭,豈是一般女明星能比得過的?

作為上海灘一流的交際花,唐瑛愛打扮自是不用多說,這與她自小嚴格的家教分不開。家境的殷實與極好的修養,都使得她在衣著上具有很好的品位,無論婚前還是婚后,她的穿著一直都是老上海時尚潮流的風向標。當時的女性雜志《玲瓏》,就鼓勵新女性們向唐瑛看齊,把她作為榜樣,要交際,要打扮。

可惜的是這樣一個美人兒,婚姻卻不算幸福。與李祖法結婚沒幾年就離婚了,說是性格不合。離婚時才27歲。后來她又嫁給美國美亞保險公司中國方買辦的侄子,晚年移民美國,始終維持著“最后的貴族”的排場。

繼唐瑛之后,舊上海又涌現出幾個有名的交際花。如周叔蘋、陳皓明等。她們不僅擁有非凡的容貌,還有著出眾的儀表與智慧。正因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舊上海有著她們,那個香艷的城市才成為張愛玲筆下永恒的沉香。

 

2.陳云裳是如何成為一代影后的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女演員與上海的街道、建筑、月份牌、百貨公司、舞廳、電影院一起,無爭議地成為舊上海的一部分。只是,她們更生動、跳躍,也更百變、極端、歇斯底里。她們戲里戲外都是活的,像舊上海天空里的鴿子,呼嘯著,歷歷而過。她們穿著旗袍、高跟鞋,梳著S頭,夾著香煙,扭動著腰肢,也哭也笑,醉著生,夢著死,硬是在上海灘,踩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陳云裳

陳云裳出生于廣州,中國早期影星。原名陳云強,家境貧寒,曾當過舞女,后又在“健全音樂社”學習了京劇、昆曲、歌舞等。由于她天生麗質,各方面條件好,加之學藝認真、刻苦,技藝突飛猛進,在一次元宵燈會演出上,得到了觀眾的好評。

張善琨是新華公司制片商,其包裝女明星的能力無人能及。1938年,新華公司拍攝《木蘭從軍》的時候,張善琨專程到香港去物色女主演,看中了能說國語的陳云裳。

張善琨在香港初次見到陳云裳時,就被這個美麗開朗的女子打動,力邀她來拍自己的電影。陳云裳雖已在香港和廣州拍過一些電影,但上海觀眾對她還是比較陌生。選擇陳云裳演女主角,雙方都很冒險。她說不好普通話,演技平平,唯一的好處是天生麗質。陳云裳赴滬前一個月,張善琨便開始策劃。首先就是要讓上海人知道她。于是他把陳云裳的照片發在報紙上,并制造新聞說美國好萊塢欲請香港女星陳云裳拍電影。實際上,這是根本沒有的事。但看報紙的人都以為陳云裳真是個大牌影星,不由好奇。此后,幾乎每天都有報紙刊登陳云裳的大小新聞。

一個月的熱度炒作,讓陳云裳抵達上海時,就有了記者的跟蹤報道。接下來就出演張善琨參與的電影《木蘭從軍》。劇本很好,女主角陳云裳的宣傳也好。在電影上映時,還搞了個活動,凡來看電影的,都會得到陳云裳的簽名照一張。很多觀眾為一睹陳云裳的芳容而特意趕來看電影。人們對于陳云裳的熱度一直在持續,《木蘭從軍》接連熱映三個月。隨著《木蘭從軍》的熱映,陳云裳逐漸成為影迷崇拜的偶像。從1938年到1943年告別影壇為止,陳云裳在上海一共拍攝了《一夜皇后》《風流大姐》《裸國風光》等20多部電影。

1940年,上海一家雜志舉辦電影明星的選舉活動,陳云裳名列榜首,終于成了炙手可熱的女明星。

其實,張善琨也力邀過胡蝶,卻是另一番遭遇。這時,胡蝶已是電影皇后,與丈夫在香港過著幸福的生活。張善琨是想借胡蝶已有的知名度重新打造她,胡蝶也應了他,拍了兩部戲,但不肯回上海。胡蝶不如陳云裳“聽話”,原因不外有二:她比陳云裳名氣大,是有架子的;她還是在乎與丈夫的婚姻生活,不愿為了拍戲再赴上海,過動蕩的生活了。

張善琨隨胡蝶想法,在香港拍了胡蝶演出的《絕代佳人》與《孔雀東南飛》。電影雖拍得還不錯,但因為胡蝶不肯回上海聽張善琨的安排,張善琨就不愿與她合作了。覺得每次拍片都要帶著一隊人馬去香港,成本太高。因為胡蝶的退居,張善琨也不愿在胡蝶身上多下什么功夫了,而是全心打造陳云裳。就這樣,一個沒有多少演技的美女,硬是讓張善琨包裝成了電影皇后。而老牌的電影皇后胡蝶,則漸漸被人們遺忘。

1940年,在上海發行量最大的電影雜志《青青電影》舉辦“影迷心愛的影星”選舉活動中,陳云裳擊敗了袁美云、顧蘭君、陳燕燕等其他紅星而名列榜首,成為新一屆“電影皇后”。上海灘隨即出現了“云裳熱”。當時有很多商店都以“云裳”為名:云裳時裝公司、云裳舞廳、云裳咖啡館等。

1943年,當陳云裳拍完《萬世流芳》后,在影藝事業到達巔峰時遇到了如意郎君湯于翰博士,隨即激流勇退,宣布告別影壇,和湯于翰共同營造了一個世人欽羨的幸福家庭。除此之外,多年來她一直熱衷于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默默地為公眾奉獻著愛心。

 

3.為什么說王人美是上海灘的“常青樹”

1923年1月23日夜晚,上海廣東路大來洋行屋頂上的奧邦斯電臺開始廣播。這是上海開埠以來的第一次無線電播音,這新奇事物帶給市民的驚喜可想而知。無線電波在空氣中穿梭往來,造就了一批家喻戶曉的紅歌星,她們中大都是影、歌兩棲明星。同時,由于職業的關系,她們的服飾打扮也是新潮的。她們是上海摩登女性中引人注目的群體。王人美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個。

其實王人美并不是地道的上海人。

王人美

王人美出生在有著書香氣息的家庭,她的父親是長沙第一師范學校的數學教師,毛澤東也曾經是他的學生。在她之前,王家已經有了6個兒女。王人美從小在長沙長大,在家里,她是絕對的中心和父母的寵兒。兄弟姐妹7人,她最小,不過她卻從來沒有因為這樣恃寵而驕。受家庭的影響,他們兄妹7個都很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滿于世俗的紛爭。7歲時,母親因腦溢血突然逝世。她于1926年考入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

她那時對數學感興趣,滿以為將來會像她父親那樣當個數學教師。沒想到就在這年夏天,父親被黃蜂蜇了一下,化膿成疾,就這樣去世了。于是,沒有父母的幾個孩子遵循父親以前的教導,開始加入了時代的隊伍,也開始了人生的追求。

王人美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不過她好像不太受家庭的影響,對那些什么活動之類的事情不感興趣,她只對自己的事情才會關心。她從小就有個好嗓門,經常在父親面前表演一番。常年漂泊在外的兄長姐姐們也喜歡這個有些才氣的小妹妹,經常帶著她到處跑。就這樣,王人美逐漸養成了在外游蕩學習的習慣。

1927年前后,去德國留學的大哥結識了周恩來和朱德。受到這兩位先進人士的影響,她大哥懷著一腔報國的熱情回到了國內,積極投身于各種救國救亡活動。遺憾的是,他大哥經常生病,最后終于一病不起,未能報效祖國就病故了。她二哥王人路和三個姐姐都參加過北伐軍。汪精衛在武漢叛變,屠殺革命黨,自然是不會放過這個有些革命的家庭的,幾兄妹在權衡利弊之后,決定一起到上海去避一下風頭,投奔曾經在中華書局同事的黎錦暉。此時的黎錦暉在著手興辦歌舞學校。于是,王人美跟著黎錦暉學習歌舞。她進步很快,不久就進入中華歌舞學校,也就是后來組成的明月歌舞團,開始專業訓練歌唱的技能。正是在這時候,王人美和她的姐妹們開始有了成就。

當然,真正讓王人美成為頂級上海藝人,并在此后風光無限的應該是她在電影中的杰出表現。

1932年聯華影業公司拍《野玫瑰》,孫瑜編導,孫瑜慧眼識珠,把王人美由明月歌舞團的“四大天王”之一變為聯華影業公司新片《野玫瑰》的女主角。影片獲得很大成功,因為王人美演得自然而真實。為什么會這樣?導演說,因為她是在演自己。她飾女主角野玫瑰,一舉成名。她和黎莉莉一起拍攝歌舞片《銀河雙星》后,又與金焰合作《大路》等片,繼而拍了彩色歌舞片《芭蕉葉上詩》和故事片《都會的早晨》《春潮》等。

1933年明月歌舞團改體,她正式參加聯華影業公司,成了聯華簽約演員。她那潑辣粗獷的性格和表演,使她獲得了“野貓”的美稱。

這之后,她真正開始了一生中的輝煌。

王人美的成功應該說是開始于當年的那部《野玫瑰》。待到《漁光曲》出現,小貓那個人物,實際是王人美自己演自己,因而又深化了一步?!稘O光曲》是導演蔡楚生的成功之作,是王人美電影演技的一個高峰,也是中國電影藝術步入新階段的一個里程碑。

1934年蔡楚生籌拍《漁光曲》,其中“小貓”這個角色的挑選,費了不少的功夫。因為這個角色既要有成熟的演技,同時還應該有一點陌生的新鮮感,這種感覺是在成熟的基礎之上的。當時的上海灘演員中,成熟的有很多,可兼具那份單純陌生感的則是少之又少。

最后快到開拍的時候,有人推薦了當時已成名的王人美。導演一眼看中了她,因為她所透露出來的書香氣正好掩蓋了在上海歷練出來的成熟世故。這樣,就顯得比較折中一點,同時,也讓人覺得更加有親近感,而不是所謂的不可接近的高貴。

她的表現證明了導演的眼光,同時也證明了她自己的實力。在片中,她飾演的漁家小姑娘小貓,清新脫俗,與當時電影中所常見的成熟世故截然不同,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該片首映后,立即轟動上海。一夜之間,王人美的清新形象超越了人們傳統觀念中上海女人的妖艷高貴,而成為平民化美人的代表。她那樸實的演技,強烈地表達出被迫害女性的堅強和反抗性格。

同時,她還演唱了這部電影的主題曲,同樣是震撼人心、廣為流傳,成為當時流行的歌曲之一?!稘O光曲》曾突破放映紀錄,并于1935年獲蘇聯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榮譽獎,成為我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F在,人們提到《漁光曲》便會想到王人美,想到那個清新脫俗的小姑娘“小貓”。

之后的王人美,逐漸成長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藝人。她在為人處世上秉承了良好的家風,這是其他藝人羨慕不已的。由于受到家中兄長的影響,她所演繹的角色多數都是反叛的。

之后,她又先后主演了《風云兒女》《壯志凌云》等影片,同時錄制了《風云兒女》等電影歌曲。此后她又主演了《回春之曲》《保衛盧溝橋》等影片,以及話劇《孔雀膽》。

直至上海淪陷,她都活躍在上海的影壇和歌壇上,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常青樹”。日本人攻陷上海以后,對上海的文藝事業進行了報復性的打擊,上海完全喪失了以前的繁華景象。即便還有一些文藝活動,也都被日本人所控制。

很多藝人不愿意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委曲求全,紛紛選擇逃亡或隱退。王人美的家人多數都是革命人士,她從小接受的思想就是愛國。她不愿意在上海為日本人演戲唱歌,但是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又不能做些什么。于是,她去了香港,暫時離開了她生活的上海,直到1950年才回來。

回到上海以后,她又積極投入自己的事業中去。在影片《兩家春》中扮演婦女主任靈巧,影片獲1957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4.殷明珠是民國第一位走紅的女明星嗎

民國時期第一位走紅的女影星當屬殷明珠。她十五六歲時就已是上海交際場合中頗有名氣的小皇后。憑借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愛情長片《海誓》,殷明珠成為上海婦孺皆知的大明星、眾多少女崇拜的偶像,阮玲玉立志從影便是受了她的強烈影響。

殷明珠的美貌有一個很好的佐證:她女兒但茱迪1952年在“香港小姐”競選中折桂,隨后又在美國長堤舉行的“世界小姐”競選中榮獲殿軍,這也是當時中國少女在世界選美舞臺上所贏得的最高名次。

殷明珠

殷明珠,原名殷尚賢,1904年生,江蘇省吳江縣人,“明珠”是其父母對她的愛稱。殷明珠的曾祖父是道光年間的翰林,祖父殷夢琴也在浙江省烏鎮做過官。父親是一名畫家,曾購買彩票一注,正好在他病故之日,幸得頭獎,畫家雖聽不到喜訊,卻留下了一筆小小家產。

父親去世后,殷明珠隨母遷居上海,就讀于上海中西英文女校。她聰明伶俐,生性活潑,擅英語,學洋派,愛歌愛舞,愛騎馬,還能開汽車。同學們因她洋氣十足,就稱她為Foreign Fashion(簡寫F·F),意為洋派人物。有一次,她在南京路的皮鞋店里訂做了一雙自己設計的高統皮靴,由于款式出色,店里就多做了一雙,放在商店的櫥窗里展出,號稱“F·F式皮鞋”。

16歲時,殷明珠邂逅了因繪制美女月份牌而著名的畫家但杜宇。當時,但杜宇正籌辦“上海影戲公司”,決心要從美術家的角度拍攝一部完美的故事片。當他在物色一位與影片女主角相稱的美人時,遇到了殷明珠。殷明珠也為自己能登上銀幕而興奮。于是,1922年,中國第一部愛情故事長片《海誓》誕生了。

在早期的中國電影里,所有的女角都由男人反串扮演。第一部由女性擔任角色的影片,是香港的黎民偉拍攝于1913年的《莊子戲妻》。黎民偉讓其妻嚴珊珊在影片中擔任一個角色。不過,嚴珊珊在影片中飾的,僅為鏡頭不多的配角,而女主角仍由黎民偉自己反串扮演。1921年,王彩云在“上海影戲研究社”拍攝的《閻瑞生》中飾演一名妓女,但她僅演此一片,就匿跡影壇。嚴珊珊和王彩云雖分別是香港和上海的第一位電影女演員,但是,她們還算不上“女明星”。

所謂“明星”,乃是指那些為千千萬萬觀眾喜愛和崇拜的、在藝術上有一定造詣的演員,以此衡量,嚴、王二位都不夠格,只有殷明珠才稱得上是“中國第一位電影女明星”。

由殷明珠主演的《海誓》一片,講的是一位青年畫家與純潔少女相愛,兩人立下誓言,負心者必蹈海而死。然而,好事多磨,那位少女一時恍惚,貪慕富貴榮華,決定與表哥成親,婚禮上,她記起舊日的誓言,猛然悔悟,于是奔向海邊,決定踐履毒誓。結局可想而知,畫家及時趕到,救起了少女,有情人終成眷屬。

片中,女主角美麗的面容、漂亮的洋裝、摩登的扮相和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處的表演,無不賞心悅目,令人迷醉。從《海誓》起,中國電影才改變“男扮女裝”的局面,真正開始了由女性擔任女主角的歷史。此后,殷明珠擔綱女主角,又拍攝了近30部觀眾喜愛的電影。

 

5.王漢倫為什么被稱為銀幕第一悲旦

王漢倫原名彭劍青,是上海灘第一位電影女明星。她原籍蘇州,出生在封建家庭。王漢倫的父親在安徽招商局謀得總辦一職,后來又寓居上海。她是家中兄弟姊妹七人中最小的,被父親視為掌上明珠,被送進上海教會女校圣瑪利亞書院讀書。16歲那年父親去世,兄嫂不讓她繼續讀書,由家庭包辦與遼寧一姓張的煤礦督辦結婚,婚后夫妻感情不好,遂離婚回到上海。

王漢倫電影劇照

王漢倫在上海虹口小學教過書,在英美煙草公司當過職員,后在萬國體育會任專職英文打字員。兄嫂對她離婚一事非常不滿,她只好住到干媽家里。由于在小學里擔任教員的報酬很少,經常是入不敷出,為了謀得一個收入較豐的職業,她又去學英文打字。三個月后,被四明洋行錄用為打字員。當時洋行里有一位同事是明星影片公司的股東,并且和“明星”的導演張石川認識。恰逢“明星”正在籌拍影片《孤兒救祖記》,需要物色一名女主演,洋行同事知道王漢倫對電影感興趣,就對她說,既然你長相不錯,又會說英文,應該去拍戲。她回答,既不懂得電影表演,又沒人介紹,不敢盲目行事。

于是洋行同事介紹她去明星公司找張石川試鏡頭。張石川讓王漢倫在攝影機前做一些喜怒哀樂的表情,發現她很上鏡頭,于是當場拍板,和她簽訂了演員合同。

1923年,王漢倫辭掉了洋行打字員的職務,正式加入了明星影片公司,開始從影生涯。她的兄嫂知道后大為惱火,認為她辱沒了門庭。王漢倫決定與家庭斷絕關系,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新女性。當時正值端午節,她想到老虎是無所畏懼的,它的額頭上有個“王”字,于是就改姓王,取名漢倫(這是一個時髦的外國名字的音譯)。

王漢倫在張石川導演的故事片《孤兒救祖記》中任女主角,這是她的處女作。她在片中扮演余蔚如,當時她既不懂得表演理論,也沒有表演經驗,只是聽到導演張石川啟發她要假戲真做,化為戲中人,忘掉自己。在拍攝“聞知丈夫死去”這場戲時,張石川說:“喏,你的丈夫死了,你的唯一的親人突然死去了;可是你生活在一個奉守舊禮教的封建家庭里,禮教是無情的。你年紀還輕,但不能改嫁,此后的日子可怎么過喲……” 王漢倫聽著,想著,傷心起來,竟然嚎啕大哭,像真死了丈夫似的。王漢倫扮演余蔚如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擺脫了當時文明戲的表演程式,她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融于角色之中,因此演得真實自然。她美麗的容貌、雍容的氣質、楚楚可憐欲哭無淚的模樣,博得了無數觀眾的同情和喜愛。

余蔚如成為中國銀幕上第一個賢妻良母的典型形象,王漢倫也由此成為一位電影女明星。該片上映后賣座率很高,曾轟動一時。

1924年王漢倫繼續主演了《玉梨魂》《苦兒弱女》《一個小工人》等影片,但她的薪酬卻一直維持在合同上的價錢。不久,另一家長城影片公司許以高報酬,挖走了王漢倫。王漢倫在“長城”拍了三部影片之后,并沒有得到什么“高報酬”。此后,她又為洋行同事主持的新人影片公司演了《空門賢媳》,在中華第一影片公司主演《好寡婦》,均獲成功。

特別是《電影女明星》,是由王漢倫、胡蝶和吳素馨三位當紅的女影星聯袂主演的;影片拍成后,王漢倫攜帶影片下南洋一帶放映,所到之處,轟動一時。由于她在銀幕上扮演的大多為悲劇角色,因此有了“銀幕第一悲旦”之稱。

王漢倫在銀幕上扮演的多半是“寡婦”和“棄婦”一類的角色,在銀幕下的婚姻生活也是不幸的。

16歲那年,由兄嫂做主嫁給東北本溪煤礦一個姓張的督辦做妻子。這個煤礦是中日合營的。王漢倫嫁過去之后,發現丈夫經常和一個日本女人鬼混,屢加苦勸,收效甚微。后來,她隨丈夫又到上海一家日商洋行當買辦,不久,發現丈夫協同日本人購買中國的土地,于是婉言相勸,說這是賣國行為,遭丈夫毆打。王漢倫不能忍受這種虐待,提出了離婚,丈夫給了她三百元錢,算是贍養費。但她分文未收。1933年秋天,王漢倫赴杭州和“風雅文士”王季歡在天然飯店結婚,并邀請著名律師章士釗證婚,但不久又離異。

經歷了兩次婚姻的失敗之后,王漢倫再也沒有結婚,四十多年孑然一身,直到去世。

 

6.唐薇紅是上海灘最后一位名媛嗎

六十多年前的上海百樂門舞廳(Paramount),號稱“遠東第一樂府”。夢幻般的燈光,玫瑰花圖案的地板,浪漫的爵士音樂,光滑如鏡的彈性舞池,仿佛都述說著上海的絢麗與奢華。

唐薇紅近照

有一個曼妙女子時常與丈夫來此跳舞、消閑、揮灑青春。那個時候她喜歡人們叫她的英文名:Rose。她出生于亂世中的舊上海。家境讓她對華麗奢侈的生活念念不忘,她經歷過舊中國無人能及的大富大貴,也經歷了戰亂時期平民一樣的顛沛流離,更經歷了“文革”時期常人難以忍受的凄涼孤獨。然而,她的骨子里有著人們無法探究的高貴、理想、天真、隱忍和滿足,她對生活的追求充滿著與生俱來的幽雅和韌性以及及時行樂的小女子智慧。她,就是唐薇紅,向人們展示著舊上海社交名媛的一生傳奇。

唐薇紅沒有被鎖在高齡的旗袍里,也沒有被囚禁在塵封的老照片里。她是一個資深女人,說她資深,一點不為過。唐薇紅的父親唐乃安是獲得庚子賠款資助后的首批留洋學生,之后成為上海灘第一個留學回來的西醫;大姐唐瑛則是當時舊上海最有名的社交名媛;大哥唐腴盧去世前是宋子文的秘書。因為顯赫的家世,唐薇紅前半生錦衣玉食,是十里洋場的金枝玉葉。同樣因為顯赫的家世,唐薇紅后半生顛沛流離,落魄為弄堂作坊女工聊以糊口。冰火兩重天的人生里唯一沒變的是她和百樂門的不了緣。

16歲的唐薇紅頂著一身名門望族小姐的標配行頭,第一次踏入了舊上海最火的娛樂場所——百樂門的舞池。這一腳下去,為唐薇紅拉開了十里洋場紙醉金迷、歌舞升平的幕布,也改變了唐薇紅的一生。如今已經八十多歲高齡的她,依然保持一周去一次百樂門。只是行頭猶在朱顏改,當年陪她一起白相(上海方言,玩耍的意思)的門當戶對的小姐妹們大多都已離世。寥寥幾個健在的,也在解放前隨家人去了海外,半個多世紀無緣再見,偶爾通個越洋電話而已。去南京西路的凱司令吃芝士蛋糕、在衡山路的法國梧桐下喝咖啡、去百樂門跳舞,一天光陰晃蕩而過,如斯的情景,如今只余唐薇紅形單影只的滄桑背影。在落寞中,她成為百樂門發展乃至大上海時尚發展的一名見證者,也成了名副其實的上海灘最后一位名媛。

年輕的上海小姐們喜歡趕時髦,當時教會學堂里的女學生們流行穿美國畫報上的裝束:大草帽、夏威夷花襯衫和白短褲。星期六下午放學后,她們就換上這身行頭,騎著叮當響的自行車,和要好的朋友去百樂門跳舞。

唐薇紅人生中第一場舞會是大姐唐瑛帶著她去的。當晚她穿的是姐姐的旗袍,紅色,繡滿了蝴蝶,而且很長,一直拖到地上,還有第一次穿上腳的高跟鞋,走起路來就像踩高蹺似的。那晚,一個外國人請她跳了第一支舞,從來沒有步入過舞池的唐薇紅洋相百出,根本不知道怎么邁步子,踩了舞伴好多次腳。

1942年,17歲的唐薇紅挽著男朋友的手,踏進了聞名已久的“遠東第一府”。短暫的社交生活之后,18歲的唐薇紅嫁給了比自己大十歲的男友,她的第一任丈夫。這場看似門當戶對的婚姻其實并未讓唐薇紅得到幸福,自己的西派作風和丈夫家的家風格格不入。

婚前,好動的唐薇紅自己騎著自行車把嫁妝一件件運到婆家,遭到了婆婆異樣的眼光。婚禮上,唐薇紅對婆婆只是鞠躬并不下跪,弄得婆婆很生氣?;楹髢赡?,唐薇紅一直沒懷孕,她看到一個漂亮的外國小女孩,想領回家中收養,被婆婆直罵“不像話”。寧波大戶人家的規矩實在讓唐薇紅不習慣,丈夫雖處處護著她,但兩人年齡差距過大,并沒什么共同語言。

解放之后,聽從丈夫單位的分配,唐薇紅帶著兒子跟丈夫去了深圳。當時的深圳一片荒野。深圳的艱苦條件使正懷身孕的唐薇紅難以忍受,她連忙帶著兒子逃回了上海,回到上海的那一刻,她哭了,有如劫后余生。

20世紀60年代,唐薇紅認識了浙江南潯“四只大象”之一的龐家公子龐維瑾。所謂“大象”是指100年前,家產已達1000萬兩白銀的南潯富戶。龐維瑾對唐薇紅甚有好感,為了追求她,他接連邀請她去上海的“和平”“錦江”“國際”“上海大廈”等六大飯店吃飯,出入各種社交場所。之后,兩人結為連理。

“文革”時期,龐維瑾離世。那個夜晚,已是四個孩子母親的唐薇紅把丈夫生前的法蘭絨灰色長袍和褐色銅盆帽扔進火盆里統統燒掉;她把自己最喜愛的香水也都倒進了馬桶,關上門窗,固執地在自己衡山路的老房子里放著唱片,一個人跳起一支緩慢的華爾茲。

唐薇紅可謂福壽俱全。她的兒女現在都在國外,孫子都有孩子了,小曾孫會用英語指著她臉上的皺紋,說她“不好看了”。然而她依然涂指甲,抹Dior的口紅,戴Celine的項鏈耳環,穿Ferragamo的高跟鞋,穿亮麗的衣服,用Chanel的No5香水,每周去一次百樂門。她說,她喜歡別人叫她唐阿姨,不想讓人覺得自己被鎖在了高齡里。

唐薇紅亦如一枝鏗鏘玫瑰,紅顏嬌媚卻又不棄不餒,用一世人生,活了別人兩世輪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禄劝| 沅陵县| 开原市| 浦北县| 华池县| 邻水| 鸡西市| 都安| 和平县| 南乐县| 山西省| 靖西县| 文安县| 波密县| 东源县| 西吉县| 武夷山市| 永新县| 阿勒泰市| 许昌县| 陆河县| 祥云县| 鄂尔多斯市| 彭阳县| 吉隆县| 房山区| 永和县| 临海市| 高密市| 岑溪市| 泾阳县| 门源| 孙吴县| 安岳县| 石屏县| 黄龙县| 治多县| 北京市| 安新县| 黎城县| 旬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