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儒、佛、道并行,隨著庶族地主的興起,在中下層地主階級中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文人。至隋唐,儒學的地位又逐步上升。唐太宗一面批評佛、道的禍國害民,一面再三對大臣們宣稱:“朕所好者,唯堯、舜、周、孔之道?!彼谥匦麓_立儒學的尊崇地位方面,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唐太宗沒有做皇帝以前,便喜歡與士大夫結(jié)交朋友。即位之初,他在弘文殿聚四部書二十余萬卷,又將原弘文館搬到正殿之左;還精選天下文儒,充學士,“給以五品珍膳,更日宿值”,聽朝之后,即引入內(nèi)殿,“討論墳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罷”。唐太宗打天下最先依靠的是驍武之士,到天下穩(wěn)定后,便轉(zhuǎn)而重視士大夫的作用,而注重文治。弘文館學士大多為東南儒生。唐太宗深深懂得,守天下除了要有武功之外,還需要重視依靠地主知識分子階層。為了培養(yǎng)更多通曉儒學的士大夫,唐太宗大力興辦學校。規(guī)定京師學校直接隸屬于國子監(jiān),稱為國學。貞觀六年,在隋時所設(shè)國子、太學、四門、書學、算學等五學的基礎(chǔ)上,又增設(shè)了律學,擴大為六學。為了充實國學的師資力量,唐太宗廣泛招集儒士,賜給經(jīng)費,令他們到京師治學。又于國學增筑學舍1200間,增加生員3260員。國學的興盛,還吸引了高句麗及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地貴族的子弟入學。唐太宗也十分重視地方州、縣興辦學校一事。在唐太宗這一思想指導(dǎo)之下,各地紛紛建立孔子廟。后來,還根據(jù)官員的建議在州、縣設(shè)立三獻官,專門管理祭奠孔子一事。
在興辦學校的過程中,私學與國學并存。國學、州(縣)學,都是官辦的學校,明文規(guī)定主要招收大小官僚子弟。而這些子弟家世貴寵,并不以學業(yè)為重,真正深造成才的,少之又少。因此,官辦的學校往往有名無實,白白地成為貴族子弟獵取官祿的途徑。與之相反,民間私學則主要招收庶民子弟,隨著庶族地主經(jīng)濟力量的發(fā)展,私學也興盛起來。隋唐之際的著名人物如李密、楊玄感、竇威、王世充等皆入過私學。唐太宗的大臣如虞世南、張行成等也是私學門生,顏師古、王恭等人則興辦過私學。私學注重實用,講授內(nèi)容并不完全限于經(jīng)學,兼及文、史及其他,文學如《昭明文選》,史學如《史記》《漢書》,特別是講《漢書》的很多。這正是庶族地主及新興士大夫階層在學術(shù)上的特點。私學的興盛,為唐代培養(yǎng)了大批有作為的地主知識分子,這給唐代儒學及其學風的變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當時學術(shù)上學派各異,空氣是活躍的,可以說,這與私學的興盛有極大的關(guān)系。
今天看來,唐太宗李世民既不信仰道教也不崇拜佛教,唯獨尊崇儒學,在尊崇儒學時又不拘泥于經(jīng)學及其章句之學,而是廣采博收,兼收并蓄,鼓勵各種學術(shù)、學派的發(fā)展,這種特點正反映了他在政治上講究實用、勵精圖治的風貌。
7.從諫如流:兼聽明,偏信暗
封建社會是君主個人獨裁與專斷的世界,如果一個暴虐與昏庸的人當上皇帝,就會造成國家政治上的不穩(wěn)定甚至整個王朝的覆滅。歷代王朝的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統(tǒng)治的長久,不得不尋找進諫與納諫的手段,人們普遍把進諫與納諫作為鑒別君主是否賢明的一個標志。唐太宗被稱為“英主”,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能夠虛心納諫。貞觀時期,唐太宗虛心納諫,臣下則敢于直諫,當時納諫蔚然成風,成為中國封建政治史上最光彩的一頁。
唐太宗為了達到求諫的目的,采取了相關(guān)措施:一是詔令宰相入閣商議軍國大事時,必須讓諫官和史官列席;二是重賞敢于進諫的官吏。同時,唐太宗還要求大臣們從各個方面直言進諫,不要放過任何小事。在唐太宗時期納諫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魏徵,他是以直言極諫而著稱的大臣,據(jù)說,魏徵在貞觀時期進諫達二百多次。隋末天下大亂,各地農(nóng)民紛紛起義的時候,魏徵出家當了道士。之后他投入瓦崗軍李密麾下,卻一直未得重用。后入唐輔佐太子李建成,在太子與時為秦王的李世民爭奪皇位過程中,他曾數(shù)次向太子建議早些除掉秦王,以絕后患。玄武門兵變李世民得勢后,曾質(zhì)問魏徵:“你為什么要挑撥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很坦然地回答:“人各為其主,我忠于我的主人,有什么錯呢?”唐太宗李世民早知道魏徵的才華,聽見他回答得如此直爽便原諒了他,并任命他為管事主簿(掌管太子文書的官吏)。魏徵不是唐太宗的親信,開始時唐太宗對他存有戒心。但由于魏徵有膽有識,敢于直諫唐太宗的過錯,不計較個人的安危,逐步取得了唐太宗的信任。唐太宗不記舊恨,鼓勵魏徵有什么意見就直說,并且特別信任他,常常把他召進內(nèi)宮,聽取他的意見。魏徵的正直對唐太宗產(chǎn)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唐太宗非常贊同魏徵“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說法。魏徵的進諫大多被唐太宗采納,這對貞觀前期的政治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魏徵為人正直,敢于直言,凡是正確的意見,不但要說,而且要堅持到底,即使唐太宗大發(fā)雷霆,魏徵也神色不移,毫不退縮。
唐太宗把魏徵看作是最好的諫臣,魏徵也的確起到了重要的監(jiān)督作用。唐太宗雖然樂于諫諍,但到具體的事情上,魏徵反對他的意見時,也并不是每次都能愉快地接受。唐太宗晚年,由于國家的經(jīng)濟情況已經(jīng)好轉(zhuǎn),他開始變得傲慢起來。魏徵連續(xù)四次上《論時政疏》,給唐太宗敲警鐘,希望他能夠善始善終,把貞觀初年納諫如流的風氣保存下來。后來,唐太宗日漸奢縱,魏徵又以著名的《諫唐太宗十思疏》,從十個方面指出了唐太宗的變化,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忠告。唐太宗把魏徵的奏章抄送史官,以便傳給后世,他自己也將其貼在屏風上,隨時可以看到。唐太宗既喜歡魏徵又害怕他。
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64歲的魏徵病逝,唐太宗認為自己痛失一鏡。他說:“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興衰;用人做鏡子,可以了解得失?!彼盐横缈醋魇橇私庾约旱檬У淖詈玫囊幻骁R子。由于唐太宗虛心納諫的開明作風,朝中涌現(xiàn)了一大批敢于直諫的大臣,貞觀前期有魏徵、王珪、杜如晦、房玄齡等;后期有馬周、劉洎、褚遂良等。這些人對當時的政治形勢都產(chǎn)生了良好的作用和影響。
8.賢后長孫:相夫教子,母儀天下
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賢內(nèi)助,皇帝也不例外。長孫皇后從李唐王朝的長治久安出發(fā),處處為唐太宗著想,從不干政,堪稱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女政治家。
唐太宗在位時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能夠被后世稱為“明君”“英主”,其中也有他的賢內(nèi)助長孫皇后的功勞。從太原起兵到玄武門兵變,長孫氏與李世民患難與共,風雨同舟,夫妻之間情深意篤。李世民即位后,長孫氏被封為皇后,母儀天下,掌管后宮。為吸取前朝歷代后妃、外戚干政,禍亂國家的教訓(xùn),她對自己及兄弟子侄要求極為嚴格,充分顯示出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女政治家的風范。長孫皇后天性節(jié)儉,她喜歡讀書,不論寒暑都不中斷,唐太宗遇到疑難不能決斷的軍國大事,總要征詢長孫皇后的意見。
唐太宗李世民正值16歲翩翩少年時娶13歲妙齡的長孫氏為妻。長孫氏家住長安永興坊,祖上在北魏時功勞極大,世襲大人之號,是宗室中之長,后來改姓長孫,家世是名門望族,父親長孫晟得隋朝倚重,母親是高士廉的妹妹。高士廉是位精通文史的儒雅之士,隋朝大業(yè)中期官至治禮郎。長孫氏在這樣的家庭中,從小受到熏染,養(yǎng)成了喜愛讀書的習慣。長大后,舅父高士廉便為她選中了李淵的二公子李世民。貞觀年間,長孫氏以克己奉公、陰柔明哲的品性,默默地影響著壯年天子唐太宗,在幕后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正是這種賢良的品格,使她能夠遵循法度,處理事情永不超越禮法的界限。長孫氏當上皇后時,也深諳母儀天下的道理。她以古時皇后恃權(quán)干政,政出多門,從而造成政治衰敗的教訓(xùn)為鑒,不愿干預(yù)政事而影響唐太宗的決策。綜觀中國古代史,有如此心胸的皇后實不多見。長孫氏從李唐王朝的長治久安出發(fā),處處為唐太宗著想,并且無越禮之事,甘愿做個配角,與唐太宗志同道合,感情和睦,因而一直受到唐太宗的尊重。
唐太宗對長孫皇后非常尊重,茶余飯后,床前燈下,常常與她論及天下大事,尤其是朝廷中的賞罰和人事安排。當唐太宗想聽聽她的見解時,她只聞不答,無論唐太宗怎樣懇請,她就是閉口不言,決不參與政事。實際上,長孫皇后無時無刻不在關(guān)心皇帝的一言一行,她往往以獨特的方式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向唐太宗提出勸諫。長孫皇后不干政,并非所有政事一律不聞不問,一旦遇到事關(guān)大局的事,她便挺身而出,以影響唐太宗。有一次,魏徵在朝上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nèi)宮,見了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xiāng)巴佬!”長孫皇后很少見唐太宗發(fā)那么大的火,就問他:“不知道陛下想殺哪個人?”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滿朝文武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長孫皇后聽了,回到自己的內(nèi)室,穿上朝服,立于殿庭,莊重地向唐太宗祝賀。她的舉動使唐太宗非常驚奇,便問道:“你這是干什么?”長孫皇后說:“我聽說天子英明才有大臣的正直敢諫。現(xiàn)在魏徵這樣正直,敢冒著生命危險與皇上爭執(zhí),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所以我才特地向陛下祝賀呀?!边@一番話把唐太宗的滿腔怒火熄滅了。長孫皇后明里是頌揚唐太宗的英明,實際是救魏徵于危難之中,她的仁智由此可見一斑。還有一次,房玄齡因小事遭到唐太宗譴責,解職歸家。長孫皇后勸諫唐太宗說:“房玄齡跟隨陛下時間最長,他小心謹慎,奇謀秘計,竟無一言漏泄,非有大錯,請您千萬不要離棄他?!边@體現(xiàn)了她對貞觀重臣的關(guān)切之情。長孫皇后勸諫唐太宗講究方法,在唐太宗憤怒時,先順著他的性子,等唐太宗怒過稍息,然后再妥善處理,不讓朝臣受到冤屈,刑法也不枉濫。
長孫皇后對待子女,更是嚴加訓(xùn)教。一向崇尚節(jié)儉的長孫皇后,平日訓(xùn)導(dǎo)諸子,常常是謙儉為先,讓他們生活節(jié)儉,行為舉止謙遜循禮,不做有傷大體的蠢事。長孫皇后不允許子女越禮、奢華,這也是她維護唐太宗政權(quán)的另一面。唐太宗特別喜愛的女兒長樂公主將要出嫁,唐太宗違反舊制,下令將嫁妝加倍,比唐高祖李淵的女兒長公主永嘉公主還要多。按唐制,皇帝姊妹、女兒待遇理應(yīng)一樣,唐太宗由于偏愛女兒,女兒的妝奩比妹妹的多是不符合規(guī)矩的。在魏徵的竭力規(guī)勸下,唐太宗終于放棄了這個念頭。長孫皇后得知后感嘆道:“妾聞陛下倚重魏徵,不知其中的原因。今日看到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才知道他真是社稷之臣。”事后,長孫皇后特意賞賜了魏徵,并對他說:“早就聽說你忠誠正直,通過這件事情我真正看到了,所以以此相賞,希望你一如既往,輔佐天子。”長孫皇后對親生兒子也不加溺愛,“常以謙儉為先”教育太子。太子李承乾是長孫皇后的長子,他的乳母遂安夫人常向長孫皇后請求增加太子宮中用度,長孫皇后都不答應(yīng)。長孫皇后對非親生子女也一視同仁。唐太宗有一女豫章公主,是其他妃嬪所生,她的母親不幸早早去世了,長孫皇后將她看作自己親生的一樣。在封建社會,后妃之間往往爭寵相斗,好像仇人一般,常由此導(dǎo)致互相殘害的悲劇。但是長孫皇后卻不同,她把宮里的事情處理得很好,她從來不在宮內(nèi)耍威風,對手下的嬪妃宮人,總是以禮相待。雖對自己要求很嚴,但作為后宮之主,長孫皇后對妃嬪們卻是極其寬厚仁慈,從不濫生冤獄,妃嬪有病時親自看望,宮人無不愛戴她。貞觀時,后宮吹進了一股清新之風,這充分體現(xiàn)了長孫皇后的胸懷與氣魄。正是長孫皇后的表率作用,貞觀時期的法令、制度才能夠較好地貫徹執(zhí)行,這是貞觀之治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