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沖鋒五千米

為了提高鉆井速度,加快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步伐,石油工業(yè)部余秋里、康世恩在新疆主持召開克拉瑪依油田現(xiàn)場會,新疆、玉門各派代表到會交流經(jīng)驗。

王進喜自擔任鉆井隊隊長起,就特別注意學習鉆井的新知識、新技術,每到一處,他都能虛心地扎扎實實地學,每到一地,他總感受到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的哲理。他想,同型號的鉆機,為什么有的隊使用得好,有的隊差?因此,他像海綿吸水一樣,拼命地學,認真地往筆記本上記。這正是不用揚鞭自奮蹄,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他把先進隊的經(jīng)驗、新技術,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畫了許多記號,他把先進隊的新思想、新技術,變成了自己的鉆井隊的財富。

由于王進喜的勤奮好學,不斷地進步,他的事跡不斷在油田傳頌,也因此,成了玉門油田參加這次現(xiàn)場會的代表。

會議上,王進喜向大會介紹了5隊的打井經(jīng)驗,這對他來說,可比打井難多了。他沒上過學,僅有一點文化還是解放后在掃盲班學習三個月的文化。秀才們給他寫的稿子,讀起來自然是磕磕巴巴,也沒什么氣魄。

主持會議的余秋里部長替他著急,給他支了一招:“王進喜,你不要看稿子,你不要讀了,把稿子放下講。”

王進喜回過頭來,有些遲疑地問:“行嗎?”

“行!你怎么干的就怎么講!”

“好!”王進喜把稿子往桌子上一扔,隨后把兩只袖子往上一挽,便放開講起來,講鉆機整體搬家,講再打319井,講如何打雙筒井,講爭上白楊河,講“全天滾”,講如何向先進井隊學習……

此時,誰敢說王進喜沒文化,他分明是個天才的講演家。他的發(fā)言、比喻,生動活潑,聲情并茂,頭頭是道,博得代表們陣陣熱烈的掌聲。

王進喜第一次向世人展露了他講演的才華。

10月24日,在克拉瑪依油田中蘇友誼宮前的青年廣場上召開萬人參加的表彰比武打擂大會。會場,紅旗獵獵,人頭攢動,氣氛格外熱烈。

會上,當主持人張文彬局長宣布給全國各油田的先進隊頒發(fā)獎旗時,會場沸騰起來,向先進鉆井隊學習的口號此起彼伏。在歡快的樂曲聲中,余秋里部長把寬長近四米,中間寫有“鉆井衛(wèi)星”四個大字,落款“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yè)部”的獎旗,親手授予王進喜。王進喜接過獎旗,面向參加大會的代表們揮舞起來,獵獵作響。

驕傲啊,自豪啊,中國的石油工人!

隨后比武打擂開始了。

王進喜代表玉門油田沖上主席臺,大聲吼道:“我代表1207隊(即貝烏5隊的鉆機編號),提出月鉆井進尺3000米!”

新疆的張云清當然不甘示弱,他搶過話筒:“我代表新疆的1237鉆井隊,提出月鉆井進尺4000米!”

王進喜一把又搶過話筒,響亮地迎戰(zhàn):“我在玉門地區(qū)要月鉆井進尺5000米!”風雨般的掌聲,更有助威者加油,“好!”

這正是,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

高興得合不攏嘴的張文彬局長,站起來,揮了揮手,道:“行啦,行啦,夠高的了,再不要高了!”

臺下,口號聲如大海的浪濤,一浪高過一浪,為打擂者助威。

臺上,打擂者如同蛟龍出水,指標一個比一個高。都要奪天下第一,大有“天下者,我們的天下,舍我其誰也”之勢。

張文彬來到王進喜和張云清中間,說:“誰上五千米,誰就是標桿隊,你們兩個有沒有決心?”

“玉門人是好漢,標桿永立祁連山!”

“新疆人是好漢,永保標桿插天山!”

盡管后來有人批評道:這種比武打擂是“大躍進”的浮夸,但是我們應該用辯證法,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去認識當時主持者的初衷。據(jù)《石油師人》記載:“比武、打擂,本是熱血男兒上陣殺敵出征前線最重視的儀式。它讓勇武者熱血沸騰,令怯懦者平添銳氣。誰英雄誰好漢,擂臺之上比比看——在將要為國建功立業(yè),名彪青史的關鍵時刻,人人立志,個個爭強,誰不想當英雄呢?這就是石油部黨組或者說是余秋里的最終意圖。”

這是戰(zhàn)爭年代解放軍大戰(zhàn)前最好的軍事動員,鼓舞斗志,弘揚士氣,激蕩英雄氣概,是打勝仗的進軍號。

這是和平年代石油工人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革命加拼命為石油而戰(zhàn)的最好思想動員,長志氣、增豪氣,是必勝的誓師會。

它不同于那個時代的“浮夸”,不同于那個時代的“假、大、空”,它是具有中國石油特色的戰(zhàn)斗動員。

王進喜同志當時提出要月上五千米之后,為什么會引起石油鉆井界的如此大的反響?這里不得不把中國過去有關石油鉆井的速度和深度回顧一下。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鉆一口深1400米的井,調動全中國最好的鉆機,拿出最大的力量,需要兩年的時間。到40年代后期,由于技術上的進步,又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后,鉆一口600至1000米深的井,也需用6~7個月以上的時間。玉門礦1939年至1949年11年間,總共打井48口,進尺26000多米,剛解放時只有老舊鉆機7部,其中能用的4部,有鉆井隊4個。當時一個班打幾米,一個月打一二百米,一年打上一二口井都覺得正常。直到1953年,才從北京《群眾日報》頭版頭條刊登特大喜訊:全國幾十部鉆機,月鉆井進尺突破一萬米大關的消息,令人欣喜不已。

1955年3月,王進喜被調進貝烏5隊擔任司鉆以后,他很注意抓人的思想,關心職工的生活,對鉆井技術十分重視,并注意到了鉆井的每個技術細節(jié),對上一個班鉆了多少進尺,一小時能鉆幾米,鉆頭磨損到什么程度,鉆頭泥包情況等等,他心中都有數(shù)。鉆進中,鉆機遇到什么情況,怎么處理,他都一清二楚。

他當司鉆的第一個月,月鉆井進尺就名列第一,一連幾個月,他都保持住了鉆井的最高紀錄。

1958年初,玉門市委、玉門石油管理局根據(jù)油田的形勢,響亮地提出“鉆透祁連山,戰(zhàn)勝戈壁灘,快馬加鞭進軍吐魯番,玉門關上立標桿”的口號。王進喜也雄心勃勃地提出鉆井進尺“月上千米,年上萬米,玉門關上立標桿”的奮斗目標,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贊揚。

王進喜愛動腦筋,善于琢磨,永不滿足現(xiàn)狀。他是一位有信仰,干啥鉆研啥,專心一致,堅韌不拔,毫不馬虎,又特別注重細節(jié),做事極端有條理的人。

他對數(shù)字特別感興趣,精明能干,有自我對話,反躬自問的習慣,有的人是為了賺錢而拼命干活,王進喜是為了工作出新成績而拼命工作。

1958年3月份,他又創(chuàng)造了月進尺1227米的玉門油礦歷史最高紀錄,并打成了中國第一口定向斜井,第一口雙筒定向斜井等數(shù)個第一。

王進喜之所以把鉆井進尺的速度一破再破新紀錄,是他在為改變中國石油落后的面貌,他把鉆井進尺看成是中國石油工業(yè)的成長與進步的基礎。

他的“不安分”,也攪得大家不得安生。但是這卻給整個中國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氣色、新的活力。

高速度是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靈魂,這早被王進喜吃透了。因此,他是越快越想快。當時調度室值班車只有一輛,想用車很不容易,特別是晚上用車更難。為了節(jié)省時間,他省吃儉用,節(jié)省下了400多元,買了一輛摩托車,這下他取料、送料又快又方便。

貝烏5隊要“進軍吐魯番”,一個月打5000米,創(chuàng)全國最高紀錄,在玉門油田引起強烈反響。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更多的人發(fā)出疑問:在玉門這樣的地質條件下,要實現(xiàn)月進尺5000米,不可能,不行!

“你們這是放空炮,除非地下是個大窟窿,叫你們碰上了,否則沒門!”反對的、不相信的人冷嘲熱諷。

王進喜聽后卻斬釘截鐵地說:“你們到月底來看吧,我們一定能打出5000米,完不成,我就不姓王。”

“這樣可不好,真要是完不成,你說你是姓張還是姓李!”

“我既不姓張也不姓李,我永遠姓王!”

“那你不是言而無信嗎?”

“不對,我是言而有信,一定拿下5000米!”

月鉆井進尺5000米,可不是一個地區(qū)的紀錄,那是創(chuàng)造了全國的最高紀錄!

這個新指標,玉門的貝烏5隊能完成嗎?各代表團議論紛紛,爭論不休。

回到玉門,王進喜說:“這月上5000米就和解放軍打仗一樣,要有士氣、有志氣,為中國的石油事業(yè)奮斗,我們就不要怕掉幾斤肉,流多少汗,勝利一定屬于我們的!”

說到這,他停頓了一下,又說:“目標我們確定了,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我提議,咱們制定一個口號,用來鼓舞士氣,壯我們的威風!”

大家七嘴八舌,琢磨出貝烏5隊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戰(zhàn)斗口號,“進軍吐魯番,標桿立祁連”。

更有人直白地說:“王進喜他是心血來潮,他是在發(fā)燒蠻干!不要相信他的!”

那么,貝烏5隊是不是不講科學,心血來潮,發(fā)燒蠻干呢?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當時的鉆井水平。那時的鉆井水平很低,速度很慢。蘇聯(lián)、羅馬尼亞等國家專家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比如一個月只能用40方水,一罐零兩池子泥漿。不能快打,只能按照專家規(guī)定死的速度,慢慢打、慢慢磨,如果你沒按專家的規(guī)定打快了,那就是犯了大錯。

另外,隨著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管理體制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開始為鉆井隊的快速打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尤其是對王進喜這樣先進鉆井隊,石油部余秋里部長曾下達過指示,“王進喜堪當大任,要全力支持他,讓他放開手腳干!”

更主要的是,貝烏5隊在全隊的努力下,只要有相應的技術措施保證,他們已經(jīng)在許多方面為快速鉆井做好了一些準備,所以,王進喜提出月上5000米,是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更是大膽創(chuàng)新,既是革命的勇氣、膽識,又是智慧、經(jīng)驗、力量的表現(xiàn)。

月上5000米,非同小可,在當時一般井隊一個月只打五六百米,七八百米已屬正常的情況下,要月上5000米,簡直有點令人難以置信。王進喜把群眾動員起來了,然后就算細賬,把5000米的任務分解落實到每個班、每口井、每一天,把千頭萬緒的工作都落實到每個崗、每個人,人人當主人,個個搶時間。班與班,工序與工序環(huán)環(huán)緊扣,爭分奪秒,每個人每個行動都要保證成功,準確快速,這樣一落實,工人們心里踏實了。大家說:“就是拼上老命,也要把5000米拿下來。”5隊的干部工人以從未有過的意志和干勁,要打一場“進軍吐魯番,標桿立祁連”的硬仗、惡仗,用王進喜的話說,就是工人們的干勁,是解放以來從未見過的!

我們不沖叫誰沖?要沖什么?沖的是過去幾十年幾百年的傳統(tǒng)陳規(guī)舊習,沖的是過去那些被人們習慣認可了的洋框框和老套套,用玉門市市委的話來說,就是:“思想不斷革命,技術不斷革新,生產(chǎn)不斷躍進”。在克拉瑪依現(xiàn)場會上匯報時,王進喜說:“過去滿腦子迷信,現(xiàn)在破除了迷信,一試全行!”黨的領導和群眾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解放了生產(chǎn)力。

玉門石油局和鉆井公司非常重視貝烏5隊的月上5000米的創(chuàng)舉,并且對鉆井隊人員進行了調整:

隊長:王進喜

黨支部書記:景玉琦

技術員:郭繼賢

司機長:孫秉科 翟連武

大班司鉆:譚培華

司鉆:鄭茂昌 戴祝文 薛永勝 周正榮

副司鉆:宋三才 王作福 丁國堂 馬萬福

井架工:錢國章 劉錦明 阮建忠 張永發(fā)

司機:孫崇德 沈生壽 王潤祥 趙義忠

司助:阮英生 蘇順國 黃金志 范玉福 曾湘都

鉆工:張之賢 安利真 何振貴 伍華龍 張?zhí)熘?/p>

劉玉 藺天印 李賢崇 馬繼瑞 張志訓

張啟剛 李志芳 張世發(fā)

貝烏5隊,召開了由正副司鉆、司機參加的支委擴大會。會上王進喜非常嚴肅地強調了十個問題:

(一)一定保證不卡鉆,不掉牙輪,鉆桿、鉆鋌不能斷。

(二)鉆機、柴油機、轉盤、水龍頭一定不要發(fā)生問題,保證正常鉆進。

(三)泥漿泵必須上水良好,哪里有問題,就趕快修,不能帶病工作。泵上水龍頭要有專人負責,不能把濾清器堵死。

(四)保證泥漿凈化好,場地工要把泥漿槽子里的沙子撈凈。

(五)鉆頭要挑好、選好、準備好,同時要備好公錐、母錐,一把抓,磁鐵打撈器等各種打撈工具。

(六)各班抽人臨時組成一個班,負責挖鼠洞,泥漿池,墊泥漿槽子平臺。

(七)鉆機整體搬家的時候,要掛好繩套,指揮好、配合好。

(八)各班之間要密切配合好,交接好班,不許扯皮。

(九)和外單位一定要搞好團結,搞好關系,注意配合好。

(十)工作中嚴禁腰來腿不來的,確保人員的生命安全。

景玉琦書記補充道:“各班黨員、團員要發(fā)揮模范先鋒帶頭作用,配合司鉆把各項工作做好。”

最后王進喜說:“大家一定要把工作做細,做實,關鍵部位要有專人負責。這是為祖國爭光,和新疆進行競賽,馬虎不得。”

盛夏的玉門,烈日炎炎。平均海拔2400~2700米的黃土地,常年干旱少雨,氣候變化無常,常常風沙驟起,刮得昏天昏地,抬頭遠望,山連山,坡連坡。被烘烤的戈壁灘上,時不時露出一簇簇駱駝草。

山坡上,座座抽油機星羅棋布,戈壁灘上,排排鉆機林立轟鳴,好一派石油基地壯觀景象。

貝烏5隊要月上5000米,震動了玉門油田,更得到整個玉門的支持,公司總工程師彭佐猷、生產(chǎn)科長李虞庚、大隊長王嘉善、黨委書記竇小群帶領一班人馬趕到現(xiàn)場,炊事班在井場旁埋鍋做飯,材料站、安裝隊、機修廠的人馬也紛紛趕到,浩浩蕩蕩的車隊,載著幾十噸重的鉆機奔馳在戈壁灘上。

昔日空曠的戈壁,今天是車輪滾滾,鉆機轟鳴,人聲吆喝,仿佛大部隊正在開往前線,打一場歷史空前的大仗一樣。

貝烏5隊井場四周插滿了彩旗,生產(chǎn)科長李虞庚寫的彩色標語格外醒目:

井架上貼的是——

柴油機轟鳴響,衛(wèi)星上了天,玉門關上立標桿!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發(fā)展石油工業(yè)!

值班房上貼的是——

鉆透祁連山,戰(zhàn)勝戈壁灘,快馬加鞭,進軍吐魯番,玉門關上立標桿!月上千,一年鉆井上雙萬!

水罐車上貼的是多拉快跑爭先進!多拉快跑保五千!

貝烏5隊是:班班緊,人人緊,兩頭不見太陽,成了大家的自覺行動。各班還制定了自己的口號:“搬家安裝轉盤不轉不交給下班,快速鉆進不誤分秒往下鉆。”

1958年9月1日,月上5000米的第一口井開鉆了。那天,鋪天蓋地地刮起沙塵暴,5米之外,什么也看不見,給正常鉆井帶來很多困難。

機械工長張光福在部隊就得了嚴重的胃病,但是他到井上一忙,什么都忘了,忙得不是兩頭不見太陽,就是兩頭見月亮,幾十個小時不下班,胃病發(fā)作了,痛得他腰都直不起來,頭上冒大汗,他仍然堅持大干。

王進喜叫他回去休息,他卻說:“咳!你沒當過兵,你不知道,當兵的一上戰(zhàn)場,沖鋒陷陣,還能往下撤?這打井就和打仗一樣,小病小災的哪能下火線呢!”

“我的師傅呀,這是打井,并不是打仗,你趕快回去休息,井上有我頂著!”

“你看看,你隊長成天干在井上,拋家舍業(yè)的,圖個啥?還不是為了讓咱們國家的石油工業(yè)早點發(fā)展上去。再說,我也是一名老黨員啦,就算是我?guī)湍阋话寻桑 ?/p>

鉆工顧興典手碰破了,腫得老高,還有點發(fā)燒,景書記見到命令他休息,他不休,反而一個勁兒地說:“老師傅有病都不下火線,我們年輕人碰破點皮算啥?干不了重活干點輕的,總得讓我為上五千米出點力吧!”

鉆工王廷榮也把手碰傷了,司鉆把他關在宿舍里讓他休息,他卻求人搭車,又回到井場。

嚴格地說,月上5000米的第一次考驗是第一口井完井之后,向第二口井搬家。

那天完井正趕上夜里,白天也沒有敢把鉆機整體搬家,晚上鉆機整體搬家,在中國石油史上更無先例。如果晚上不搬,第二天就白白浪費了一天多時間,王進喜決定連夜搬!敢走前人沒走過的路!都安于現(xiàn)狀、都墨守成規(guī),我們的國家怎么能進步,我們的石油工業(yè)怎么能快速發(fā)展!

然而,敢于冒險不等于蠻干、胡干、亂干,王進喜鉆井隊更善于把膽識與智慧有機地結合起來,那就是他最善于苦干、實干、巧干。

晚上最主要的問題是照明,他想到了點篝火。

沿著搬家路線點起一堆堆篝火,所有的車燈也全打開,在火光、燈光的輝映下,王進喜站在十臺拖拉機前指揮,鞋里灌滿了沙土,他全然不顧,依然從容地指揮拖拉機前進。

突然,天空一陣陣下起小雨,被澆濕的沙土松軟起來,幾十噸重的鉆機微微下沉,船形底座前面開始推起沙土,任憑10臺拖拉機加油怒吼,鉆機一動也不動,焦急的王進喜四下張望,突然,他發(fā)現(xiàn)遠方有個采油廠。他從采油廠借來2臺修井用的大馬力拖拉機,一起吼叫起來,硬是把鉆機從沙土堆里拉了出來。

這天上午,王進喜拿起《石油工人報》,突然他看到報上說,張云清鉆井隊已經(jīng)打到3951米,不但超過景春海隊,也超過了自己。

王進喜立即召開骨干會,研究對策。

9月23日,貝烏5隊鉆井進尺打到4607.1米,新疆局驚呼。

玉門貝烏5隊異軍突起,鉆進速度逐漸加快,銳不可當。

貝烏5隊的井場熱鬧起來,人歡馬叫。

協(xié)作輔助單位的人員,守候在井場,隨叫隨到;機關后勤的同志把開水送到鉆臺;

醫(yī)院的醫(yī)生護士也來到井場,為工人們診病治傷;

器材供應也送貨上門,要啥送啥,送貨車上還掛著“支援貝烏5隊月上5千米”的紅底白字,格外醒目;

20臺水罐車,晝夜拉水……

9月30日下午4時整,5隊已經(jīng)打到4975米,離5000米,只差25米!

領導們來了,新聞單位也來了。

祝賀的人們也到了。

王進喜同往常一樣,關鍵時刻他總是站在司鉆的背后。

9月30日24時,當時鐘在12位置上的一瞬間,全國月鉆井進尺最高紀錄在玉門油田誕生了!

此時此刻,王進喜站在轉盤上激動地宣布:“各位領導,同志們,貝烏5隊30天,不跨月,到今天晚上12點止,累計進尺5009.74米,實現(xiàn)了月上5000米的目標!”

頓時,熱情洋溢的祝賀聲,在井場驟然響起。

《人民日報》刊發(fā)了新華社的消息:“玉門王進喜鉆井隊9月份月進尺5009米,創(chuàng)世界少有的紀錄。”

《新疆石油日報》、玉門《石油工人報》都在頭版報道了此消息。《石油工人報》1958年9月1日,頭版頭條記者玉林報道:

“貝烏五隊職工沖鋒陷陣,分秒必爭,十六天鉆進2030米,最高日進尺544米,奪得新疆中型鉆機日進尺440米的標桿。

貝烏五隊這次向白楊56#搬家時,在各兄弟單位的支援下,只用十二小時就搬好開鉆。接一根十二米多的雙根只用四分鐘到四分半鐘。周正榮班班進尺269米,超過貝烏四隊朱虎龍班,班進尺203米的紀錄。公司黨委第一書記石志剛同志親自在夜間上井指揮戰(zhàn)斗。

在快速鉆進中,各兄弟單位紛紛大力支援,運輸隊的水車不停地拉水:技術作業(yè)大隊深夜一點多鐘,把特制的鉆刀送到井場。

截至十六日,貝烏五隊已實現(xiàn)了年上萬的誓言。昨天黨委書記石志剛、副經(jīng)理袁燮、團委書記趙鴻基和老君廟區(qū)隊的黨政領導,敲鑼打鼓給他們賀喜,并送錦旗,石書記要求他們再接再厲,加強協(xié)作配合,注意安全,爭取更大成就。王進喜隊長表示,一定要繼續(xù)努力,登上月鉆五千的高峰。”

1958年10月1日,《新疆石油日報》頭版頭條:

“貝烏五隊登峰造極,月鉆五千一尺不少,鋼鐵鉆井隊愈戰(zhàn)愈強,標桿越立越高,全隊職工以銳不可當?shù)挠⑿蹥飧牛缟宪S進的駿馬,飛越前進,從九月一日到三十日,鉆進5009米,樹立全國鉆井最高標桿。

貝烏五隊全體職工干勁沖天,分秒必爭,搬家安裝中,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潛力,五個小時安裝完開鉆。快速鉆進時,按一根鉆管只用三分到三分半鐘。這個隊最大的特點是虛心好學,隊長王進喜找貝烏四隊的隊長景春海交流經(jīng)驗,學習他們的長處,改進大隊的工作。”

他有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

科學發(fā)展觀,第一要發(fā)展,是創(chuàng)新,是不斷地超越過去。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xié)調員工們的積極性,根本方法是統(tǒng)籌兼顧。王進喜同志早在五十年代,就具備有如此的科學發(fā)展觀,這的確是人間奇跡,這也正是他所領導的貝烏五隊能登峰造極,不斷創(chuàng)造新業(yè)績的原因之一。”

玉門人自己的報紙《石油工人報》始終關注著貝烏5隊的進程,采訪了一篇又一篇報道:

“貝烏五隊16天上雙千。

貝烏五隊職工沖鋒陷陣,分秒必爭,十六天鉆進2030米,最高日進尺544米,奪得新疆中型鉆機日進尺440米的標桿。”

1958年9月23日《石油工人報》第二版,全版用了近三分之一篇幅畫了一面巨大的錦旗,上面書寫著:“更高目標立祁連,貝烏五隊鉆井進尺達到4607米”。

1958年10月6日《石油工人報》頭版頭條:

大放高產(chǎn)衛(wèi)星,向新疆現(xiàn)場會議獻禮

貝烏五隊越戰(zhàn)越勇越戰(zhàn)越快,月鉆5609米放出大衛(wèi)星。

貝烏五隊,在高產(chǎn)月滿堂紅運動中一馬當先,不斷創(chuàng)出高產(chǎn)紀錄,先后創(chuàng)造了日進尺554.5米,四天半鉆成一口1194米深的井,五小時搬家安裝,開鉆等新紀錄。該隊黨支部重視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通過發(fā)動群眾,開展查思想、查紀律、查學習的三查活動,使人人都鼓足了干勁。支部還抓緊對職工進行珍惜榮譽感的教育,使職工都知道完成任務是頭等政治任務,樹立標桿是為全國億萬人民爭光榮,是為祖國爭光,也是自己的最大光榮。

貝烏五隊職工發(fā)揚了敢想敢干的共產(chǎn)主義風格,充分挖掘各個方面的潛力,采用重壓、大泵量、高能速,大大提高了鉆進速度,各單位的大力支援與配合,也是有力的保證。

王進喜鉆井隊的高成績、高紀錄,讓競賽對手也大吃一驚。新疆的張云清聽到這個消息以后,摸著頭說:“怎么又冒出來一個王進喜,怎么又冒出來一個先進!”

至今,張云清還感慨地回憶說:“1958年那場鉆井大戰(zhàn),王進喜是中途殺出來的一匹黑馬。他的出現(xiàn),攪得玉門不得安寧,也在我們新疆屁股后面燒了一把火,王進喜的出現(xiàn),把整個鉆井生產(chǎn)提高了一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正镶白旗| 贡嘎县| 汶上县| 神木县| 蒲江县| 秦安县| 应城市| 潮安县| 梅河口市| 霍邱县| 遂平县| 洪泽县| 金山区| 古丈县| 拜泉县| 中牟县| 娄底市| 台湾省| 封开县| 七台河市| 临洮县| 涞水县| 通许县| 根河市| 巫山县| 疏附县| 和田市| 万安县| 金平| 阿克| 湛江市| 闸北区| SHOW| 绿春县| 巢湖市| 久治县| 新兴县| 民权县| 吴桥县| 平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