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歷史經典故事300
- 李靜 程紹虹
- 2673字
- 2019-01-04 00:13:00
24.斯巴達克起義
“我敢打賭,拿長劍的準能得勝?!?/p>
“拿匕首的能贏!我賭20塔侖?!?/p>
這樣的爭論發生在古羅馬角斗場的觀眾席上。他們賭的其實不是金錢,而是角斗士的性命。角斗士本意為“劍斗士”,來源于拉丁語,意為“劍”。這種活動最早起源于伊達拉里亞,約于公元前246年傳入羅馬。最初斗劍的人只是由普通的武士擔任,很少傷及人的生命。后來隨著奴隸主貴族生活的腐化,為了尋找刺激和取樂,就改用俘虜和奴隸來角斗,“劍斗士”成了“劍奴”。奴隸主們為了開心取樂,建起了劍奴訓練所,專門訓練身強體壯、劍法高超的角斗士,定期不定期地聚到一起與別人的奴隸進行角斗。到了公元前1世紀時,隨著羅馬對外征戰的不斷勝利,數以萬計的奴隸被帶回國內,老弱病殘者不是被賣就是被處死,個別身體強壯的則被拴上鐵鏈,牽入角斗場上以性命相搏,有時甚至被迫與野獸搏斗,不過是供貴族們取樂的“工具”。
角斗士被帶進比賽場后,就開始了殘酷的格斗,一直要斗到其中一方流血倒地。如果倒地的一方沒有死,觀眾臺上的貴族就會瘋狂地大叫大嚷,讓勝利者補上一刀。最后,要由觀眾決定斗敗者的命運。臺上有一個女巫,她根據觀眾的意思,大拇指朝上,斗敗者就可以僥幸存活;大拇指朝下,斗敗者就得當場被處死。一般情況下,女巫的大拇指總是朝下,頓時,斗敗者就被殺死在鮮血浸濕的場地上,觀眾席中立刻爆發出一陣陣的歡呼聲。


古羅馬角斗場
角斗士們隨時都可能在競技場上喪命,死亡是或遲或早的事情。奴隸主們擔心他們鋌而走險,對他們的監視格外嚴密,一舉一動都受到嚴格的限制,他們的腳上還被戴上沉重的枷鎖。
公元前73年,一個名叫斯巴達克的奴隸被送到羅馬中部卡普亞城的角斗士訓練所。斯巴達克是色雷斯人,在一次抗擊羅馬人侵略的戰斗中不幸被俘。按照當時的慣例,俘虜大都被變賣為奴隸。斯巴達克身材魁偉,相貌英俊,貴族們認為他是當角斗士的好材料,就把他送進卡普亞角斗士訓練所。在這里,斯巴達克以他的勇敢和智慧,成了角斗士們的精神領袖。他利用一切機會勸說角斗士們寧肯為自由而死,而不應成為貴族們取樂的犧牲品。他利用訓練的機會,四處聯絡角斗士,沒過多長時間,就有200多人愿意跟隨他逃出去。但由于疏忽,這個逃亡計劃被泄漏出去,斯巴達克當機立斷,決定提前采取行動。
這天深夜,卡普亞角斗士訓練所的鐵窗內突然發出可怕的慘叫,幾名衛兵急忙趕了過去,想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一名角斗士伸出腦袋說:“一個高盧人打死了我們的伙伴,他被我們制服了,你們看該怎么處理他?你們如果不管,我們就勒死他。”
衛兵拿油燈一照,果然死了一個人,還有一個人正被幾個人反扭著手。衛兵打開門,命令角斗士把尸體抬出來。這時候,角斗士們突然沖出來,把衛兵打倒在地,拔出他們身上的短劍。緊接著,沉重的鐵門被一扇扇打開,砸斷了鐐銬的角斗士們蜂擁著沖出牢房。在與衛兵的混戰當中,有100多名角斗士喪生,只有78人沖出了虎口。
“往北,上維蘇威火山!”茫茫黑夜中,斯巴達克高昂的呼喊聲劃破了夜空。
在斯巴達克的率領下,起義者們在維蘇威火山上扎下了營寨。這里山勢險峻,易守難攻,只有一條小路可以上山。當時正趕上羅馬帝國連續發生饑荒,奴隸們活不下去,紛紛來投奔他們,連一些破產的農民也來加入起義隊伍。不久,這支起義隊伍就發展到1萬多人。
奴隸起義的規模越來越大,羅馬元老院大為震驚,急忙派行政長官克羅狄率領3000名官兵前去鎮壓。官軍封鎖了通往維蘇威山頂的唯一要道,企圖把起義軍困死在山上。沒過多久,山上就斷糧了,起義軍陷入絕境。這個時候,斯巴達克站了出來,他對戰士們說:“寧可戰死,也不能餓死!”
戰士們都贊成斯巴達克的意見,決心下山與官軍決一死戰。但是下山的路被封鎖住了,這可怎么辦呢?這一天,斯巴達克看見有人用藤條編織盾牌,不禁心中一動,連忙找來一些人,吩咐他們用藤條編成軟梯。這天夜里,官軍們還在睡夢當中,起義軍順著軟梯,悄悄地從山崖上爬下來,從背后殺進敵營。官軍被殺得丟盔卸甲,狼狽而逃,統帥克羅狄差點兒丟了性命。
起義軍沖出重圍后,打算向北翻越阿爾卑斯山,離開意大利本土。這時候,羅馬元老院又派了另一位行政長官瓦倫涅代替克羅狄,率領12000名官軍截住了起義軍。斯巴達克再次施展妙計,帶領起義軍利用夜色悄悄地突出重圍。
公元前72年,起義軍北進到達阿爾卑斯山,已經發展到12萬人。就在這時候,起義軍內部出現了分歧。包括斯巴達克在內的大部分奴隸,都想離開意大利,獲得自由,或者打回家鄉去,而參加起義的貧民卻不愿意離開意大利。結果,有3萬起義軍脫離了大部隊向回走,在加爾加諾峰(阿普利亞北部)下被羅馬軍隊全數殲滅。
由于氣候惡劣,斯巴達克也放棄了翻越阿爾卑斯山的計劃,揮師南下。羅馬元老院頓時慌作一團,推來選去,最后總算選出大奴隸主克拉蘇擔任執政官??死K從全國各地調來6個兵團的兵力與起義軍作戰。在作戰中,他實行“十一抽殺律”的辦法,對臨陣退逃的官兵,10個人里殺死1個。這個辦法一實行,官軍到了戰場上不敢貪生怕死,只得拼死沖殺,再加上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斯巴達克的起義軍勝少負多,斯巴達克打算南下西西里島,暫避官軍的鋒芒。
公元前72年秋天,斯巴達克的軍隊在布魯蒂烏姆半島(今卡拉布里亞)集結。本來起義軍事先已經跟海盜商量好了,借乘他們的船只過海,誰知西西里總督用重金收買了這伙海盜。海盜背信棄義,拒絕運送起義軍。斯巴達克想自造木筏渡過海峽,這個想法也未能得到實現。官軍們步步緊逼,最后將起義軍逼到意大利半島的最南端。

古羅馬士兵雕塑
老奸巨猾的克拉蘇在起義軍軍營后面構筑了一道防線,切斷了起義軍去意大利的退路。這道防線是一條兩端通海的壕溝,溝上筑有圍墻。起義軍用土和樹木填平了壕溝,強攻筑壘,突破了官軍的防線。起義軍雖然獲得強攻的勝利,但損失了大部分兵力。
為了盡快把起義軍鎮壓下去,羅馬元老院又派出兩路援軍馳援克拉蘇。如果讓這三支羅馬軍隊合兵一處,起義軍必敗無疑。斯巴達克毅然決定,與克拉蘇的軍隊提前進行總決戰。公元前71年秋天,一場殊死的決戰打響了。官軍排著密集的方隊,在一陣緊似一陣的鼓聲中向前逼近,弓箭和石塊像雨點一般飛來。斯巴達克騎著黑馬,揮舞長矛,奮不顧身地左沖右突。他要找到克拉蘇,親手殺死這個劊子手。突然,他的腿部中了一槍,跌下馬來。戰士們把他扶到馬背上,大聲地叫著讓他逃走。斯巴達克卻跳下馬來,一刀把馬殺了,表示要與戰友們血戰到底。
這場殘酷的戰斗持續了半個多月,斯巴達克始終奮戰在最前列,直至身中數十槍,倒在了血泊中再也沒有站起來。起義失敗后,6000名被俘的奴隸被釘死在羅馬至卡普阿沿途的十字架上。流散在各地的起義軍,在意大利許多地區仍堅持戰斗了若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