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個南方女孩兒,大學畢業后在國企工作了1年,然后辭職到了廣州,進入一家做汽車配件的民營企業當業務員。她干活兒舍得賣力氣,對公司的活總是忠心耿耿地傻干。可是兩三年過去了,她發現自己越來越無法忍受這份工作了。
她跟朋友討論過,認定自己的職場方向是外企,最好是高科技行業的500強企業。經過準備簡歷和重重面試,她入職一家美資公司,職位是華南大區銷售助理,月薪4 000元。
兩年之后,她升任行政主管,年薪8.5萬元。
又奮斗了4年多,在30歲的時候,她被破格提拔為經理,年薪猛漲到23萬元……
這個女孩叫杜拉拉。
作為職場小說開山之作的《杜拉拉升職記》在2007年首次出版。在之后的10年,雖然中國職場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市場環境越來越復雜,上升通道越來越狹窄,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但類似杜拉拉的職場形象卻從未離開過我們的視線:杜拉拉是《奮斗》(2007年)中的陸濤,是《蝸居》(2009年)中的海萍,是《北京愛情故事》(2012年)中的石小猛,是《浮沉》(2012年)中的喬莉,是《歡樂頌》(2016年)中的關雎爾、樊勝美和邱瑩瑩。雖然過去了10年,但職場人的奮斗路徑依然相似,其中存在的問題本質上也沒有太大區別,若只能從中挑出一人作為中國職場形象的代表,杜拉拉大概會高票當選。《杜拉拉升職記》的再版封面赫然印著“她的故事,比比爾·蓋茨的更值得參考”。
《杜拉拉升職記》之所以值得參考,大概是因為這本書的目標讀者(職場工作者)覺得自己離世界首富太遠,但杜拉拉的職場奮斗史,我們可能會從大學畢業多年后的同學聚會上經常聽到。
那么我們就來看一下,一個讓人艷羨的職場人意味著什么。杜拉拉曾給自己的老板發過一封信。
拉拉指出,按照公司的規定,經理級別加班無補休,而主管級別加班不拿加班費,但是可補休。自己半年來每個月加班都達100小時以上,大大超過勞動法規定的每月加班不得超過36小時的上限。
這本小說描寫了職場的種種問題、機會、沖突、方法,但沒有提到杜拉拉在大學讀的什么專業,平時讀了什么書,參加了什么學習課程,也沒有講杜拉拉有什么興趣和愛好。也難怪,這樣的工作強度下,她不可能有自己的生活,也不可能有時間充實自己。
問題一:沒時間、沒精力
1963年,密歇根大學的成人教育學教授霍華德·麥克拉斯基(Howard McClusky)提出了生存余力理論模型(Margin in Life Theory),其基本觀點是:一個人總是在他需要的精力與可提供的精力之間尋求平衡。那些消耗個體精力的事情叫作“生存負載”(Load of Life),而處理這些負載需要“生存力量”(Power of Life)。無論是生存負載還是生存力量,都由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構成。
關于生存負載,外部負載主要指的就是工作,包括職場工作和沒有薪水的家庭工作;內部負載主要來自個體不斷發展的生活期望:想買房,想換車,想升職,想40歲之前實現財務自由。
生存力量呢?外部的力量源自家庭背景、人脈資源、經濟能力,內部的力量就是個人的能力和經驗。
生存力量除以生存負載,就是麥克拉斯基強調的“生存余力”(Margin in Life)。

你手里拿的這本書,每個頁面中心的文字部分叫作版心,版心四周的白邊就叫margin。你可以在margin上記錄閱讀心得。如果頁面文字太多,就會把margin擠得過窄,整個頁面看起來密密麻麻,讀起來非常累。
職場工作者的生活也是如此。“如果能夠保持一定的余力,那么就能夠很好地應對不可預見的緊急情況,更好地承擔風險,能夠從事各種探索性和創造性活動,也更有可能開展學習。”
當然,margin過多也不好,一本書的白邊太多,意味著內容太少,就不會有人愿意買這本書;一個人生存余力過多,也意味著他對別人沒什么價值,他可能處于失業當中,也可能是“白占土地”的主兒。
生存余力理論指出:一個人要從事學習活動,必須擁有一些生存余力。
杜拉拉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處在事業起步期,外部的生存力量乏善可陳。好在她善于察言觀色,又舍得投入精力,快速積累了可觀的工作能力和經驗,所以她內部的生存力量比較強。但問題是,她的生存負載更大:外部負載是永無停歇的工作壓力,內部負載是她自己對升職加薪的強烈渴望,這些導致她每月要加班100個小時。
生存負載遠遠大于生存力量,杜拉拉已經沒有生存余力了。這是一對矛盾:杜拉拉的工作壓力越大,對未來的期望越高,就越需要學習;而學習需要生存余力,但壓力越大也意味著生存余力越少,即她有想法,但沒時間報考和學習MBA課程,沒時間準備專業資格考試,甚至沒時間認真讀完一本書。
杜拉拉的故事發生在10年前。這10年來,職場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快,對職場人的要求(適應新變化、掌握新技能、解決新問題)越來越高,留給職場人學習的時間和精力卻越來越少。
問題二:看不懂、記不住
不讀書的原因,除了沒有時間讀書外,最常見的就是“看不懂”“記不住”。可你想過沒有,即使你完全讀懂了書中的內容,甚至背誦下來,又能怎樣呢?
作者不會給你發獎狀,也沒有老師出一張關于這本書的試卷讓你得滿分。
對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來說,看不懂和記不住是致命的問題,它意味著無法通過考試。這種學習形成慣性后,哪怕沒有考試了,人們仍然認為看懂和記住是學習的前提,甚至是學習的全部。
你可能會說:“這么做錯了嗎?”當然錯了,對成人學習來說,學習的中心應該是學習者自己。有人能夠通過記一本詞典學會一門語言嗎?不能。所以,即使我們熟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并不能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著名教育家克里提克斯(Criticos)曾說:“經驗本身有價值嗎?并非如此——真正有價值的是在對經驗進行反思之后的智力發展。有效的學習來自有效的反思,而非積極的經驗。”
同樣,閱讀本身也不能創造價值,理解和記憶知識都不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才有可能創造價值。并且改變行為只發生在將讀來或者聽來的知識內化和反思之后。
讀不懂的內容可能是原書的重要部分,但對我不一定重要。對我來說,只要能夠內化和應用,得魚忘筌也沒有關系。
《杜拉拉升職記》號稱正版銷售200萬冊,盜版銷售近千萬冊,根據其制作而成的電影和電視劇更是吸引了難以計數的觀眾。其中多少人在讀完、看完之后只是唏噓、感慨幾句,之后一如既往地工作和生活!就如同小石子掉入深井,連一圈漣漪都沒有激起。
我們現在不妨做一個小小的測試,請你讀一下《杜拉拉升職記》中的這一段文字,大約300字,需要1分鐘,看看這1分鐘的閱讀會給你帶來什么。
R閱讀原書拆頁
拉拉內心深處,對李文華的貢獻也并不滿意,她看得出來,李文華對她的指點,更多的是順便性質,而談不上系統有機的安排。她決定假借感謝之名,既是激勵一下兩位peers(同級),也是為了給他們更多的壓力,以索取更多幫助。
為了區分王宏和李文華對她成長的貢獻,也為了鞭策王宏,并讓李斯特了解自己的進展,拉拉做了一個總結報告,用郵件發送給李斯特,同時抄送給了王宏和李文華。
拉拉用一個簡潔的表格來做這個總結報告,表格中分為四項內容:受訓目的,受訓內容,facilitater(幫助者、促進者),效果及進程。簡言之,就是誰教會了她一些什么。
李斯特一看這個報告,就明白了兩點:一是拉拉進步神速,二是王宏基本沒有搭理拉拉。
好,讀完了,沒什么看不懂的。
問個問題:一個月之后,你還能記住書中這段內容嗎?
再問個問題:無論是否看得懂,是否記得住,一個月之后,讀過的這段內容會對你的生活和工作有一丁點兒影響嗎?
不會有影響。如果不會,是否看懂、是否記住,就不是很重要的問題。
自我導向的閱讀,不太關心看不懂和記不住的問題,只關心能不能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能力,改變行為。
所以,在拆書幫里,我們給學習加一個“然后”。以下為拆書幫RIA現場學習實錄的節選。
I拆書家講解引導
剛剛請大家說對杜拉拉的印象,有人說她專業,有人說她有心計、善謀略。那么,讀完這段,你是感覺杜拉拉專業呢,還是有心計、善謀略呢?都有是吧?其實問題應該這么問:有些人在工作中讓同事、老板、客戶感覺他專業,這種感受是怎么來的?一定是通過某種現象、某些事情觀察來的,如果你能有心計地主動去做這些事情,那么就可以讓別人認為你專業。對不對?而實際上呢,實際上專業嗎?這就取決于,你是只做表面功夫,還是這已經成為你做事、思考的方式。
這段內容就體現了專業的一個基礎要求:注重事實,關注細節。你對合作伙伴不滿,你怎么跟老板說?你認為現行政策不合理,你怎么跟老板匯報?可能很多時候你就直接把觀點擺出來了,甚至把情緒帶出來了。“我覺得他根本就不重視這件事!”“這樣做肯定行不通!”……但是這么說效果如何?一般都不好,對方覺得這是你主觀的、片面的、暫時的,甚至不負責任的看法。所以,一定要記住,說事實比說觀點有效,更能影響人。因為事實是客觀的,能夠體現專業性和職業性。杜拉拉的例子進一步說明,說事實的要點是講出細節來。細節說服人,細節打動人,細節就是力量。
所以,我們在杜拉拉身上要拆解出的第一個能力是:注重事實,關注細節。
A學習者拆為己用
現在請大家想想,你在過去一周中不夠客觀的一次表達。你當時是怎么說的?如果要應用“注重事實,關注細節”,你會怎么說?
現場學習者1:
先說個觀點:這樣講解的啟發真是很大!以前我們讀過去就讀過去了,沒有思考得這么深入。我特別喜歡這本小說,自己讀了兩遍,還推薦給好多朋友讀。趙老師選的這段文字我有印象,讀的時候就覺得杜拉拉這么做很專業,讓人挑不出毛病來。經趙老師這樣拆解,我才知道這段內容是說事實和說觀點的對比,還有工作中分類匯報體現了專業性。
上面這樣算不算陳述事實了?
至于實際應用,首先就是跟領導說事情,尤其是比較敏感的事情,盡量給出事實,讓事實說話。前天我帶的項目進行到中期,出了一些問題,得延長時間。我就去跟領導說了,說項目遇到困難,肯定不能按期完成。我現在想,這么說不合適,他會認為要么是我們不努力,要么是我們能力不夠,因為在項目規劃的時候不能預測到所有的困難,這也屬于能力問題。我應該跟領導說明項目遇到的具體困難,每個困難的細節和發生的原因。
現場學習者2:
上次參加拆書幫,第二天就有同事問我這個活動怎么樣。我跟他說很好。
下次再有人問我,我就會列舉出一些細節,讓他通過細節明白活動到底好在哪里。
現場學習者3:
我是人力資源部的,負責招聘。我們在招聘的時候也用到了這個能力,就是一定要看細節,要問事實。有的崗位特別講求細心,應聘者說自己很細心,這不算,這是觀點。我就會問他能不能舉個例子。有的崗位特別講求創意,應聘者只說自己很有創意就不夠,還得說出幾個具體的創意,當時是什么情況,他是怎么想到的,后來又做了什么,別人有什么反應……能說出這些來,我們就相信他是真的有這個能力。
現場學習者4:
不能只跟客戶說我們產品好,效果特別明顯,買了絕對不后悔。我們有些銷售特愛跟客戶說這些,還拍胸脯保證,結果客戶不見得信。還是應該說細節,說出具體的數據,這樣更有說服力。說成功的故事也行,“某縣某個竹炭產品生產企業的李總于2009年6月開始購買我們的服務,開始時他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反正就2 800元錢,結果不到一個月……”這樣講故事的效果也特別好。我們的銷售冠軍就是講故事高手,他的經驗就是一定要說細節,越細越好。
相信你已有所感悟,對致用類閱讀來說,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經驗發生聯系;重要的不是記住,而是能夠將知識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拆書法給閱讀加了“然后”,不再是孤零零的“R”(Reading,閱讀),而是擴充為“R”“I”“A”三個核心環節,來幫助學習者做到把知識拆為己用。我們將在第二章中詳細介紹“R”“I”“A”這三個環節。
問題三:看不下去
你有多少次拿起一本書卻半途而廢?又有多少次為此而心懷愧疚?
《如何閱讀一本書》之所以成為長銷書,大概就是因為懷有這種愧疚的人太多了,總覺著自己對不起買來而沒讀的書,于是從這本關于如何讀書的書中尋求解決之道。
你買了一本書,就像是買了一項資產,和你付錢買衣服或家具是一樣的。但是就一本書來說,付錢購買的動作卻不過是真正擁有這本書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把這本書變成你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讓你成為書的一部分的最好方法(書成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為書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將書的內容寫下來。
對已經習慣做筆記的人來說,書本前面的空白頁通常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會保留這幾頁以蓋上藏書印章。但是那不過表示你在財務上對這本書的所有權而已。書前的空白頁最好是用來記載你的思想。你讀完一本書,在最后的空白頁寫下個人的索引后,再翻回前面的空白頁,試著將全書的大綱寫出來,用不著一頁一頁或一個重點一個重點地寫(你已經在書后的空白頁做過這件事了),試著將全書的整體架構寫出來,列出基本的大綱與前后篇章次序。這個大綱是在測量你是否了解了全書,這跟藏書印章不同,卻能表現出你在智力上對這本書的所有權。
現在感覺如何?你為讀不完一本書而心中有愧,《如何閱讀一本書》卻質問你:怎么才算是讀完?從頭到尾翻過可不算,你得在全書最后寫下個人索引,在全書最前頁歸納整體架構,在書頁中間做結構筆記、概念筆記和辯證筆記。
美劇《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中有一集,佩妮苦于和男朋友沒有共同語言,就想了解男朋友的工作——實驗粒子物理學,于是向另外一位物理學博士求助。后者說:“這要從古希臘的一個夜晚說起……這是一段歷時2 600年的旅程,我們慢慢講,急不來的,要從古希臘,學習到艾薩克·牛頓,到尼爾斯·玻爾,再到埃爾溫·薛定諤,最后再到你男朋友正在研究的荷蘭學者們的工作……”
這位物理學博士所說的是最系統、最完善的讀書方法。這是研究型的學習法,是對書負責的極致。但是,這不是成人學習,不是致用類圖書的閱讀方法。
正如大部分人學習如何使用電腦時不應該從匯編語言或C語言學起,也不應該從五筆輸入法學起,而應從實用性的角度開始了解:想跟人交流,就學怎么發郵件、聊QQ;想寫個電子文稿,就學拼音輸入法和辦公軟件。
同理,佩妮不需要學一個學期的物理學史的課程,只要懂一點兒男朋友的研究到底有多牛即可。如果你以自我為導向來學習,也不必寫索引、列大綱、記筆記,甚至不需要讀完整本書。
在《福爾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中,華生醫生驚訝地發現,福爾摩斯居然不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福爾摩斯解釋道,因為人的大腦容量有限,他不能讓這些沒用的知識占據那些存放有用知識的位置。他這樣說:“這與我有什么關系呢?你說我們在圍著太陽轉,就算我們是在圍著月亮轉,對我或我的工作也不會有半點兒影響。”
在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本書中(包括本書)都有很多你能學習的知識,但是其中也有相當多的知識是你不需要學習的。這是沒有必要讀完一本書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讀得越多,不見得用得越多。不妨回憶一下,近年來你徹底讀完的一本書是不是對你幫助最大的一本書?或者你讀過的最厚的一本書是不是為你創造價值最多的一本書?恐怕未必。
所以,價值多少跟讀得多少沒有關系,讀得少而精反而更可能去應用。因此,若再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類似《我是怎么每周讀三本書并且都記住》的文章,你應該先追問作者這樣的堅持帶來了什么。
第三個原因是,只要你能將讀的書在工作中用上一丁點兒,圖書給你創造的價值就已經遠遠超過書價。
我能理解人們抱怨肉價太高,但越來越不能理解有人抱怨書價太高。在這個通貨膨脹猶如脫韁野馬的年代,收益率最高的投資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學習能力,性價比最高的商品就是圖書,尤其是致用類圖書。
而且,你不需要花很多時間跑去教室、做讀書筆記,你甚至不需要拿整塊的時間讀完一本書。相比書價,這些時間是高得多的機會成本。
說到“書不必讀完”,就會有愛書的人生氣,雖然我已經小心翼翼把適用范圍限定在致用類閱讀上。有人堅持認為讀書本身就是意義,能夠讀完并記住就是價值;有人則困惑,不讀完怎能把握作者的系統或體系。對于前者,只能說我們的價值觀不同;對于后者,可從兩方面解答:第一,對成人學習來說,知識體系很重要,但重要的不是把作者的體系搬進自己的大腦,而是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一點會在第六章展開);第二,我說是“不必”,沒有說“必須不”,你是成年人,完全可以在了解前因后果后自己選擇。
總之,現代職場人沒有充裕的生存余力,那么更應該給自己裝備上投資收益率最高的學習方法。
你在車上、床上、廁所都可以翻幾頁。(歐陽修對自己治學經驗的總結是:“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如果書中有某處讓你想到自己的工作,可以合上書琢磨一下怎樣將其內化和應用。如下所示:
別忘記寫感謝卡。這句話是這本書中最重要的忠告。如果你銘記在心,現在就可以把這本小書扔進垃圾桶,而且已賺回10倍的書價(不,應該是萬倍)。很難找到與道謝(如感謝卡或其他形式)的威力相比擬的東西;不,應該說無可比擬。

讀書難,因為沒時間、沒精力,因為看不懂,因為看不下去。所以,職場人若想更好地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先裝備更對癥的學習方法論。這種方法論應具備如下特征:
第一,它不會成為新的生存負載:不像讀書會那樣要求讀完全書,不像MBA要求通過考試,甚至不要求用大塊時間,用零碎時間即可完成。它就好像設計精良的現場培訓一樣,輕松、愉快、有效。
第二,這種方法強調自我導向,也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不是以書或老師為中心。
第三,它致力于內化和應用知識,實現能力提升和行為改變,而不是致力于理解和記憶知識。
拆書法通過簡單、輕松、有效的閱讀幫助你提升能力。你不需要通讀全書,只要在閱讀時應用便簽法,或參加拆書幫現場學習,按照拆書家的引導來反思經驗、規劃應用或現場演練,就可以把書中的知識拆為己用。
如果學習者缺乏內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不能把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那么解決沒時間、沒精力、看不懂、記不住、看不下去等問題也沒有多大意義。
從任意一本30元左右的致用類圖書中,你可以得到與一場3萬元的培訓課同等的價值。
如果感興趣,你可以成為能夠帶領別人學習的拆書家,輕松把一本書加工成同主題的現場學習。你為學習者帶來的學習效果將不亞于同主題的資深培訓師。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