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生活方式

認識生活方式

長在山谷中和長在山頂上的松樹是不同的。雖然都是松樹,但因為生長環境的不同而展現出不同的生長方式。樹的生長方式是樹對環境的個性表達。當我們把它放到某種生長環境時,會發現它們的生長方式與我們的預期有出入,那是因為每棵樹都有自己的生長方式,并且它的生長不僅僅是對環境的機械反應。

人類也是如此。我們在特定情況下看到的生活方式,都需要分析它與現存環境的確切關系以及隨著環境變化個體產生的思想變化。只要人們處于有利地位,就無法看清他們的生活方式,而在新的環境中,當他們面臨困難時,生活方式開始變得不同,變得清晰。一個受過訓練的心理學家甚至能夠發現處于有利地位的個體的生活方式;而如果個體處于困境,即使沒有學過心理學的人也能清楚地看到這些個體的生活方式。

生活不是游戲,不如意事常八九。形形色色的困難時刻環繞著人類,當主體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就必須研究他們了,要找出他們的不同性格特征和反應:正如我們說過的,生活方式是一個統一體,它起源于早年的困難,并在對目標的追求中不斷發展。

相比過去,我們對未來更感興趣,為了理解某個人的未來,我們必須理解他的生活方式。即使我們理解本能、刺激、驅動等,我們也不能預測會發生什么。一些心理學家試圖通過觀察本能的行為或創傷來得出結論,但通過進一步考察發現,所有這些元素都預先假設了整個生活方式,因此,無論接收到什么信號,都只是在強化生活方式而已。

我們已經看到有生理缺陷的人如何遭受自卑感的折磨——他們深陷困境,惶恐不安。但他們不可能一直忍受這種狀況,自卑感會刺激他們行動,導致目標形成。個體心理學起初把個體朝向目標的連續活動稱為“生活的計劃”,但因為這個名字有時會被誤解,現在它叫作“生活方式”。

因為個體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有時通過和他們談話、向他們提問,就可以預測他們的未來,就像是看戲劇的第五幕,所有的謎題都解開了。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做出預測,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了個體有哪些困難,他們的生活有哪些問題。因此,通過經驗和部分事實可以預測在那些總是遠離他人的孩子身上將會發生什么,也包括那些黏人的、被溺愛的、在新環境中畏首畏尾的孩子。如果一個人的目標就是獲得別人的支持,那么在他的身上會發生什么呢?——他會猶豫,停止尋找,逃避解決生活中碰到的問題。我們之所以下此結論,是因為我們已經看到相同的事發生了上千次,我們知道他們不想獨自應對,而總想被溺愛,遠離生活的基本問題,投入到不相關的事情上,而不是為重要的事做斗爭。他們缺乏社交興趣,結果發展成問題兒童、神經癥患者、罪犯,然后自殺——做最后的逃避。現在,我們對這些都有了更好的理解。

我們意識到,了解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可以用“正常的”生活方式作為衡量的標尺,也可以把那些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人作為比對的標準,通過與“正常”的對比發現異常。

“正常的”生活方式

到這里應該說說我們是如何確定“正常的”生活方式的,以及我們如何以此為出發點去認識錯誤和特殊性的。

不能將人簡單地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因為每個人都有個體的生活方式。就像一棵樹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人類的生存環境如此復雜,會發生無數可能性,這些因素都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我們談論的類型,只是一種識別個體之間相似性的智力機制。如果我們根據智力水平分類并研究處于該智力水平的個體的特殊性,然后就能得出更清楚的結論。但我們并不能總是使用相同的方法分類;我們要使用最有用的分類來得出同類個體所具備的相似性。在嚴謹的分類中,一旦某一個體被歸為某一類型,那將意味著不可能再被歸為其他類型。

有一個例子可以更清楚地說明我的觀點,當我們談到不能很好適應社交的這一類人時,是指那些過著無聊的生活、沒有任何社交興趣的人,這是劃分類型的方法之一,或許也是最重要的方法。看看那些只對視覺的東西感興趣的人,他們與興趣集中在口頭表達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但他們可能都在社交環境中遇到困難,不能與同伴建立聯系。所以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類型只是抽象概括,那么按類型分類就會產生混淆。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作為衡量不同類型的參考的正常人——他們通常擁有社交導向的生活,他們的生活方式有意或無意地使社會獲得益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們有足夠的能量和勇氣來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精神病患者缺乏這兩種品質:他們既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也不能在心理上適應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失調的”生活方式

來看一個生活方式失調的案例:一個30歲的男人,總是在解決問題的最后一刻逃跑。他經常懷疑自己的朋友,所以與朋友的關系不能很好地發展——友誼在懷疑中是不能發展的,因為對方能感受到友誼中的緊張氣氛。盡管這個男人和很多人在一起,但實際上他沒有朋友,他對其他人沒有足夠的興趣,不喜歡和人待在一起,在有別人在場時總是很沉默。他解釋說有人伴隨時他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他非常害羞。他說話會臉紅。如果他能克服這種害羞狀態,他就能很好地說話,他需要別人的幫助,而不是批評。他知道自己不是很受歡迎,這使他更不喜歡和別人說話。他的生活方式是,如果他接近別人,只是要引起他們的注意。

他的社交生活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工作。這個患者總害怕難以勝任工作,所以他夜以繼日地學習;過度的勞累導致他不能完成工作中的任務。

從他面對生活的方式,可以看到他總是把自己置于壓力之下。這是他有強烈自卑情結的標志:他低估自己,總是覺得別人和新的情況對自己不友好。他好像處于敵人領域那樣時刻準備行動。

現在我們有足夠多的信息來勾畫這個人的生活方式了。我們看到他想前進,但同時又猶豫不決,因為他害怕失敗。他好像站在一個深淵前面,感到很緊張。他想前進,但是有條件地,他更喜歡待在家里,而不是和其他人打交道。

這個人面臨的第三個問題是愛的挑戰,這是大多數人沒有準備好的挑戰。他接近女性時很猶豫。他想談戀愛,想結婚,但因為他的自卑感,他很害怕面對未來。他不能擁有他想要的一切。這種行為和態度可以用“是的!但是……”來總結。他愛上一個又一個女孩。這種事經常發生在神經癥患者身上,他們認為兩個女人比一個女人更讓人感到輕松,而普通人則認為其實兩個女人還不如一個女人來得省心。這解釋了一夫多妻或背叛傾向。

讓我們來討論一下形成這種生活方式的原因。個體心理學分析:這個人,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在四五歲時建立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那時肯定發生了一些悲劇,極大地影響了他,所以我們必須找出這個悲劇。某些東西使他失去了對其他人的正常興趣,造成一種生活只是一個巨大的麻煩的印象,希望最好不要繼續面臨困難。他變得小心、猶豫,尋找逃避的方法。

他是家中的第一個孩子——我們已經談論過這個地位的重大意義,第一個孩子在一段時期內是注意力的中心,當別的孩子出生時,他們的地位被取代。在很多情況下,害羞、不敢前進的人是因為相信別人更被喜愛。不難得出結論,問題就出在這里。

診斷方法

通常我們只需要在咨詢室問問患者:“你是家里的第一個、第二個,還是第三個孩子?”然后就會有線索;也可以用另外一種方法:詢問早期記憶(這個問題在下一章會探討)——這個方法很重要,因為這些記憶或早期圖景,是早期生活方式得以發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原型。當人們論及早期記憶的時候,就涉及原型。每個人都記得一些重要的東西,而那些存在于記憶中的東西往往都是很重要的。

有一些心理學學派有相反的假設,他們相信那些被人們遺忘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但這兩種觀點并沒有實質的區別。也許人們能夠回憶起有意識的記憶,但不知道它們意味著什么——他們看不到這些記憶與當前行為的聯系。所以不論我們是否強調被隱藏的或被遺忘的有意識或無意識記憶的重要性,其結果是一樣的。

早期記憶的描述很有啟發性。一個人也許會告訴你,小時候他的媽媽帶著他和弟弟去買東西。他提到了弟弟,我們立刻能夠看出這個弟弟對他很重要。他還回憶到有一次外出購物時天突然下起雨來,他的媽媽抱起他,但看到弟弟后,就把他放下抱起弟弟。我基本可以勾畫出他的生活方式:他總是覺得別人更受喜愛。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么他不能在有其他人在場時說話,因為他總是在避免,或者說希望不會被人推到注意力的中心,他對友誼也是如此:他總是認為他的朋友更喜歡別人,所以他不能建立真正的友誼。他不斷地懷疑,把一些小事當成背叛或拒絕。

我們也能夠看到他經歷的悲劇如何阻礙了他社交興趣的發展。他回憶起媽媽把弟弟抱在懷里,覺得弟弟比他更受到媽媽的喜愛,并不斷加深這個觀點,因此經常感到壓力——當覺得別人更受喜愛時,完成一些事就顯得特別困難。

對于這些人來說,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把他們完全地孤立起來,這樣他們就不用和別人競爭了。有時,這樣的孩子確實會幻想世界爆發災難,他們是唯一的幸存者,因為沒人比他們更有優勢。我們看到他們如何讓自己感覺良好,不理會邏輯、常識、事實,而是按照懷疑或私人邏輯行事。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心里總想著逃避。他們與別人沒有聯系,也對別人不感興趣;但不應責備他們,因為我們知道他們的思想過程是不正常的。

發展社交感

我們的任務是幫助這樣的人發展社交感,使他們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具體來說要如何做呢?這些人總是很緊張,總是尋找一些東西來確信他們的固有想法。除非我們能潛入他們的性格,質疑他們的先入之見,否則不可能改變他們的想法。這需要技巧。如果咨詢師與患者沒有緊密的關系,或對患者沒有興趣,那就最好,因為如果關系太緊密,咨詢師會發現他在根據自己的興趣而不是患者的興趣來行動。患者不會注意不到這一點,于是變得多疑。

重要的是減少患者的自卑感,而不是徹底消除,我們也不想徹底消除,因為自卑感是一種有用的發展的基礎,我們要做的是改變患者的目標。我們已經看到,他們的目標是逃跑,因為別人更受喜愛,而我們必須讓他們看到其實是他們低估了自己,以此來減少他們的自卑感。我們可以展示他們的錯誤行為,讓他們知道他們總是緊張、惶恐不安,仿佛時時刻刻都如臨大敵。我們可以向他們解釋,他們對別人表現出的恐懼如何影響了他們的發展,以及給人留下了怎樣的不好印象。

如果這樣的人能當好派對的主人,確保朋友們過得愉快,對朋友們很友好,考慮朋友們的愛好,他們會改進很多。但在正常的社交生活中,我們看到他們并不愉快,而且沒有建設性的主意,他們總是說:“愚蠢的人們,他們不好好和我在一起,我對他們不感興趣。”這些人的問題是他們不理解自己的情況,因為他們依賴于私人邏輯,缺乏常識。

克服抑郁和恐懼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一個抑郁癥患者。抑郁癥這種病很常見,而且是可以治愈的。那些容易遭受抑郁困擾的人,在其生命的早期就已經有了特定的表現。許多孩子在接觸新環境的時候都表現出了抑郁癥的跡象。

在這個例子中,該患者的抑郁癥大約發作過10次,并且通常都是在他換新工作的時候。如果他從事的是熟悉的工作,那么他可以被描述為接近“正常的”,但是他會不愿意外出,并且想管著別人,這樣的結果就是他沒有朋友,并且到50歲的時候都沒有結過婚。

為了研究他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來看一下他的童年。他曾經非常敏感,并且喜歡爭吵,總是通過強調自己的痛苦和缺陷來支配他的哥哥和姐姐。他告訴我們,在他四五歲的時候,有一天在沙發上玩耍,他把其他的孩子都推了下去。當嬸嬸責罵他時,他說道:“都是因為你罵我,我的整個人生都被毀了!”

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總是試圖掌控別人,總是抱怨自己的缺陷以及自己遭受了多大的痛苦。這種性格特點在日后就導致了抑郁癥的發生,抑郁癥本身只是一種軟弱的表現。許多抑郁癥患者幾乎都喜歡說同一句話:“我的整個人生都被毀了。我什么都沒有了。”這種人通常都曾經被溺愛,但是現在卻不再是這樣了,這就影響了他們的生活方式。

絕大多數人都有恐懼的傾向。這種膽怯如果表現在社會情景中,就是導致社會適應能力差的最常見的原因。有一個來自貴族家庭的人,從來都沒想過努力工作,但總是想得到別人的支持和照顧。他顯得很沒能力,自然找不到工作。他的哥哥們都對他很反感,并且說:“你真是蠢得連工作都找不到啊,你什么都不知道。”于是他開始酗酒,幾個月之后,他被確診為酒精成癮,然后在治療中心待了兩年。

治療中心的治療對他有所幫助,但是從長遠來看對他并無益處,因為他被送回到社區時并沒有做任何準備。雖然出身名門,但除了體力活,他找不到任何別的工作。不久之后他開始出現幻覺,總認為面前有個人在捉弄他,折磨他,以至于不能讓他正常工作。最初他是因為酗酒而不能工作,后來則是由于幻覺,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僅僅讓酒精成癮者戒酒并不是恰當的治療措施;我們必須找出并糾正他們生活方式中的差錯。就這個患者來說,他曾經是一個嬌生慣養的孩子,總想著被幫助,所以他實際上是根本沒有做好獨立工作的心理準備。

我們必須幫助所有的孩子變得獨立,只有讓他們明白其生活方式中的錯誤,獨立才能得以實現。在這種情況中,孩子們本應該得到訓練去做一些有用的工作,這樣他們在兄弟姐妹面前才不會覺得羞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田县| 泗阳县| 蓬溪县| 兴业县| 宁阳县| 梁河县| 武邑县| 望谟县| 修水县| 霍城县| 京山县| 和田县| 平邑县| 吉木萨尔县| 墨玉县| 遵化市| 嘉兴市| 双江| 辽阳市| 轮台县| 通渭县| 柳林县| 庆城县| 谢通门县| 绥芬河市| 富宁县| 会东县| 沙雅县| 沅江市| 炎陵县| 乐平市| 奉化市| 会泽县| 武陟县| 上虞市| 昆明市| 蒙山县| 拜城县| 桐城市| 长海县| 托克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