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權位之爭,歷代王朝的開場大戲(3)
- 歷史不忍細看(精編版)
- 趙越
- 4944字
- 2017-11-29 14:41:23
朱元璋殺劉伯溫,原因不復雜
劉基,號伯溫,心思縝密,足智多謀,是朱元璋奪天下、建明朝的第一謀士。戰場上,劉伯溫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在許多重要的決策中,他極其準確的判斷力起到了制勝的關鍵作用。
然而,明朝開國后,劉伯溫只得了個次一等的伯爵封號,并且俸祿還是眾伯爵之中最低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劉伯溫最終命喪黃泉,竟與朱元璋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仔細品評個中因由,不難發現,劉伯溫那身料事如神的本事,使他在戰場上叱咤風云,但在助他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將他推向了生命的終點。
朱元璋是個很重鄉土觀念的人,而劉伯溫卻是個外鄉人,這在情分上已經有失親密。何況劉伯溫料事如神,對事情的判斷往往比朱元璋準確。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能想到的,劉伯溫也想到了,而朱元璋想不到的,劉伯溫還是想到了。朱元璋本就嫉賢妒能,又豈有如此寬廣胸襟,容得下比他強的人長期留在身邊?加之劉伯溫的那些計策并非安民之計,而是權謀之策,用在陰謀政變的風起云涌中必有一番作為。這更令朱元璋心存猜忌,不僅要防患于未然,更要除之而后快。
劉伯溫最致命的失誤,驗證了“禍從口出”的箴言。朱元璋曾就誰更適合出任丞相一職的問題找劉伯溫談話,言語之中暗藏試探玄機。劉伯溫并非等閑之輩,但最終難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當朱元璋故作意味深長地說出只有劉伯溫能擔此大任的時候,劉伯溫說道:“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此話究竟包含了怎樣的深意,使得朱元璋自此之后徹底與劉伯溫決裂,始終是個難解之謎。或許是朱元璋的偏見,或許是后人的誤讀,總之它被看成了劉伯溫的催命符,為其后來的突然病故埋下了伏筆。
至于劉伯溫的死因,同樣是個說不清道不明的謎。洪武八年正月,劉伯溫生病在家,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往探視,還給他送了補藥。劉伯溫吃過補藥,病情不見好轉反而日益嚴重,不久之后病逝。劉伯溫與胡惟庸,當時早已是死對頭,朱元璋眼看著兩虎相爭而不動聲色,盡顯帝王權謀。雖然“下毒謀害劉伯溫”也是后來胡惟庸的罪狀之一,但以胡惟庸當時的權勢和處境,實難如此囂張跋扈,這不得不讓人猜想,他是受了朱元璋的默許,甚至這就是朱元璋的本意——借他人之手,除心頭大患。
以上種種,也許不過是籠罩在陰霾之下的臆測。事實如何,恐怕再難考量,就留待有心之人的考證吧。
朱棣人生的最大秘密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他統治的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朱棣生于應天,恰逢戰亂,被封為燕王,后發動靖難之變,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后廟號“太宗”,一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
明成祖的生母到底是誰,至今還是個謎,這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事實的確如此。關于他的生母是誰,數百年來一直撲朔迷離。
中國古代正妻生的兒子稱嫡子,非正妻生的兒子稱庶子。正妻被稱為嫡母,其他的妾則被稱為庶母。對帝王家來說,嫡子和庶子在名分上有重大差別。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死后,皇位要由嫡長子繼承。即使嫡長子死得早,如果嫡長子有兒子,也要由嫡長子的嫡長子來繼承,其他庶子不得覬覦。明成祖自稱是馬皇后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謂嫡子了。但經歷代學者考證,明成祖的生母并不是馬皇后。成祖的生母問題,不只是關系到他的身世,更是深刻地影響到他一生的行為。
有人說朱棣、朱橚的生母是高麗人,姓“碽”(音“wen”)。是高麗國進貢給朱元璋的妃子,她生下朱棣未足月,即被馬皇后折磨而死。“碽”妃生下朱棣一月即死,照此推斷朱棣與朱橚為一胎同胞。但是朱棣生于1360年,朱橚生于1361年。朱棣出生之時,朱元璋割據江南,尚未稱王,元朝仍舊統一北方,劉福通未死,陳友諒、張士誠未滅,怎么會有高麗國進貢妃子?所以,此觀點并不符史實。
另有一說,朱棣根本不是朱家血脈,而是遺元后代。蒙古《黃金史綱》中說大都城破時,元順帝的妃子弘吉剌氏已經懷孕三個月,沒有來得及逃出,躲在一個大甕中避難。被明軍搜出后被朱元璋納為妃子,稱為翁(甕)氏。弘吉剌氏當時心想:“如果七個月后產子,則必然會被朱元璋當作野種所殺。如果分娩在10個月后則會被朱元璋當作他自己的親兒子撫養。”于是向天祈禱再添三月孕期。果然懷孕13個月才分娩,產下一子,就是朱棣。當時朱元璋夢到東西二龍相斗,西龍被東龍打敗。解夢的巫師告訴他這代表他的兩個兒子爭位。西龍是漢后的子孫,而東龍是翁妃的子孫。朱元璋聽后認為翁妃來自蒙古,本屬自己的敵人,讓她的兒子繼承大統不好,于是就把朱棣貶去邊疆鎮守。
然而《明史》上的說法,朱棣是朱元璋的正妻馬氏所生,生于元末至正二十年。因為明初朱家皇室娶蒙古人為妃有很多。例如朱元璋就給自己的兒子秦王朱樉娶擴廓鐵木爾的女兒為妻。可能朱棣的母親早死,由馬皇后代為撫養成人。至于這個蒙古皇妃是否以前屬于元順帝則大可存疑。如果朱棣真的是蒙古人,那么也就是說,歷史上曾經統治中國差不多300年的明朝皇帝,其實從第三個皇帝起就已經是姓弘吉剌的蒙古人了。
盡管至今仍然不知朱棣生母是誰,但他不是馬皇后親生是大多數人認同的。雖然朱棣反復修改了史書,并消滅了許多證據,但破綻還是存在的。明史《黃子澄傳》中,記載:“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一個事實,那就是燕王朱棣和周王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永樂實錄》中也記載了他們兩個是同母兄弟,但問題在于,他們的親生母親是誰?這一謎題還有待細細考證。
知識分子的悲劇:救得了國家,救不了自己
中國的知識分子從來就不缺少力挽狂瀾的氣質,尤其是在民族危亡的時候。在明朝就有這么一位從平民階層走出的硬朗人物。如果不是他在蒙古瓦剌部進犯京師的守城保衛戰中大喊“主張南遷者,罪當斬首!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動則大勢便去”。或許明朝的歷史就得重新書寫了。但是這樣的英雄人物最終卻淪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秋,由于蒙古瓦剌部侵犯大明江山,英宗采納宦官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征,由于組織不周且前線指揮由宦官獨斷導致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打敗,英宗被俘。這時人心惶惶,于謙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堅持“社稷為重,君為輕”的思想,扶持郕王即帝位,為明景帝。之后,瓦剌挾持英宗偷襲大明計謀不成,于謙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
景泰元年(1450),瓦剌部向大明請和,并歸還英宗。八月,明王朝接回英宗,但是一朝不能有兩個皇帝,于是英宗就成了“上皇”,由于英宗的歸來,各地政局產生了一些動蕩,后都被于謙平定。
景泰八年,將軍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發動宮廷政變,擁立英宗重登大寶,就在當天于謙就被傳命逮捕。于謙的罪名是迎立外藩、圖謀不軌,罪至當誅。石亨曾是于謙的部下,經于謙提拔才至將軍位,在京師保衛戰中也曾立過戰功,但是此人經常藐視大明律法且多行不義,于謙曾就此參劾他,他由此對于謙恨之入骨。徐珵,即后來的徐有貞,在京師被圍的時候他就是力主遷都的一派,京師保衛戰后,明景帝罷免了徐珵的官職,為此他托于謙替自己向景帝求情,無奈景帝對徐珵極為反感,復官不成,他將這筆仇怨就記在了于謙頭上。
明英宗在當石亨等人力主要殺于謙的時候,他公正地說:“于謙實有功,不忍心殺害功在社稷之人”。這時力主要殺于謙的人就把當年其“社稷為重,君為輕”不顧英宗死活的主張告訴了英宗,甚至還強調:“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剛剛擁立你做皇帝,要肅清朝野,名不正則言不順,不殺于謙,有誰會承認新皇帝?”這樣英宗才痛下決心殺了于謙。
與于謙一同被逮捕的王文受刑時不停為自己辯解,于謙卻高聲笑道:“亨等意耳,辯何益?”英宗在下令搜查于謙家的時候才發現,于謙的家里除了打仗用的盔甲和劍器外竟再也沒有值錢的東西了。
據史料記載,于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婦孺,無不泣灑”。石亨、徐有貞等要趕盡殺絕,宦官裴某救于謙的兒子逃過奸黨的追殺,還有人不顧個人生死,收殮于謙的遺骸。
成化初年,于謙的兒子于冕被赦免,他上疏為父申冤,這才得以恢復于謙的官職和賜祭。皇帝的誥文里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這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弘治二年(1489),明孝宗采納了給事中孫需的意見,贈給于謙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號肅愍,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部門年節拜祭。萬歷中,改謚為忠肅。杭州、河南、山西都是歷代奉拜祭祀不止。其實于謙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謂嘉獎,因為這些所謂的天子似乎并沒有評價于謙的資格,明英宗之前有過無數的皇帝,在他之后還會有很多,而于謙是獨一無二的。
沒背景的努爾哈赤靠什么逆襲
一代英杰努爾哈赤是明末建州女真族的首領。他憑借13副祖傳鎧甲闖天下,馬上征戰40余年,于1616年建立后金,即汗位。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努爾哈赤是如何統一建州女真各部落,脫穎而出,建立后金政權的?
努爾哈赤本出生于建州女真一個貴族家庭里,祖父和父親都是建州女真的貴族,也是明朝封的建州左衛官員。努爾哈赤從小就練習騎馬射箭,有一身好武藝。10歲那年,母親死去,他的繼母待他不好。努爾哈赤不得不離開家庭,和當地小伙伴一起在山林打獵、挖人參、采松子、拾蘑菇,然后將這些山貨帶到撫順賣掉,掙錢過活。努爾哈赤就是在那里接觸到了許多漢人,并且學會了漢文。
建州女真的部落總是互相攻殺,因此明朝駐軍將領也利用建州各部的矛盾來加強這一地區的統治。努爾哈赤25歲那年,建州女真部土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帶引明軍攻打古勒寨城主阿臺,而阿臺的妻子是努爾哈赤的妹妹。當時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去古勒寨探望努爾哈赤的妹妹,不巧正碰上明軍攻打古勒寨,在混戰中兩人都被明軍殺害。
努爾哈赤悲痛不已,他跑到明朝官吏那里說:“殺我祖父、父親的人是尼堪外蘭,只要你們把尼堪外蘭交給我,我也就甘心了。”然而明朝官吏只把他祖父、父親的遺體交還他,卻不肯交出尼堪外蘭。由于念及自己的力量太小,不敢得罪明軍,于是努爾哈赤滿腔悲憤回到家里,翻出了他父親留下的13副盔甲,分發給他手下兵士,向土倫城進攻。努爾哈赤英勇善戰,尼堪外蘭不是他的對手,狼狽逃走。努爾哈赤攻克了土倫城,繼續追擊,趁機又征服了建州女真的一些部落。尼堪外蘭東奔西竄,最后逃到了鄂勒琿(今齊齊哈爾附近),請求明軍保護。努爾哈赤也追到那里。明軍看他不肯罷休,怕因此引起戰爭,就讓努爾哈赤殺了尼堪外蘭。
自從努爾哈赤消滅了尼堪外蘭之后,就名聲大噪。又過了幾年,努爾哈赤就統一了建州女真。這就引起女真族其他部的恐慌。當時的女真族,共有三部,除了建州女真之外,還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中的葉赫部最強。公元1593年,葉赫部聯合滿蒙九個部落,結成聯盟,合兵三萬,分三路進攻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聽說九部聯軍來攻,事先做好迎戰的準備。他在敵軍來路上埋伏了精兵,并且在路旁山嶺邊安放了滾木石塊。一切安排妥當,他安安穩穩睡起覺來。他的妻子看了很著急,把他推醒,問他:“九部兵來攻打,你怎么睡起覺來,難道你真的給嚇糊涂了?”努爾哈赤笑著說:“如果我害怕,就是想睡也睡不著。”
第二天,探子回報敵兵人數眾多,將士們聽了也有點害怕。努爾哈赤就告訴將士們:“別害怕,現在我們占據險要地形,敵兵雖然多,不過是烏合之眾,一定互相觀望。如有哪一個領兵先攻,我們就殺他一兩個頭目,不怕他們不退。”
九部聯軍到了古勒山下,建州兵在山上嚴陣以待,先派出100騎兵挑戰。葉赫部一個頭目沖來,馬被木樁絆倒,建州兵上去把他殺了,另一頭目看到這情景也嚇昏過去。這一來,九部聯軍沒有統一指揮,四散逃竄,努爾哈赤乘勝追擊,擊敗了葉赫部。又過了幾年,基本統一了女真族各部。
多爾袞生前不稱帝,死后卻謀逆
多爾袞少年得志,一生戰功顯赫。他帶領滿洲士兵攻入北京,幫助年幼的順治帝一統中原,開啟了清朝入主中原的歷史篇章。開國定制的多爾袞位高權重,卻在正值壯年時突然發病去世,死后不久便被朝廷全面清算,削爵、擢宗室、籍家產、罷廟享、斷其后嗣、掘墓、開棺、鞭尸……這些鮮血淋漓的殘殺,都是政治舞臺上權力爭斗的結果。
多爾袞是個文武全才,一生卻跌宕起伏。他為何會在爭奪后金汗位時失敗,他是否有意奪取大清帝位,他與孝莊皇太后的關系如何?多爾袞也給后世留下了一個個不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