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春秋 戰(zhàn)國的間諜活動(10)
- 爾虞我詐:中國古代四千年諜海風云(全集)
- 趙英
- 4366字
- 2017-11-27 14:37:23
第八節(jié) 張儀的間諜活動
在本書中用這樣的題目還是第一次。但是用這樣的題目來概括本節(jié)所記敘的人物一生的主要活動,卻是十分確切的。張儀的一生是一個以間諜活動為其主要生涯的政治家的一生;又是一個以政治家面目出現(xiàn)的間諜的一生。張儀是他那個時期間諜戰(zhàn)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身份及活動方式都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點。張儀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古代間諜史中,以戰(zhàn)略間諜活動為其一生主要活動方式的戰(zhàn)略間諜的出現(xiàn)。這種間諜又是從事高級謀略活動,并且有廣闊的政治眼光與頭腦的政治間諜,張儀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古代間諜活動出現(xiàn)了一個高潮。
張儀是魏國人,早年求學于鬼谷子門下。學成后游說于諸侯,未得重用。(《史記》中說蘇秦與張儀同學,并助張儀入秦。據(jù)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當屬小說家言。)張儀到處碰壁,貧困潦倒,因為被懷疑偷楚相的玉璧而遭到痛打。他的妻子說:“如果不讀書還不至于此!”張儀雖然屁股上還隱隱作痛,但仍要做出好漢的樣子,他伸出舌頭讓妻子看:“舌頭還在嗎?”妻子以為他氣瘋了,笑道:“還在。”張儀說:“這就行了!”充分顯示了他對自己的信心,不惜一切獵取功名的野心和戰(zhàn)國策士的倔強性格。公元前329年,張儀到了正在招攬人才的秦國,受秦惠文王的賞識,參與朝政。公元前328年,張儀與公子華率秦軍攻下魏國之蒲陽。張儀以“連橫”的外交政策為招牌,被任為相,登上了歷史舞臺。
這時張儀作為一個謀略家的手腕充分顯示出來。他勸秦王把蒲陽還給魏國。讓秦國的公子繇作為人質(zhì)到魏國以示友好。張儀也跟著到了魏國。他對魏王說:“秦王對魏國很為寬厚了,魏國對秦國不能沒有禮貌。”魏國在秦國的大棒與胡蘿卜前只好交出了上郡十五個縣。張儀又回到秦國任相國。
公元前327年,秦國把所占魏地焦、曲沃還給了魏國。公元前324年,張儀又率軍伐魏,取魏國之陜地而歸。
魏國在秦國的頻頻進攻下,深感自己處于虎狼之口,勢單力薄。在這種情況下,魏國想與韓、趙、燕、中山等國聯(lián)合起來,對付秦國。為了打破這種即將形成的不利于秦國的“合縱”抗秦之勢,公元前322年,張儀到了魏國。這時魏國剛剛在上一年大敗于楚國,被楚國奪走了不少地方。著名辯士惠施的聯(lián)齊之策又不成功,魏王將其趕走了。張儀到了魏國后說:“想讓秦國、魏國、韓國聯(lián)合起來,進攻齊國、楚國。”實際他的真實目的是想分化這些國家,以“連橫”之術打破“合縱”抗秦的陣線,讓魏國做服從秦國的“領頭羊”。
戰(zhàn)國當時的歷史條件是策士朝秦暮楚,擇主而事。國君也對臣子的反復無常不太介意,而注重其本領。再加上魏王這時迫于楚國的威脅,想拉秦國來對抗楚國,于是張儀當上了魏國的相國。
既然雙方各有其如意算盤,行動上就無法一致。張儀想讓魏王聽秦國的,看秦國的臉色辦事。魏王卻不理他那一套。
秦王一看魏國這樣,十分生氣。于是派兵攻占了魏國的曲沃、平周。雖然張儀的工作沒有成效,秦王還是對張儀很好,暗地里給了他十分優(yōu)厚的待遇。張儀感到自己無功于秦,很慚愧。于是他就在魏國待下去,等待時機。魏惠王死后,魏襄王即位。張儀認為時機來了,他對魏襄王進行游說,希望魏襄王能與秦國聯(lián)合。魏襄王堅持其父的既定戰(zhàn)略方針,仍不聽張儀的建議。張儀暗地里派人到秦國去,讓秦國出兵攻魏,從外部施加壓力,使魏國屈服。這時魏將公孫衍在齊、楚、趙、韓的支持下,以五國之師攻秦,被秦師迎擊于函谷關,大敗而歸。第二年,齊國與魏、趙又翻了臉,大敗兩國軍隊于觀澤。這一年(公元前317年),秦國的軍隊還大敗韓、趙、魏軍,斬首八萬人。在這種情況下,懾于秦國的聲勢,在張儀的一再誘導下,魏國背叛了“合縱”之約,倒向了秦國。張儀也回到秦國去當了相國。
應當說張儀此行是成敗參半。魏國倒向秦國,一是迫于秦國的武力,二是“合縱”諸國矛盾重重。張儀在魏國,其動機魏國君臣是清楚的,魏國之所以讓其待在相位上,無非多了一條隨時向秦國聯(lián)絡的渠道,在情況變化時以備不時之需。張儀的成功之處在于向秦國報告了魏國君臣的動向,同時使外部的武力手段與外交誘降結合起來,影響了魏國的戰(zhàn)略決策。
不過正如我們看到的,魏國倒向秦國的主要原因是迫于形勢。果然不過三年,魏國又背棄了秦國,倒向“合縱”抗秦。“合縱”抗秦的幾國之中,楚國力量最強。張儀顯身手的時候又到了。
公元前313年,秦王想討伐齊國,但又擔心齊、楚間的“合縱”之約,怕實力強大的楚國出兵救齊。于是派張儀到了楚國。
張儀到了楚國,對楚王說:“大王如果能與齊國斷絕合縱之約,我可以請秦王給您商於六百里大小的地方,秦、楚長為兄弟之國。”楚王當然很高興,大臣也向楚王祝賀。只有謀士陳軫做出一副吊喪的模樣,楚王大怒:“我不用出兵就坐得六百里的土地;為什么你卻要吊喪?”陳軫說:“秦國之所以對楚國這么尊重,是因為有齊國與楚國聯(lián)盟。如果背棄縱約,與齊國斷絕關系,楚國就會孤立無援。秦國為什么要給貪婪而孤立的楚國六百里商於之地呢?張儀回到秦國,必然背棄對您許下的諾言。而大王您既斷絕了與齊國的關系,又讓秦國有了可乘之機。兩國的軍隊必然一起殺到楚國。為大王您打算,不如表面上與齊國斷交,暗地里還得保持聯(lián)合。同時派人隨張儀入秦。如果真給我們土地,再與齊斷交也不晚。”楚懷王很不以為然地說:“你先閉上嘴,等著看我得到土地吧!”于是把相印給了張儀,并給他很豐厚的賞賜。楚國與齊國斷絕了關系,并派人隨張儀到秦國去接受土地。
張儀回到秦國后,假裝從車上不慎跌下來,三個月沒有上朝,土地自然沒有給楚國。楚王聽了使臣的報告說:“張儀認為我與齊國沒有真的斷絕關系嗎?”于是做出了一個可笑的舉動,派勇士到齊國去大罵齊王。齊王一怒之下與秦國聯(lián)合起來了。張儀看時機已到,就上朝了。在上朝時,他見到了楚國的使者,對使者說:“您為什么還不去接受土地,那塊地從某處到某處,方圓六里。”這可比原來的允諾差了十萬八千里。
楚王聽了回來的使臣述說,氣得七竅生煙。讓張儀開了一個大玩笑,一定要出兵討伐秦國。這時陳軫又獻上一計:“進攻秦國還不如送上一座名城,與秦國聯(lián)合出兵伐齊。我們雖然失地于秦,卻可收之于齊。”戰(zhàn)國策士頭腦運籌之快,令人驚嘆。可楚王仍然不聽,派屈丐率兵攻秦。秦國派庶長魏章迎擊。公元前312年春,秦軍與楚軍在丹陽決戰(zhàn),楚軍大敗,甲士八萬人被殺,屈丐等將領也被俘。楚國漢中六百里土地被秦國攻占。楚懷王惱羞成怒,又盡出國內(nèi)精兵進攻秦國。楚軍在藍田被秦軍擊敗。這時韓國、魏國看到楚國筋疲力盡也乘機出兵攻楚。楚王只得又割讓兩城給秦國,與秦國講和。“六百里”土地使楚國損師失地,元氣大喪。
秦國想以武關之外的土地與楚國黔中的土地交換。楚懷王余怒未消,對使者說:“我不愿交換土地。只要得到張儀,我就獻上黔中之地。”
楚懷王這次又想錯了。消息傳到秦國,張儀請秦王讓自己到楚國去。秦王替他擔心,他卻早有成竹在胸。他對秦王說:“現(xiàn)在的形勢是秦強楚弱,只要大王在,楚國不敢把我怎么樣。況且我和楚王的寵臣靳尚不錯,而靳尚又與楚王的寵姬鄭袖交好,鄭袖的話,楚王沒有不聽的!”看來張儀在上一次到楚國時就已開展了秘密間諜活動,不但結交了權臣,還把楚王的弱點摸得一清二楚。
公元前311年,張儀從容不迫地進入了楚國,馬上就被楚王抓起來,準備殺掉。張儀給了靳尚許多財物,于是靳尚為之游說于鄭袖。他對鄭袖說:“秦王很喜歡張儀,要用上庸六縣之地和美女來換回張儀。楚王喜歡土地必然尊重秦國,秦女進宮后地位必貴,而夫人您就會受到疏遠了。”鄭袖一聽這話,可著急了,馬上對楚王說:“大臣都是各為其主。今天殺了張儀,秦王必然大怒,我請您允許我們母子到江南去,不要成了秦國的魚、肉。”楚王冷靜下來一想,秦國是惹不起,再加上鄭袖哭哭啼啼,鬧個沒完沒了,只好放了張儀,并以隆重的禮儀接待了張儀。
張儀一看楚王之所為,果然不出自己之所料,于是抖掉了囚室里沾上的晦氣,又來神兒了。他對楚王裝出十分關心的樣子說:“搞合縱的人猶如趕著羊群去進攻猛虎,明擺著不是對手。當前大王不服從秦國,秦國就驅(qū)使韓、魏兩國進攻楚國,使楚國陷于危險之中。秦軍攻楚,三個月之內(nèi)就可以使楚國處在危難境地,而諸侯的援兵在半年后才能到達。等待弱國的援助,而忘了強大秦國可以加給楚國的禍患,這正是我為大王擔心的。如果大王能聽我的話,秦、楚兩國就可以長為兄弟之國,不互相攻伐了。”楚王又一次被張儀的三寸不爛之舌所打動,不但聽了他的話,與秦國連橫,而且把黔中之地獻給秦國以示友好。
張儀心滿意足地離開了楚國,又到韓國對韓王游說:“韓國的土地多是險惡的大山,生產(chǎn)糧食不多,國家沒有儲備夠兩年吃的糧食,士兵不過二十萬。秦國卻有士卒百余萬。以韓國之力抵抗秦國,和把千斤重的東西垂掛于鳥窩之上一樣,必然沒有幸免之可能!為大王打算,不如事秦而攻楚,既免去秦國進攻的災禍,也取得了秦國的歡心。沒有比這更好的計策了。”韓王糊里糊涂地同意了。
張儀出使可謂“不辱君命”。他帶著豐碩的成果返回秦國。秦王封他六邑之地,號為武信君。
張儀的信心更足了,身上的風塵尚未落凈,就又肩負著秦王的使命東行齊國了。他到了齊國,對齊王說:“搞合縱的人對大王游說,必定講齊國以‘三晉’(韓、趙、魏)為屏障,地廣人多,兵強士勇,即使有一百個秦國,也奈何不得齊國。現(xiàn)在秦、楚已為兄弟之國;韓國獻宜陽之地給秦國;魏國向秦國報效了河外之地;趙國割河間給秦國。大王如果不聽秦國的,秦國可以讓韓、魏、趙三國進攻齊國。到時候想與秦國聯(lián)合而不可得了。”齊王聽從了張儀的話,倒向了秦國。
張儀又西去趙國,對趙王說:“大王聯(lián)合天下之力以抗秦,秦兵不出函谷關已有十五年了。大王的威勢遍及山東六國(齊、楚、韓、魏、趙、燕)。我國很是恐懼,秣馬厲兵,囤積糧草,不敢輕舉妄動。但大王您做得太過分了,屢次威脅我國。秦國雖然處于偏僻遙遠之地,但對趙國心懷怨恨已有一段時間了。現(xiàn)在秦國那點不起眼的軍隊已駐扎在澠池,……讓我先來通知您和您的臣子。現(xiàn)在楚與秦已為兄弟之國;韓、魏已成為秦國的藩臣;齊國已向秦國獻上盛產(chǎn)魚、鹽的地方;趙國的右臂已經(jīng)斷了。斷一右臂的人與別人斗,勢單力孤,想要沒有危險是不可能的。……為大王打算,不如與秦國長為兄弟之國。”趙王也被張儀嚇唬住了。
張儀于是又北游燕國,對燕王說:“現(xiàn)在趙王已到秦國朝見,并報效河間之地以表示臣服。大王如果不臣服于秦國,秦國將讓趙國進攻燕國。況且當前齊、趙對秦國來說就像郡、縣一樣,不敢輕舉妄動發(fā)兵攻伐。大王如果臣服于秦,可以長期免去齊、趙進攻的禍患。”燕王請獻常山之尾五城,以求得秦國的和好。
張儀躊躇滿志,踏上回國之途。但就在張儀想著如何報功時,秦惠文王死了,太子蕩立,是為秦武王。太于蕩當太子時就與張儀有矛盾,對張儀不滿。他即位之后,許多平時與張儀不和的大臣也乘機講張儀的壞話。張儀回國后就處于朝不保夕的地位。諸侯聽到張儀失寵的消息,紛紛背叛了秦國,恢復了合縱的態(tài)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