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的戰爭:抵御癌癥的有效生活方式
- (法)大衛·賽爾旺-施萊伯
- 1865字
- 2019-01-03 08:17:19
富人病
1964年,戴高樂將軍以令人欽佩的先見之明在里昂建立了世界衛生組織第一個以“調查癌癥病因”為目的的國際中心,稱為國際癌癥研究署(LARC)。如今這個中心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致力于癌癥流行病學研究的機構。流行病學研究是一項真正的調查工作。這項工作試圖通過數據綜合和演繹推理來確認癌癥及其擴散的原因。流行病科學興起于歐洲和美國城市霍亂肆虐的時候,19世紀中葉,人類還沒有發現微生物,無法對霍亂做出解釋,這使得霍亂更加可怕。
當流行病學家還無法確認某種疾病的原因時,衛生當局就可能虛構出一些安撫人心的論點來鼓舞大家的信心,不管那時能提供什么樣的醫療措施。1832年,美國正面臨著一場新的霍亂大流行,紐約市醫學委員會對此束手無策。于是他們發布了一個公告,稱霍亂患者“要么酗酒無度、行為魯莽,要么易受不當藥物的傷害”,為防染病,委員會建議大家不要喝含酒精的飲料,不要逃避兵役,不吃沙拉,還要“保持有規律的生活習慣”。{L-End} 1883年,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發現了霍亂桿菌,證明生沙拉確實有傳播霍亂的作用,至于其他方法,其實都是無稽之談。注5:
注5:這個歷史例證要感謝桑德拉·斯坦格雷伯(Sandra Steingraber)博士。她在《生活下游》一書中介紹了這個例子,關于環境污染與癌癥增長的聯系,這是本必讀書。{L-End} 在另一本也以癌癥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為主題的好書中,德芙拉·李·戴維斯博士則指出,19世紀時,政府部門沒有等到最終確證就開始改善城市衛生條件和下水道系統,在最終發現霍亂桿菌之前,這拯救了眾多的生命。{L-End}
安妮·薩斯科還記得自己12歲時在日記上寫到,希望有一天能成為一名為世界衛生組織工作的醫生。這部分是因為她想向身為警長及法國抵抗組織前成員的父親表明,自己也能夠為偉大的事業而努力奮斗。后來她從法國的醫學院畢業,并取得了哈佛大學的流行病學博士學位,為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署工作了22年。為了搜集可靠的數據,她遍訪中國、巴西、中美洲和非洲等地,由此繪制了一幅幅癌癥地圖,為人們了解癌癥的迅速傳播提供了最佳線索。她把地圖放到電腦上,展現出各種癌癥的發病情況,并比較了受癌癥影響最大的國家和影響最小的國家。第一張地圖出奇地清楚:就同一年齡段而言,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結腸癌是屬于工業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的疾病。美國和北歐的這類癌癥患者是中國、老撾或朝鮮等地的10倍,也是日本的5倍。
查看過這些地圖之后,我們不禁要懷疑亞洲人的基因是不是有預防癌癥的功能。但是基因不是這個問題的答案。薩斯科在中國進行調研時,問過一位中國同行該如何解釋那里乳腺癌的低發病率。那位同行愉快地笑著說:“這是一種富人病,你會在香港發現這種病,而不會在這里。”事實上,夏威夷的華人、日本人和舊金山唐人街的中國人的患癌率已經快趕上西方人了。過去十年,中國內陸大城市還有香港地區人口的患癌率翻了3倍。{L-End}

圖7 舊金山中國移民與中國本地婦女乳腺癌患病率(每10萬人)比較。{L-End}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在國際癌癥研究署報告的引言上總結說:“高達80%的癌癥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比如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的確,在與癌癥的戰爭中,西醫取得的最大成就是讓胃癌好像在工業化國家中消失了。不過這種病在1960年代卻比比皆是,所有醫學院的學生都相當熟悉這種嚴重而常見的疾病,如今,醫學院已經很少討論這種病了。胃癌在40年左右的時間內消失了,這歸功于更好的食品冷藏技術,以及儲存食物時更少地使用硝酸鹽和食鹽:這完全是“環境因素”對癌癥的一次干預。{L-End}
今天生物學界和醫學界都普遍認同,生物體內第一個癌細胞的出現及隨后更具侵略性的腫瘤的形成,都受到環境中很多有毒物質的影響,這個過程稱為致癌作用。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專家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強調:致癌作用不只會引發癌變,它還會在癌變開始后繼續保持影響。{L-End} 因此,無論我們是健康的還是已經患癌,對可能促進腫瘤生長的有毒物質加強防御都十分重要。在最古老的醫學傳統中,從希波克拉底到阿育吠陀(譯注:希波克拉底是指希臘名醫,被譽為醫藥之父;阿育吠陀是指阿育吠陀醫學,印度傳統醫學),解毒
都是一個基本概念,今天更是不可或缺。
和別人一樣,一旦被診斷出患有癌癥,我想知道的就是以前我本可以如何預防,以及現在我該怎么辦才能避免再次患病。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所有的答案都模棱兩可,含糊其辭:“我們并不很清楚你患病的原因,別抽煙,這就是我能給你的忠告。”確實,除了煙草或石棉與肺癌的關系之外,我們就很難肯定其他食物、生活方式或職業是否會引起另一種癌癥了。但是,正如我們之后會看到的,醫學人士已經強烈建議我們應立刻開始進行自我保護——更何況,這也不需要花多大的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