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本草綱目:簡明彩圖版作者名: (明)李時珍著 岳桂華 楊高華編本章字數: 623字更新時間: 2019-01-03 00:53:22
苦參《本經》中品
【釋名】苦茨、苦骨、地槐、水槐、菟槐、驕槐、野槐、白莖。時珍曰:苦以味名,參以功名,槐以葉名也。
【集解】弘景曰:葉極似槐葉,花黃色,子作莢,根味至苦惡。頌曰:其根黃色,長五七寸許,兩指粗細。三五莖并生,苗高三四尺以來,葉碎青色,極似槐葉,春生冬凋,其花黃白色,七月結實如小豆子。五月、六月、八月、十月采根,曝干。時珍曰:七月、八月結角如蘿卜子,角內有子二三粒,如小豆而堅。
根【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
【發明】時珍曰:苦參、黃柏之苦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熱生風,濕生蟲,故又能治風殺蟲。惟腎水弱而相火勝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
【附方】1.毒熱足腫,作痛欲脫者:苦參,煮酒漬之。
2.大腸脫肛:苦參、五倍子、陳壁土等分,煎湯洗之,以木賊末敷之。
3.遍身風疹:用苦參末一兩,皂角二兩,水一升,揉濾取汁,銀石器熬成膏,和末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溫水服,次日便愈。
4.下部漏瘡:苦參煎湯,日日洗之。
實(十月收采)【氣味】同根。
【主治】久服輕身不老,明目。餌如槐子法,有驗
苦參
落葉半灌木,高1.5~3m。莖直立,多分枝,具縱溝。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15~29,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全緣。總狀花序頂生,花冠蝶形,淡黃白色。莢果線形,呈不明顯的串珠狀。種子近球形,黑色。分布于全國各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頭和小支根,洗凈,干燥,或趁鮮切片,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