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地榆《本經(jīng)》中品

【釋名】玉豉、酸赭。弘景曰:其葉似榆而長,初生布地,故名。

【集解】頌曰:宿根三月內生苗,初生布地,獨莖直上,高三四尺,對分出葉。葉似榆葉而稍狹,細長作鋸齒狀,青色。七月開花如椹子,紫黑色。

【氣味】苦,微寒,無毒。

【主治】婦人乳產(chǎn),痓痛七傷,帶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惡肉,療金瘡。汁釀酒治風痹,補腦。搗汁涂虎犬蛇蟲傷。

【發(fā)明】頌曰:古者斷下多用之。炳曰:同樗皮治赤白痢。時珍曰: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則能行血,不可不知。

【附方】1.男女吐血:地榆三兩,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稍熱服一合。

2.婦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黃瘦:方同上。

3.下血不止二十年者:取地榆、鼠尾草各二兩,水二升,煮一升,頓服。

4.小兒疳痢:地榆煮汁,熬如飴糖,與服便已。

5.代指腫痛:地榆煮汁漬之,半日愈。

6.小兒濕瘡:地榆煮濃汁,日洗二次。

7.小兒面瘡,目赤腫痛:地榆八兩,水一斗,煎五升,溫洗之。

8.久病腸風,痛癢不止:地榆五錢,蒼術一兩。水二鐘,煎一鐘,空心服,日一服。

【主治】作飲代茶,甚解熱。

地榆

莖直立。單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有半圓形環(huán)抱狀托葉,托葉邊緣具三角狀齒;小葉5~19片,橢圓形至長卵圓形,邊緣具尖圓鋸齒。穗狀花序;花暗紫色。瘦果橢圓形或卵形。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春季將發(fā)芽時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根。

主站蜘蛛池模板: 蕲春县| 澎湖县| 伊金霍洛旗| 石柱| 崇州市| 吴川市| 东平县| 区。| 仁化县| 沂源县| 新营市| 九龙县| 宜昌市| 唐海县| 新竹市| 通许县| 临潭县| 满城县| 延吉市| 金川县| 当雄县| 大庆市| 绥芬河市| 奉新县| 耒阳市| 社旗县| 唐河县| 连江县| 兰坪| 新建县| 肇源县| 秭归县| 永登县| 恩平市| 彭山县| 鹿泉市| 东明县| 仙居县| 宁津县| 新郑市| 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