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我們可以使機器屈服于人類,比如,可以在關鍵時刻關掉電源,然而作為一個物種,我們也應當感到極大的敬畏。
——阿蘭·圖靈
人工智能再一次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這距人工智能這一概念首次提出來已經過去了六十年。在這期間,人工智能的發展經歷了三起兩落。2016年,以AlphaGo為標志,人類失守了圍棋這一被視為最后智力堡壘的棋類游戲,人工智能開始逐步升溫,成為政府、產業界、科研機構以及消費市場競相追逐的對象。在各國人工智能戰略和資本市場的推波助瀾下,人工智能的企業、產品和服務層出不窮。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已經到來,這是更強大的計算能力、更先進的算法、大數據、物聯網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們不僅繼續探尋有望超越人類的“強人工智能”,而且在研發可以提高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的各種人工智能應用(所謂的“弱人工智能”)上面,取得了極大的進步。
一方面,人工智能異常火熱。另一方面,大眾與專業人士之間、技術研發人員與社科研究人員之間,在對人工智能的認知上存在深深的裂痕。正是由于這一認知鴻溝的存在,很多時候,人們彼此之間談論的人工智能其實并非同一概念。這常常導致無謂的爭執和分歧,既無助于人工智能的發展,也不利于探討人工智能帶來的真正社會影響。
伊隆·馬斯克和馬克·扎克伯格關于人工智能威脅論的辯論,代表了兩種典型的聲音。一邊是公眾輿論對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可能失控、威脅人類生存的未來主義式的擔憂和警告;另一邊是產業界從功用和商業角度出發,對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的持續探索,在自動駕駛、圖像識別、智能機器人等諸多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與此同時,很多技術研發人員認為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越人類,威脅論是杞人憂天。
回顧計算機技術發展的歷史,就會發現計算機、機器人等人類手中的昔日工具,正在成為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自主性的能動體(Intelligent Agent),開始替代人類進行決策或者從事任務。而這些事情之前一直被認為只能存在于科幻文學中,現實中不可能由機器來完成,比如開車、翻譯、文藝創作等。
可以預見,決策讓渡將越來越普遍。背后的經濟動因是,人們相信或者希望人工智能的決策、判斷和行動是優于人類的,或者至少可以和人類不相伯仲,從而把人類從重復、瑣碎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以自動駕駛汽車為例,在交通領域,90%的交通事故與人為的錯誤有關,而搭載著GPS、雷達、攝像頭、各種傳感器的自動駕駛汽車,被賦予了人造的眼睛、耳朵,其反應速度更快,作出的判斷更優,有望徹底避免人為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
但在另一個層面,正是由于人工智能在決策和行動的自主性上面正在脫離被動工具的范疇,其判斷和行為一定要符合人類的真實意圖和價值觀、道德觀,符合法律規范及倫理規范等。在希臘神話中,邁達斯國王如愿以償地得到了點金術,卻悲劇地發現,凡是他碰觸過的東西都會變成金子,包括他吃的食物、他的女兒等。人工智能是否會成為類似的點金術?家庭機器人可能為了做飯而宰殺寵物狗,以清除病人痛苦為目的的看護機器人可能結束病人生命,諸如此類。
因此,可以看到,人工智能這一領域天然游走于科技與人文之間,其中既需要數學、統計學、數理邏輯、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等的貢獻,也需要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法學、社會學等的參與。中國、美國、歐盟、聯合國等國家或國際組織的人工智能戰略或政策文件都特別強調人工智能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和人文視角。中國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人工智能倫理”這一字眼出現了十五次之多;美國的《國家人工智能研究和發展戰略計劃》將“研究并解決人工智能的法律、倫理、社會經濟等影響”列為主要的戰略方向之一;歐盟的立法建議書認為人工智能需要倫理準則,并呼吁制定所謂的“機器人憲章”;聯合國發布了《機器人倫理初步報告草案》,認為機器人不僅需要尊重人類社會的倫理規范,而且需要將特定倫理準則嵌入機器人系統中……未來,對人工智能進行多學科、多維度的研究和探討的重大意義,將逐步顯現出來。
騰訊公司的研究院、AI Lab、開放平臺聯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聯網法律研究中心撰寫的這本《人工智能》就是這樣一次跨學科的嘗試。本書系統研究了人工智能的技術歷程、產業趨勢、戰略設計、法律問題、倫理問題、監管治理和未來暢想等,幾乎涵蓋了人工智能領域的大多數熱點和前沿問題。希望通過本書能夠增進人工智能領域跨學科的思考、交流和探討。由于專業領域和視野所限,本書很難做到面面俱到,也不免有錯漏或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最后,正如我在開頭引用的阿蘭·圖靈的話,無論是從事人工智能的技術研發,還是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公共政策、法律、倫理等人文探討和研究,都需要帶著一顆敬畏之心。借用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話:“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希望我們都能把握住這個時代,共同打造人工智能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