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圖書館學熱點研究
- 吳南 劉萍 張妮妮
- 4771字
- 2019-01-03 07:32:07
五、文獻分類與目錄學
中國最早的分類學著作是漢代劉向(約前77一前6) 、劉歆(約前50一后23)父子據當時國家藏書編成的第一部綜合性分類目錄《七略》。
《七略》主要按照其內容性質區分,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輯略是總序,其余六略為6大類;略下再分為 38小類。
此后南朝齊王儉(452--489)編的《七志》、梁阮孝緒(479--536)編的《七錄》都沿用《七略》并略加改進。三國魏鄭默(213-280 )編文獻目錄《中經》及荀M (? -289)據《中經》改編為《中經新簿》,始將分類體系改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包括六藝及小學等書;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丁部有詩賦、圖贊、汲冢書。
晉代李充(?一約362)又把五經作為甲部,史記作為乙部,諸子作為丙部,詩賦作為丁部,奠定了四部分類體系的基礎。
唐初魏征(580--643)編纂《隋書·經籍志》時,把甲、乙、丙、丁四部定名為經、史、子、集。此后,中國歷代藏書樓在編制目錄或排列圖書時大多都沿用此法。清乾隆三十二年(1773)編《四庫全書》時,更加完善了四部分類法的體系,在經、史、子、集四部之下分為44類69小類。
南宋鄭樵(1104-1162) 《通志·藝文略》,把文獻分為12類,100家,432種。12類是:經、禮、樂、小學、史、諸子、天文、五行、藝術、醫方、類書、文。
清代張之洞(1837-1909)編《書目答問》,在“四部”之外,加“叢書”一部,改為五部。
在西方,公元前250年前后,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卡利馬科斯(Callimachus,約前305一前240)曾把文獻按著者劃分為6大類:詩人、法律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演說家、雜家,這是西方文獻分類法的萌芽。
1548年瑞士 C.格斯納(Conrad Gessner, 1516-1565)編輯出版的《世界書目》第二卷按分類編排,共分為4大部21大類250多個小類。
4大部是:[1]字學,[2]數學,[3]修養,[4]高等學科。
21大類是:[1]語法、語言學,[2]辯證法、邏輯,[3]演講術,[4]詩歌、文學,[5]算術,[6]幾何、光學,[7]音樂,[8]天文學,[9]占星術,[10]預言與魔法,[11]地理,[12]歷史,[13]技術,[14]自然哲學,[15]形而上學與自然神學,[16]倫理學,[17]政治、哲學,[18]政治、公民與軍事學,[19]法學,[20]醫學,[21]基督教、神學。
格斯納的這種分類體系對后來的文獻分類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1810年,法國布魯奈(Jacques Charles Brunet, 1780-1867)編制的《法國分類表》問世。該分類法分為五大部,即[1]神學、[2]法學、[3]科學與技術、[4]文學、[5]歷史。到1864年再版時,增訂到一萬一千多個子目。
1826年,俄國莫斯科帝國大學圖書館館長列依斯(ферлннанл фрнлрнх Рейссом,1778-1852)發表的分類法分為10大類:泛邏輯學及多元邏輯學,神學,基本的哲學及神秘,公開性科目,歷史學,法學,醫學,軍事,經濟,工業,語文學及審美教育,教育及政治。每個大類之下都進行細分,共計2452個類目。
1870年美國圣路易斯公共學校圖書館館長哈里斯(William Torrey Harris, 1835-1936)在編制《圣路易斯公共學校圖書館目錄》時,將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思·培根的知識分類體系加以倒置,即成為哲學一詩歌一歷史,并在此基礎上又編成一部分類法,設有科學、美術、歷史3大類;大類之下再細分為100多類。
1876年,美國M.杜威(Melville Dewey,1851-1931)根據哈里斯的分類法編成《圖書館圖書和小冊子排架編目適用的分類法和主題索引》一書,即著名的《杜威十進分類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DDC )。它使用小數制的層累式數字作為類目標記符號,還首次為分類法編制了相關主題索引。《杜威十進分類法》開創了文獻分類法的新紀元。
DDC總共以10個主要的學科(main classes) 來涵括所有的知識體系,每個大類下細分10類(divisions),接著又再分成10小類( sections。DDC中每個學科都會給予特定范圍的數字來表示,它的十個大類(main classes) 分別是:
000 Computers, information, &general reference計算機、信息及總類
100 Philosophy & psychology哲學及心理學
200 Religion宗教學
300 Social sciences社會科學
400 Language語言學
500 Sciences科學
600 Technology科技
700 Arts & recreation藝術及娛樂
800 Literature文學
900 History & geography歷史及地理學
1891年,美國C. A.卡特( Charles Ammi Cutter, 1837-1903)出版了《展開式分類法》,在體系結構上另辟蹊徑,共分26大類,用英文字母作標記符號,用數字作助記符號。
190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在《展開式分類法》的基礎上,根據館藏情況開始編制《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 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 LC) 。
LC共分20個大類,其中歷史占3個大類,軍事占2個大類:
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簡表
Outline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 Tables
A General Works 總類
B Philosophy. Psychology. Religion哲學、心理學、宗教
C Auxiliary Sciences of History 歷史學及相關科學
D History ( General) and History of Europe歷史總論與歐洲歷史
E-F History: America 美洲歷史
G Geography. Anthropology. Recreation地理學、人類學、娛樂
H Social Sciences ( General) 社會科學
J Political Science政治學
K Law法律
L Education教育
M Music 音樂
N Fine Arts 美術
P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語言學、文學
Q Science科學
R Medicine 醫學
S Agriculture農業
S Agriculture (General) 農業總論
T Technology科技
T Technology (General) 科技總論
U Military Science軍事科學
U Military Science軍事科學總論
V Naval Science海軍學
Z Library Science. Information Resources ( General) 圖書館學、資訊資源
1895年比利時的拉封丹( Henri - MarieLa Fontaine, 1854-1943)和奧特萊(Paul Otletl868-1944 ) 在《杜威十進分類法》的基礎上編制了《國際十進分類法》(universal decimal classification, UDC) ,它最早采用概念分析和組配原則,并且運用了多種組配符號,后來發展成為一部半分面分類法。
UDC的10大類是
0 Generalities總類、科學和知識
1 Philosophy. Psychology哲學、心理學
2 Religion. Theology宗教、神學
3 Social Sciences社會科學
4 ( Language)(語言)
5 Mathematics and Natural Sciences數學和自然科學
6 Applied Sciences. Medicine. Technology應用科學、醫學、技術
7 The Art,藝術、娛樂、體育
8 Language. Linguistics. Literature語言、語言學、文學
9 Geography. Biography. History地理、傳記、歷史
1906年,英國J. D.布朗(James Duff Brown , 1862-1914)根據“一個主題,一個位置”的思想編制《主題分類法》。它運用了主題分析法和組合原則,是分面組配式分類法的雛形。《主題分類法》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有科學精神,并且有實用價值的分類法。它的特點是把從不同角度論述某一主題的圖書集中在一起。其大類按物質和力、生命、思想、記錄的發展次序安排,共分為:總論、物理、化學、人類科學、醫學、經濟作物學、哲學和宗教、社會政治科學、語言和文學、文藝作品、史地和傳記等 11大類。每類之下用三位數字作為分類號,按000-999排列。此外還編有范疇表。
1928年,日本森清(1906-1990)根據《杜威十進分類法》和卡特的《展開式分類法》編成一部適合日本圖書館使用的《和洋圖書通用十進分類表草案》,1929年正式出版時改名為《日本十進分類法》。
1933年,印度阮岡納贊(Shiyali Ranlamrita Raliganathall,1892-1972)發表《冒號分類法》(colon c1assification.CC),完全采用分面分類理論和組配方法,開了分面組配式分類法的先河,成為文獻分類法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CC因1933年第一版首先采用“:”作分面連接符號而得名。CC是分面分類法的典型,在基本類下按照不同分類標準同時列出多組單獨概念,形成若干分面,在類分文獻時,根據文獻主題因素,在各分面中選取對應概念,然后將代表這些概念的標記符號按預先規定的分面排列次序組配成代表該文獻主題的分類號。除了主類表外,還有通用復分表,稱為共同焦點。CC有許多優點,它的類表篇幅小,容納量大,標引文獻能力強,能及時反映新學科和新主題,可以滿足讀者多種檢索的要求。
CC的基本部類如下:
B Mathematic,數學
C Physics物理
D Engineering工程
E Chemistry化學
F Technology技術
G Biology生物字
H Geology地質
I Botany植物學
J Agriculture農業
K Zoology動物學
L Medicine 醫藥
M Useful Arts 實用藝術
A Mysticism神秘主義
N Fine Arts精細藝術
0 Literature文學
P Linguistics語言學
Q Religion 宗教
R Philosophy哲學
S Psychology心理學
T Education教育
U Geography地 理
V History歷史
W Political Science政治學
X Economics經濟學
Y Sociology社會學
Z Law法
1935年,美國布利斯 (Henry Evelyn Bliss, 1870-1955) 出版了《書目分類法》。該分類法注意文獻分類與知識分類相結合,并明確提出了文獻分類法實用性和科學性相結合的原則。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為了適應科學發展和文獻激增的新情況以及情報檢索的要求,世界上許多分類法,如《杜威十進分類法》《國際十進分類法》《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書目分類法》《冒號分類法》《日本十進分類法》《蘇聯圖書館―書目分類法》《國際專利分類法》等,都進行了重大的修改和補充。
下面我們回到中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于新的科學文獻大量產生,中國傳統的“四部分類法”已不能適應類分文獻的需要,于是出現了一批過渡性的文獻分類法。
1896年,梁啟超(1873-1929)編《西學書目表》,分學、政、教3類。
1904年,慈溪孝廉、紹興府學堂總教習馮一梅(1849-1907)應邀為徐樹蘭(1838-1902)的古越藏書樓編《古越藏書樓書目》,分為學部和政部兩部,共48類。
1919年,陳乃乾(1896-1971)編《南洋中學藏書目》,共分14類。
1910年,孫毓修(1871-1922)首先在《教育雜志》上介紹《杜威十進分類法》,隨后出現了一批“仿杜”“改杜”“補杜”的文獻分類法,不下30種。例如,1917年的《仿杜威書目十類法》、1922年的《世界圖書分類法》、1928年的《中外圖書統一分類法》、1929年的《中國圖書分類法》和1934年的《中國十進分類法及索引》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圖書館和情報界又編制了幾十部文獻分類法,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東北圖書館編的《圖書分類法》(1949),山東圖書館編的《圖書分類新法》(1951),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分類法》(1953), 《中小型圖書館圖書分類表草案》(1957),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圖書分類法》(1958),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編的《武漢大學圖書分類法》(1959), 《大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草案》(1960年出版,1963年改名為《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草案》), 《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1975)等。
現今我國絕大多數的圖書館使用的是《中國圖書館分類法》。這部由國家圖書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編輯委員會編輯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到2010年8月已經修訂并出版發行第5版。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簡稱《中圖法》)是以科學分類和知識分類為基礎,并結合文獻內容特點及形式特征進行邏輯劃分和系統排列的類目表,是類分文獻、組織文獻分類排架、編制分類檢索系統的工具。它不僅為我國各級各類型圖書館、信息部門廣泛使用,而且在各類數據庫乃至互聯網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是目前我國影響最大、使用最廣泛的一部綜合性分類法。
修訂后的《中圖法》第5版通過新增類目,調整完善類目體系,修改類名、擴大類目外延,增加使用注釋等修訂方法,補充了新主題、新概念,增強了類目主題的容納性,明確了類目含義和使用方法;第5版新增類目1630多個,停用與刪除類目2500多個,修改類目5200多個。第5版還增加了復分、仿分等使用標記,完善了類目相互參見注釋,同時繼承第4版對增刪改類目加沿革注釋等辦法,使類表的實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第5版對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生產和生活服務業(包括金融、房地產、公共設施、社會福利、娛樂業等),以及發展迅速的通信業、交通運輸業、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大類進行了重點修訂,使其更符合社會發展趨勢。
對圖書館而言,從使用者的需求及實用性為考量看知識分類。
現象的分類及知識的分類兩者都是理論事物,圖書館館員都要考慮,因為知識存在于它必須組織的所有形式中,其最終考量是其實用性。除了單純的知識問題,也得考量知識承載實體、用途及使用者。對圖書館員來說,將知識分類是復雜的概念,他們不需與科學家及哲學家能力相當,但需從他們那兒知道何者相關及有用。當應用于書的內容時,學科(subject )是模糊的,最好用主題( topic )來指出現象處理的范圍。館員要學習利用科學的分類在主題描述中只有一個要素的特點,也要處理概念間的關系及不同方式的組合。
要素的順序對很多館員來說是分類的主要概念,目的是呈現知識讓使用者易于取得及有用的原則。對有用的管理及正確的詳細敘述,前者基于使用者的需要及興趣,后者則以知識的本質及通用定義為考量。我們多考量給定情境的有用管理而非文件的敘述。兩者主要的區別在于一般基模中主要類別的本質。在單純知識分類中,哲學、科學、歷史及宗教就是指整個規范。在書目基模中,這些分類包括由基模建置者對有用材料的選擇及規范有關主要興趣的考量。
對館員來說,對知識的分類意指兩個分別的活動:一個是系統的建置及建置的分類專家(classificationist)另一是個別文件的描述及集中在系統中的適當位置,這由回應科學家指出物件的分類者(classifier)完成。兩者都需要對知識、圖書及系統有廣泛的經驗。分類專家不是只考量一致(consensus),分類者目標為絕對一致( consistency)的應用。即使是一個特殊的分類有其難處,非一般分類所能比擬,在強調探討知識與真理本質的基本哲學問題時,需要努力于調節所有可能的觀點。
(本章由劉萍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