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作為一名完成了超過50個馬拉松的深度愛好者,我深知地圖的價值。不受時間的局限,又可以清晰勾勒出前進的路徑,指引人們準確抵達目的地,這就是地圖。
創業和馬拉松一樣,持久而孤獨。很多時候,你可能就是一個人在前行。這時候,你的心里更應該有一張前進的地圖。出發的時間和行走的路徑對于每一位創業者來說至關重要。若是太早,先行容易成為先烈,只能憑后人收割果實;若是掌握不好節奏,行走路徑沒有選擇好,也容易因為資源分配不均而陷入絕境。
我的成長經歷了中國轉型的全部過程。動蕩中度過了我的童年,少年時代迎來了改革開放,在理想與激情的20世紀80年代度過了中學與大學,在中國迅速走向全球化的90年代初期選擇出國,又作為海歸重返北京。短暫的人生能經歷如此多的歷史時刻,我覺得我是幸運的。
2016年,中國日均新登記企業1.46萬家,每天有數以萬計年輕甚至不再年輕的中國人被時代浪潮裹挾著進入創業的浪潮,這其中就包括2015年創業的我。很多人當時并不理解一位已人近中年,事業黃金而穩定的職業經理人為什么會甘冒風險從零開始,但我的內心其實很慶幸自己所做的選擇。在被創業的念頭擊中時,適逢共享新經濟,新模式和過去的經歷有完美的結合點,所以從空間切入,并不是一個太難的決定。而且,我始終堅信,人每天都可以有,也應該有新的起跑線,只要你找到目標,起跑永遠不晚。
在我的心目中,最偉大的創業偶像只有兩位。
一位在沒有任何硬件條件的基礎上白手起家,造出了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自己卻因缺乏必要的防護設備染病逝去。
另一位在墜機前的生命最后一刻,與身邊的人緊緊相擁,以血肉之軀護住研究材料,軀干被燒焦,材料完好無損。
他們的共同點是都擁有偉大的信仰和生生不息的靈魂,對于創造新事物的渴望超過一切,對道義和責任的追求遠高于自己,甚至超過生命。
今天的創業條件,與他們那個時代相比,優渥太多。我創辦的優客工場,在物理空間與成長空間上為入駐的創業者們提供便利,而他們能走多遠取決于他們內心深處對于創新的執著力度。
歷史車輪轟隆作響,時至今日,中國早已從物資匱乏時代來到產能過剩時代,已然進入新舊動能轉化的新時期。隨著互聯網逐漸褪去神秘面紗,其對商業的真實使命愈發清晰。有人預測2017年是新商業元年,我們該如何把握2017年的創業創新脈搏?
我相信,《中國創投地圖》這本書通過勾勒行業專家、資本力量與創業新軍構成的產業三維地圖,一定可以助力這波創業大潮中的選手們在創業馬拉松的跑道上少一些彎路,跑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