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二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歸莊圖》
元 何澄
紙本水墨 縱41厘米 橫723.8厘米 吉林省博物院藏
三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四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
五
自然中之物,互相關系,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六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七
“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杏花圖》
宋 趙昌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八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九
嚴滄浪《詩話》謂:“盛唐諸公(應作“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應作“徹”)玲瓏,不可湊拍(應作“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應作“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謂北宋以前之詞,亦復如是。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十
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后世惟范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十一
張皋文謂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余謂此四字惟馮正中足以當之。劉融齋謂飛卿“精艷(應作“妙”)絕人”,差近之耳。
十二
“畫屏金鷓鴣”,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弦上黃鶯語”,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正中詞品,若欲于其詞句中求之,則“和淚試嚴妝”,殆近之歟。
十三
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十四
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十五
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
十六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十七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十二金釵圖》兩冊
清 費丹旭
絹本設色
縱20.3厘米 橫27.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十八
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十九
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與中、后二主詞皆在《花間》范圍之外,宜《花間集》中不登其只字也。
二十
正中詞除《鵲踏枝》、《菩薩蠻》十數(shù)闋最煊赫外,如《醉花間》之“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余謂韋蘇州之“流螢渡高閣”、孟襄陽之“疏雨滴梧桐”不能過也。
二十一
歐九《浣溪沙》詞:“綠楊樓外出秋千。”晁補之謂: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余謂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詞“柳外秋千出畫墻”,但歐語尤工耳。
二十二
梅圣(原誤作“舜”)俞《蘇幕遮》詞:“落盡梨花春事(應作“又”)了。滿地斜(應作“殘”)陽,翠色和煙老。”劉融齋謂少游一生似專學此種。余謂馮正中《玉樓春》詞:“芳菲次第長相續(xù),自是情多無處足。尊前百計得春歸,莫為傷春眉黛促。”永叔一生似專學此種。
二十三
人知和靖《點絳唇》、圣俞《蘇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闋為詠春草絕調(diào),不知先有正中“細雨濕流光”五字,皆能攝春草之魂者也。
二十四
《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但一灑落,一悲壯耳。
二十五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詩人之憂生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似之;“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詩人之憂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似之。
二十六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原作“回頭驀見”),那人卻(原作“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二十七
永叔“人間(應作“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直須看盡洛城花,始與(應作“共”)東(應作“春”)風容易別”,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
二十八
馮夢華《宋六十一家詞選·序例》謂:“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余謂此惟淮海足以當之。小山矜貴有余,但可方駕子野、方回,未足抗衡淮海也。
二十九
少游詞境最為凄惋。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凄厲矣。東坡賞其后二語,猶為皮相。
三十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樹樹皆秋色,山山盡(應作“惟”)落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氣象皆相似。
三十一
昭明太子稱陶淵明詩“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王無功稱薛收賦“韻趣高奇,詞義晦遠。嵯峨蕭瑟,真不可言”。詞中惜少此二種氣象。前者惟東坡,后者惟白石,略得一二耳。

《陶淵明像》
明 王仲玉
紙本設色
縱106.8厘米 橫32.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三十二
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雖作艷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
三十三
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惟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創(chuàng)調(diào)之才多,創(chuàng)意之才少耳。
三十四
詞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語花》之“桂華流瓦”,境界極妙,惜以“桂華”二字代月耳。夢窗以下,則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樓連苑”、“繡轂雕鞍”所以為東坡所譏也。
三十五
沈伯時《樂府指迷》云:“說桃不可直說破桃,須用紅雨、劉郎等字;說柳不可直說破柳,須用章臺、灞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果以是為工,則古今類書具在,又安用詞為耶,宜其為《提要》所譏也。
三十六
美成《蘇幕遮》(原誤作“《青玉案》”)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覺白石《念奴嬌》、《惜紅衣》二詞猶有隔霧看花之恨。
三十七
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zhì)夫詞,原唱而似和韻。才之不可強也如是。
三十八
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邦卿《雙雙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調(diào)雖高,然無一語道著。視古人“江邊一樹垂垂發(fā)”等句何如耶?
三十九
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雖格韻高絕,然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梅溪、夢窗諸家,寫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風流,渡江遂絕。抑真有運會存乎其間耶?
四十
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惟在不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游》詠春草上半闋云:“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二月三月,千里萬里,行色苦愁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白石《翠樓吟》:“此地宜有詞仙,擁素云黃鶴,與君游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氣”,則隔矣。然南宋詞雖不隔處,比之前人,自有淺深厚薄之別。
四十一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寫情如此,方為不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寫景如此,方為不隔。
四十二
古今詞人格調(diào)之高,無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四十三
南宋詞人,白石有格而無情,劍南有氣而乏韻。其堪與北宋人頡頏者,惟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詞可學,北宋不可學也。學南宋者,不祖白石則祖夢窗,以白石、夢窗可學,幼安不可學也。學幼安者,率祖其粗獷、滑稽,以其粗獷、滑稽處可學,佳處不可學也。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氣象論,亦有“橫素波、干青云”之概。寧后世齷齪小生所可擬耶?
四十四
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四十五
讀東坡、稼軒詞,須觀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風。白石雖似蟬蛻塵埃,然終不免局促轅下。
四十六
蘇、辛,詞中之狂。白石,猶不失為狷。若夢窗、梅溪、玉田、草窗、西麓輩,面目不同,同歸于鄉(xiāng)愿而已。
四十七
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夜(應作“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四十八
周介存謂:“梅溪詞中,喜用 ‘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劉融齋謂“周旨蕩而史意貪”,此二語令人解頤。
四十九
介存謂:夢窗詞之佳者,如“水光云影,搖蕩綠波。撫玩無極,追尋已遠”。余覽《夢窗甲乙丙丁稿》中,實無足當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二語乎?
五十
夢窗之詞,余得取其詞中之一語以評之,曰:“映夢窗,凌(應作“零”)亂碧。”玉田之詞,余得取其詞中之一語以評之,曰:“玉老田荒。”
五十一
“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黃(應作“長”)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求之于詞,惟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 《如夢令》之“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差近之。
五十二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五十三
陸放翁跋《花間集》,謂:“唐宋(應作“季”)五代詩愈卑,而倚聲輒簡古可愛。能此不能彼,未可(應作“易”)以理推也。”《提要》駁之,謂:“猶能舉七十斤者,舉百斤則蹶,舉五十斤則運掉自如。”其言甚辨。然謂詞必易于詩,余未敢信。善乎陳臥子之言曰:“宋人不知詩而強作詩,故終宋之世無詩。然其歡愉愁苦(應作“怨”)之致,動于中而不能抑者,類發(fā)于詩余,故其所造獨工。”五代詞之所以獨勝,亦以此也。
五十四
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故謂文學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
五十五
詩之《三百篇》、《十九首》,詞之五代、北宋,皆無題也。非無題也,詩詞中之意不能以題盡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調(diào)立題,并古人無題之詞亦為之作題。如觀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水,可乎?詩有題而詩亡,詞有題而詞亡。然中材之士鮮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五十六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tài)。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矣。
五十七
人能于詩詞中不為美刺、投贈之篇,不使隸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則于此道已過半矣。
五十八
以《長恨歌》之壯采,而所隸之事只“小玉雙成”四字,才有余也。梅村歌行,則非隸事不辦。白、吳優(yōu)劣,即于此見。不獨作詩為然,填詞家亦不可不知也。
五十九
近體詩體制,以五、七言絕句為最尊,律詩次之,排律最下。蓋此體于寄興、言情兩無所當,殆有韻之駢體文耳。詞中小令如絕句,長調(diào)似律詩,若長調(diào)之《百字令》、《沁園春》等,則近于排律矣。
六十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nèi),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夢見。
六十一
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鳥共憂樂。
六十二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無為久貧(應作“守窮”)賤,軻長苦辛。”可謂淫鄙之尤。然無視為淫詞鄙詞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詞人亦然。非無淫詞,讀之者但覺其親切動人;非無鄙詞,但覺其精力彌滿。可知淫詞與鄙詞之病,非淫與鄙之病,而游詞之病也。“豈不爾思,室是遠而。”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惡其游也。
六十三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元人馬東籬《天凈沙》小令也。寥寥數(shù)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此也。
六十四
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劇,沉雄悲壯,為元曲冠冕。然所作《天籟詞》粗淺之甚,不足為稼軒奴隸。豈創(chuàng)者易工而因者難巧歟?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讀者觀歐、秦之詩遠不如詞,足透此中消息。
宣統(tǒng)庚戌九月脫稿于京師宣武城南寓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