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
- 陳梧桐
- 2808字
- 2019-01-05 01:48:56
“赤心以待,隨其才而任使”
“赤心以待,隨其才而任使。”這是朱元璋在接見陳友諒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派來請降的使者說的一句話,也是他對待降人的一個總政策。
朱元璋起兵反元以來,對元朝和其他敵對勢力的官吏和軍隊,沒有采取某些起義首領“不降即殺”的簡單辦法,而是耐心勸降,坦誠相待,盡量促使他們轉變態度,改變立場,加入自己的隊伍,為他的事業效力。克江寧鎮(今江蘇南京江寧區),生俘方山寨“義兵”元帥陳埜先之弟陳兆先的隊伍三萬六千人。為促使他們歸降,朱元璋擇其驍勇者五百人充當自己的侍衛。這些人疑懼不安,他在夜里令其悉數入衛,而屏原來的侍衛于外,獨留馮國用侍臥榻旁,自己解甲酣寢達旦。這些侍衛深受感動,紛紛相告:“既活我,又以心腹待我,何可不盡力圖報?”(《明太祖實錄》卷四)及攻集慶(后改名應天,今江蘇南京),均爭先陷陣,立下戰功。元淮西宣慰使、都元帥康茂才戰敗后率部逃竄,被俘后押來見朱元璋,他下拜曰:“前日戰,各為其主。今日屢敗,天數也,事至于此,死生惟命。茍得生全,尚竭犬馬之勞,以圖報效。”(《宋濂全集》卷五二,《大明敕賜榮祿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贈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贈蘄國公謚武義康公神道碑銘》)朱元璋笑而釋之,讓他率部隨軍出征。后來他作戰有功,第二年被提升為秦淮翼水軍元帥。在應天擊敗陳友諒后,朱元璋親征九江,陳友諒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遣使請降,但備懷戒心,要求全部保留自己的部屬不予遣散。朱元璋根據劉基的暗示慨然應允,并寫信給他,說明自己對待歸附者的政策:“赤心以待,隨其才而任使。兵少則益之以兵,位卑則隆之以爵,財乏則厚之以賞。”(《明太祖實錄》卷九)胡廷瑞以龍興(今江西南昌)降,江西諸郡不戰而下,朱元璋又親入龍興城“拜其母以安之”(劉辰:《國初事跡》)。
有些敵方的將領被俘后拒不投降,朱元璋也不加虐殺,下令釋放。元朝萬戶納哈出,是成吉思汗四大功臣木華黎的后裔,在太平(今安徽當涂)被俘,朱元璋待之甚厚,讓已歸附的元朝萬戶黃儔勸降,納哈出表示:“我本北人,終不能忘北。”朱元璋想放走他,徐達等人“恐貽后患”,主張殺掉。朱元璋說:“無故而殺人,非義。”他召見納哈出及降臣張御史,對他們宣布:“為人臣者各為其主,況汝有父母妻子之念,今遣汝歸,仍從汝主于北。”(《明太祖實錄》卷三)然后發給路費,放他們回去。即使有個別將官降后又重新出走,朱元璋也不發兵追堵攔截。方山寨“義兵”元帥陳埜先在太平被俘,自以為必死。但朱元璋并未殺他,他問:“生我何為?”朱元璋答道:“天下大亂,豪杰并起,假號令據城邑者不知其幾。然勝則人附,敗則附人。爾既以豪杰自負,必能識達事機,豈不知生爾之故?”他又問:“然則欲吾軍降乎?”答曰:“然!”他當即給部眾寫信,第二天大小頭目皆率部來降。朱元璋與之歃血盟誓,結為兄弟,共約合兵攻取集慶。但在朱元璋第一次攻打集慶時,陳埜先卻叮囑部下不可力戰,待其脫逃后再攻打朱元璋。有人向朱元璋揭發其陰謀,朱元璋說:“吾久知其不誠,然殺之,恐失豪杰心。”他召見陳埜先,說:“人各有心,識見不同。從元從我,任汝所適,不相強也。”陳埜先指天發誓:“若背再生之恩,神人共殛之!”(《明太祖實錄》卷三)朱元璋笑而釋之。陳埜先回到營地,收集余眾,暗中勾結元南臺御史大夫福壽,在朱元璋第二次攻打集慶時,誘殺郭子興子郭天敘及妻弟張天祐,他自己最后則為鄉兵所誤殺。
有些被俘釋放或降而復叛,最后勢窮再度被俘或歸降者,朱元璋也未加辱殺,而是根據“以投降為誠,不以前過為過”的原則,照樣歡迎,予以任用。元朝“義兵”元帥朱亮祖在太平被俘,朱元璋喜其勇悍,賞賜金幣,予以留用。過了幾個月,他叛歸元朝,幾次帶兵攻打朱元璋的部隊,擄去士卒六十余名。徐達、常遇春圍攻寧國(今安徽宣城),他與元將別不華、楊仲英等人閉城拒守。后來城破被俘,朱元璋問他:“今何如?”他答道:“是非得已,生則盡力,死則死耳!”(《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平定東南》)朱元璋壯其勇武,給他松綁,令統所部兵從征宣城。他很受感動,不久同徐達、常遇春一起攻下宣城,后又屢立戰功,被授以樞密院判之職。納哈出在太平受俘釋放后,仍仕于元,繼父祖鎮守遼東,后升任遼陽行省左丞相。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多次派人招撫,皆遭拒絕。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命將出征遼東,又多次派人招諭,納哈出這才出降。朱元璋特在京師召見,封他為海西侯。方國珍于至正八年(1348年)起兵反元,據有浙東沿海諸地,后降元。朱元璋帶兵攻下婺州后,遣使詔諭,他表示愿獻出溫、臺和慶元三郡降附,但要求朱元璋“多發軍來守”,實際上“陰持兩端”,在朱元璋與元朝之間來回搖擺。朱元璋消滅張士誠后,至正二十七年(吳元年,1367年)派兵攻打浙江,屢破臺州(今浙江臨海)、慶元(今浙江寧波)、定海(今浙江舟山)等地,并派人招降,方國珍山窮水盡,派兒子奉表乞降。朱元璋開始怒其反復,后見其降表“辭甚哀懇”,賜書曰:“吾當以投誠為誠,不以前過為過。”(《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平定東南》)表示只要他真心投降,就不咎既往。方國珍打消疑慮,率眾投降,被授為廣西行省左丞相,他食祿而不之官,幾年后病逝于京師。
對于投降過來的敵方將官,朱元璋不僅如他所承諾的那樣,“隨其才而任使”,委任適當的職務,而且都像對待自己原來的部將那樣,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做到“恩均義一,無有所間”(《明太祖實錄》卷九)。許多投降的將官,對此感激不盡,出生入死地為他效力。陳友諒的部將長張、梁鉉、彭指揮等在應天龍灣之戰中被俘,“自視無復生理”,但朱元璋“用之如故”,后來長張破安慶水寨,梁鉉等攻江北,均拼死力戰,“功績茂著并膺厚賞”(《明太祖實錄》卷九)。元將李思齊洪武二年在臨洮勢窮力蹙投降,被任命為江西行省左丞,食祿而不之官。洪武七年,他冒著生命危險,受命前往蒙古勸降北元驍將擴廓帖木兒。擴廓假裝以禮相待,留他住了幾天,然后派騎兵送他返回,在邊界上要他留下一只胳膊作為“記念”。他忍痛砍下一只胳膊,回到京師復命后,不久便死了。但是,如果有人利用他的政策進行投機,朱元璋則毫不客氣地嚴加懲處。元朝戶部尚書張昶南下進行招降活動,被朱元璋留下,任為中書省都事,尋升參政。后來,朱元璋縱降人北歸,張昶“心懷舊主,以國事通”,即處以極刑,“碎其骨投于水”。江西行省山寨頭目或降或叛,反復無常,朱元璋下令“盡投于水”(《國初事跡》)。陳友諒的參知政事熊天瑞,至正二十五年在臨江(今江西清江)向朱元璋投降,次年從攻浙西,叛降張士誠,“教士誠飛炮擊外軍。城中木石俱盡,外軍多傷者”(《明史》卷一二三,《陳友諒傳》)。后來,朱元璋滅張士誠,便下令誅殺之。
朱元璋對待降人的“赤心以待,隨其才而任使”政策,對于分化瓦解敵對勢力特別是元朝的力量,起了相當的作用。朱元璋之所以能比較順利地掃滅群雄、推翻元朝、統一全國,就同這一政策的執行有著很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