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
- 陳梧桐
- 3133字
- 2019-01-05 01:48:56
禮賢下士,知人善任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在攻打滁州途中,李善長前來投奔,勸他效法劉邦“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他便記在心里。聯想到此前投奔的馮國用,對他提出拔取金陵以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以定天下的計策,朱元璋發現這些讀書人滿腹經綸,有文化,有知識,熟知歷史經驗教訓,善于出謀劃策,確是有用之才。從此他開始注意網羅人才,為己所用。至渡江前,已將范常、樂韶鳳、楊元杲、阮弘道、李夢庚、侯元善、樊景昭等人招入幕府。渡江攻占太平,耆儒李習、陶安出迎,他下令召見,留置幕下。接著,又征聘儒士宋思顏、潘庭堅、王愷以及流寓太平的名士汪廣洋。不過,由于此時朱元璋的實力還很有限,占領的地區也不很大,所以能網羅到的人才數量還比較少,除汪廣洋外,都是當地人,層次也不是很高。
龍鳳二年(1356年)攻占應天后,朱元璋開始著手營建江南根據地,大張旗鼓地網羅人才,宣布:“賢人君子有能相從立功業者,吾禮用之。”(《明太祖實錄》卷四)眾所周知,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雖然采用漢法,但他對漢法并非全部接受,而只是擇取其能接受的某些部分,同時繼續采用色目人的“回回法”和蒙古傳統的“蒙古法”,形成蒙漢雜糅、“外漢內蒙”的政治文化體制,借以保持蒙古文化的本位。因此,他只興辦儒學和半官方的書院,卻不開科舉。儒學自此失去其獨尊的地位,儒士也被邊緣化。元仁宗元祐年間(1314—1320年)重開科舉,明經考試的內容以程朱注疏為主,《四書章句集注》被定為官本,使理學完成了官學化的過程。但仍堅持蒙古文化本位的原則,儒學和儒士邊緣化的處境并未改變。所以,在元代儒士的地位是偏低的,大多數只能充當吏員和教官等卑微的官職,時人曾發出“一官二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喟嘆(謝枋得:《疊山集》卷六,《送方伯載歸三山序》)。因此,朱元璋禮用賢人君子的消息一宣布,便不脛而走,夏煜、孫炎、楊憲等十幾名儒士前來求見,全被錄用。此后命將出征,朱元璋經常要求他們尋訪、推薦當地的名賢。有時候,還派專人攜帶金帛,四處訪求遺賢。聽說有個洛陽儒士秦從龍,字元之,很有學問,曾做過元朝和林行省左丞、江南行臺侍御史,后來隱居于鎮江,徐達出征鎮江,朱元璋特地交代:“鎮江有秦元之者,才器老成,當詢訪,致吾欲見之意。”徐達克鎮江后訪得秦從龍,他又派親侄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帶著白金、文綺前去禮聘,并親至龍江(在今南京中山門外)迎入,與自己同住富戶王彩帛家,“朝夕訪以時政”。后來建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朱元璋搬進元朝江南行御史臺府第居住和辦公,將秦從龍安置在西華門外,仍是“事無大小,悉與咨謀”,稱先生而不名。每年遇到秦從龍生日,朱元璋“與太子皆有贈遺,或親至其家,與之燕飲,禮遇甚厚”(《獻征錄》卷一一六,朱睦楔:《秦公從龍傳》)。秦從龍深受感動,又將篤學博覽、精于象數之學的陳遇推薦給朱元璋。當時陳遇已棄官歸隱,朱元璋即寫信請他出山,留參密議。龍鳳三年,鄧愈下徽州(今安徽歙縣),向朱元璋推薦在家隱居的休寧進士朱升,朱元璋下令召見。朱升于當年冬前往應天與之見面。此后,朱元璋連年召見,最后把他留在應天為自己效力。龍鳳四年,朱元璋親征婺州,又召見儒士范祖干、葉儀,詢以治道,還延聘許元、葉瓚玉、胡翰、吳沉、戴良、吳履、王冕等一批儒士。胡大海、李善長推薦浙東名儒宋濂,朱元璋即派人持書幣,聘請他做五經師。朱元璋返回應天后,胡大海于龍鳳五年攻下處州(今浙江麗水),元守將石抹宜孫棄城而逃,為其參謀軍事的名儒章溢、葉琛、胡深、季汶相繼投降,劉基則在此前已返回青田的老家南田隱居著述,此時也被迫出見胡大海。胡大海將葉琛、胡深和劉基送往應天,推薦給朱元璋。不知何故,朱元璋召見后僅賜銀碗、文綺而遣返之,未予留用。后來,處州總制孫炎再次向朱元璋推薦劉基、葉琛和章溢,朱元璋才又派人持幣往聘。葉琛、章溢前來應聘,但劉基“自以仕元,恥為他人用”(《宋濂全集》卷六七,《故江南等處行中書省都事追封丹陽縣男孫君墓銘》),不肯出山。朱元璋又叫孫炎派人去請,劉基回贈一把寶劍,還是不來。孫炎“以為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人臣不敢私,封還之”(《明史》卷二八九,《孫炎傳》),并寫了一封洋洋數千言的信,反復說明利害,非要他出來不可。陶安和宋濂也分別贈詩勸說,劉基才勉強出山。龍鳳六年三月,他奉命與宋濂、葉琛、章溢一起來到應天,朱元璋熱情接待,說:“我為天下屈四先生耳!”下令在自己住宅西側蓋了一座禮賢館,把他們請到那里去住。
后來,隨著地盤的擴大,朱元璋更加重視對儒士的網羅,說:“予思英賢,有如饑渴?!保ā睹魈鎸嶄洝肪戆耍堷P十年三月,命中書省辟文武人才,諭之曰:“自今有能上書陳言、敷宣治道、武略出眾者,參軍及都督府俱以名聞?!保ā睹魈鎸嶄洝肪硭模┖笥忠幎ǎ骸暗觅t者賞,濫舉及蔽賢者罰?!保ā睹魈鎸嶄洝肪硪痪牛┊敃r的儒士,大多參與過鎮壓農民起義,對朱元璋的招撫既疑且懼,他特地宣布:“吾當以投降為誠,不以前過為過。”(《明史紀事本末》卷五,《方國珍降》)講明只要誠心歸附,一概既往不咎。在他的感召下,“一時韜光韞德之士幡然就道”,不少曾經仕元的儒士和多年隱居不仕的耆儒名賢,紛紛前來投奔。
對應聘的儒士,朱元璋不僅給予很高的禮遇,而且給以妥善的安排和任用。他強調要做到“知人”,全面了解他們的才能大小及長處短處,然后因才授職,用其所長。他反復告諭中書省臣:“任人之道,大小輕重,各適其宜。若委重于輕,是以拱桷(弧形的椽)而為梁棟;委大于小,是以鐘庾而盛斗筲?!薄澳軘嘞?,以之斫石則必缺;騏驥之駛能致千里,以之服耒則必蹶。要必處之得其宜,用之盡其才可也?!保ā睹魈鎸嶄洝肪硪晃澹└鶕@個原則,凡是博洽經史、諳于謀略的,如李善長、劉基、宋濂、朱升等,皆留幕下,或備作顧問參謀,或掌管簿書文字;精通兵法、驍勇善戰的,如馮國用、胡深等,任為將官,統兵作戰,攻城略地;有智計、善策事的,如汪廣洋、葉琛、章溢等,則派往各地,擔任行政職務,掌管一方政務。
前來投奔應聘的儒士,特別是攻占集慶之后受到禮聘的許多高層次的名儒耆宿,如劉基、宋濂、葉琛、章溢等,都為朱元璋江南根據地的營建以及與陳友諒、張士誠的爭雄和此后的南征北戰、平定天下,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如劉基出山來到應天不久,朱元璋面臨著如何對付東西兩個強敵進而奪取天下的問題,劉基經過深思熟慮,提出建議:“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辈⑨槍﹃愑颜忂瓦捅迫说墓?,提出“待其深入,伏兵邀取”的對策,為朱元璋掃滅群雄、北向中原、奪取天下充當了軍師的角色(《明史》卷一二八,《劉基傳》)。章溢、葉琛也為掃滅群雄、撫定地方克盡全力,葉琛還在洪都(今江西南昌)的戰斗中壯烈犧牲??梢哉f,如果沒有這些高層次的碩學大儒的傾力相助,朱元璋是難以打下天下、坐定江山的。
不過,朱元璋是個疑心病極重的人,他在大力網羅儒士的同時,又擔心混進個別投機分子進行破壞,還擔心部將利用儒士的幫助拓展勢力,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因此,他特地規定:所有前來投奔、應聘的儒士,一概由他親自考察任用,“禁諸將擅用”(孫宜:《洞庭集·大明初略三》);任用之后,“如有逃者處死”。所克城池,皆令“將官守之,勿令儒者在左右議論古今,止設一吏管辦文書,有差失,罪獨坐吏”(《國初事跡》)。李文忠在婺州,“用儒士屠性、孫履、許元、王天錫、王祎干預公事”,朱元璋即把他們帶到應天,將王祎、許元、王天錫發充書吏,屠性、孫履處死。當時在戰爭的環境中,急需用人,儒士因遭疑而被殺的現象還不是很多,但這已露出來日朱元璋坐穩龍庭后,眾多儒士見猜被殺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