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明新編國文讀本 乙種本
- 葉圣陶 郭紹虞 周予同 覃必陶
- 612字
- 2019-01-05 00:56:27

觀巴黎油畫記
余游巴黎蠟人館,見所制蠟人悉仿生人,形體,態度,發膚,顏色,長短,豐瘠,無不畢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藝雜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館。或立,或臥,或坐,或俯,或哭,或笑,或飲,或博,驟視之,無不驚為生人者。余亟嘆其技之奇妙。
譯者稱“西人絕技,尤莫逾油畫。盍馳往油畫院,一觀普法交戰圖乎?”余曰:“諾。”
其院為一大圜室,以巨幅懸之四壁,由屋頂放光明入室。人在室中,極目四望,則見城堡,岡巒,溪澗,樹木,森然布列。兩軍人馬雜遝。馳者,伏者,奔者,追者,開槍者,然炮者,搴大旗者,挽炮車者,絡繹相屬。每一巨彈墮地,則火光進裂,煙焰迷漫。其被轟擊者,則斷壁危樓,或黔其廬,或赭其垣。而軍士之斷臂折足,血流殷地,偃仰倒仆者,令人目不忍睹。仰視天,則明月斜掛,云霧掩映。俯視地,則綠草如茵,川原無際。幾自疑身外即戰場,而忘其在一室中者。迨以手捫之。始知其為壁也,畫也,皆幻也。
余問:“法人好勝,何以自繪敗狀,今人喪氣若此?”譯者曰:“所以昭炯戒,激眾憤,圖報復也。”則其意深長矣。
(一)“盍”就是“何不”,猶如“諸”就是“之于”。古人稱“急讀”“緩讀”,現在說起來,就是“何不”拼成“盍”音,“之于”拼成“諸”音。
(二)列敘種種人馬,用八個“……者”,字數少的在前,字數多的在后。凡作用相同,形式相似的語句連在一塊,通常總是字數少的在前,字數多的在后。
(三)“赭”是顏色,可是篇中用作“燒成了赭色”。口語中有同樣的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