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歷史淵源與現實挑戰

有本西方英文啟蒙讀物《絲綢之路的故事》講道,一個孩子問作者維杰·辛哈:什么是“絲綢之路”,難道真有一條用絲綢鋪成的路嗎?Sanjiva Wijesina, Stories of the Silk Route, Sri Lanka, 1991.轉引自劉迎勝《絲綢之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15頁。這說明絲綢之國的形象已深深烙在西方人的心中,中國輕薄華美的絲綢制品早已為域外所知,并輸送到歐洲。

第一節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

可以說,絲綢是古代中國對外貿易中運銷最遠、規模最大、價值最高、最負盛名的傳統產品,在公元前4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將絲綢傳入印度和西方各國。西方人最初就是從絲綢開始認識中國的,并譽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希臘文意為“絲國”)。德國地質學家李?;舴遥‵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68—1872年在對中國進行7次考察后于1877年出版的《中國》(第三卷)中最早提出“Seidenstrassen”(絲綢之路)的名稱。因此,簡單理解,所謂絲綢之路就是中國古代的對外商品交流動脈。但歷史上,古時中國對外進出貨物除了陸上通道外,還有海上通道。法國漢學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在其所著《西突厥史料》中就提出“絲路有海陸兩道”,即既有陸路絲綢之路,又有海上絲綢之路。其中,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道交通大動脈,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兩大航道。早在秦朝漢朝,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的交流往來就已比較頻繁;唐朝運送絲綢為主的船隊從泉州、廣州出發,前往南海、印度洋、波斯灣以及歐洲;明代鄭和船隊還到達過非洲東南部的一些地區。所以,通常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海上絲綢之路”。因宋元時期的出口貨物逐漸轉為瓷器,故也被稱為“海上陶瓷之路”,還因有香料輸入,也被稱作“海上香料之路”。元朝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就是沿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并從“海上絲路”返回意大利的。日本學者三杉隆敏在1967年出版的《探索海上絲綢之路》的專著中也指出,早在中國秦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就已出現,唐宋時極為鼎盛,海上絲綢之路有東海與南海兩條起航線。林躍勤:《“一帶一路”構想:挑戰與應對》,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5年第31卷第154期。可見,早在西漢張騫通西域時中國絲綢就開始揚名海外,張騫出使之路也被稱為絲綢之路。

一 絲路概況

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文化聯系,得益于漢唐間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陸海兩條絲路,使中國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地理障壁,中外文化交流得以進行?!敖z綢之路”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的秦漢之際已初步開通,漢唐達于盛期,一直延綿到明代中葉。截至到西方人實現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海道大通,在公元前3世紀—16世紀的近兩千年間,這條連接亞歐大陸東西兩端的大通道,東西長達10000公里,南北寬達3000公里,堪稱人類經濟文化交流史上規模空前宏偉、持續時間最久遠的陸上大動脈。馮天瑜:《開辟“絲綢之路”的三大動力源》, 《湖北社會科學》2014年第9期。

《穆天子傳》關于周穆王西征中曾“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曠原之野,飛鳥之所解其羽,千有九百里”的記載,以及蘇聯巴澤雷克古墓出土的許多精致的中國絲綢制品和刺繡著鳳凰圖案的繭綢表明,中國和西方之間可能很早就存在著一條商路,中國絲織品已沿著這條商路運往中亞,甚至歐洲。公元前5世紀,“中國的絲綢已成為希臘上層社會追求的時裝衣料,其根據是,在希臘雕刻和陶器彩繪的人像上有細薄透明的絲綢文物,當時人們認為,這樣細薄透明衣料只有遙遠的東方國家 ‘塞里斯’國才能制造”。金秋:《古代絲綢之路樂舞文化交流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版,第2頁。近年來,在埃及、德國的巴登—符騰堡、希臘等地的考古發現也表明中國絲織品的西傳早在商周時期,甚至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在絲路興盛時期,中國的絲綢和蠶絲技術、鐵器以及鑄鐵技術、穿井法、造紙術等都沿絲路先后西傳;同時,歐亞各國的土特產、音樂舞蹈、宗教藝術等也都沿絲路逐漸東來。

公元前138年與公元前119年,張騫受命于漢武帝兩度出使西域拓展絲綢之路。西漢時期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于闐(今和田)、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往西到達條支(西亞古國名,在今伊拉克境內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大秦(羅馬帝國);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今喀什),穿越蔥嶺到大宛(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通常所說的絲綢之路,是指向西延伸的陸上絲綢之路,即西漢時張騫和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商路以絲綢制品與貿易為主,故名絲綢之路。

廣義的絲綢之路除了這條西北陸上絲綢之路,還包括南方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南方陸上絲綢之路也稱蜀身毒道,是指中國古代從四川成都出發,經貴州和云南,進入緬甸和泰國,最終到達印度的商路通道,其總長大約2000公里,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之一;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繁榮于宋元。黃衛平:《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歐經貿格局新發展》, 《中國流通經濟》2015年第1期。

李?;舴矣?877年出版《中國——我的旅行成果》,將中國通往歐洲的貿易之路正式命名“絲綢之路”,這里的“絲綢之路”指的是兩漢時期中原與中亞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及印度之間,以絲及絲織品貿易為主的交通線。1910年,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在《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絲路》一書中,將絲綢之路的西端延至地中海東岸和小亞細亞。德國地理學家胡森特的專著《絲路》,對此一歷史上溝通中西的商道有翔實描述,“絲路”之名逐漸為中外人士所習用,其含義包括了更廣泛的內容和地區,約指古代橫貫亞洲大陸的交通線,東起黃河流域關中平原,通過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經中亞兩河流域,入里海南側的波斯高原,逾西亞兩河流域,抵地中海東岸,轉達羅馬諸地。自公元前2世紀以后千余年間,以絲綢為代表的多種中國商品經此路西傳,“絲綢之路”名實吻合。

時至20世紀后半葉以降,“絲綢之路”的內涵進一步擴大,廣義絲綢之路指整個古代聯系東西的交通線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有北方絲路和西南絲路兩條線路。

1.“北方絲路”。約指漢唐間從洛陽、長安出發,呈扇狀向西展開的交通線路,分東段、中段、西段。東段從洛陽、長安經河西走廊到玉門關、陽關;中段有南道(沿昆侖山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南沿)、中道(沿天山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北沿)、北道(沿天山北麓的準噶爾盆地)之分;西段為逾蔥嶺(帕米爾高原)西行至歐洲的線路,又分南道(沿阿富汗、伊朗高原,至巴格達、大馬士革,至東地中海邊貝魯特,航海至羅馬各地)、中道(即漢北道,沿阿姆河西行,至德黑蘭與南道匯合)、新北道(一條沿錫爾河西行,至木鹿城與中道匯合;一條沿今哈薩克斯坦北部草原,經里海北,入小亞細亞半島,至羅馬各地)。

2.“西南絲路”。由四川成都、宜賓出發,越過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礱江)、瀾滄江、怒江及橫斷山脈(高黎貢山為其一),出騰沖,進入緬甸(撣國)、印度(身毒)的商路,稱“西南絲路”,云南處其十字交叉路口,將中原與東南亞、南亞聯系起來。馮天瑜:《開辟“絲綢之路”的三大動力源》, 《湖北社會科學》2014年第9期。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漢武帝時期,《漢書·地理志》曾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情況。唐代中期以后,隨著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的發達,海路交通空前繁榮。而原來的絲路,卻因安史之亂、西亞紡織技術的發展、惡劣的風沙氣候、運輸工具的限制、諸多游牧民族對絲路貿易的劫掠,以及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由盛而衰,從東西交通的主導地位退居次要地位。宋代以后,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加快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航程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

也有學者討論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認為:“與歐亞草原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相對而言,這條道路被稱為綠洲之路。在這條道路上要經過許多浩瀚沙漠,而在廣袤的沙漠里點綴著無數的天然綠洲,形成許多綠洲國家,為過往行人和畜群提供休息的場所。一塊塊綠洲形成交通網絡的聯結點,無數的點形成一條貫穿歐亞大陸的交通線,從而形成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因此,這條路線得名 ‘綠洲之路’。絲綢貿易是綠洲道路上商業交流的大動脈,通常所謂 ‘絲綢之路’就是指這條綠洲路?!?img alt="石云濤:《三至六世紀絲綢之路的變遷》,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19CF7/7393656304225701/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586479-zsSA4SHzJs1bAIytza2GOg5NqVNHQOBj-0-dc20267d0ef22a7becbd52f839833812">

二 絲綢之路促進中西貿易文化交流

古絲路一般分為四條:北方絲路、南方絲路、海上絲路和草原絲路,其中北方絲路和海上絲路最為重要。北方絲路主要興盛于西漢與唐朝。該路自公元前119年西漢張騫再次出使西域后開啟,又稱為“沙漠綠洲絲路”,或代指“陸上絲路”,有時也代表整個絲路。西漢時是絲路的首次繁榮。東漢因內患不斷放棄了對西域的控制,絲路已無當年繁華。此后的三國、南北朝等,因戰亂頻仍,絲路斷斷續續。隋朝時絲路開始暢通,唐朝時重新控制了西域,絲路迎來第二次繁榮。但到中唐安史之亂后中原王朝就放棄了經營西域,并轉向海路,絲路再次衰落,陸路從主路逐步逆轉為海路的補充,陸路海路有一定的替代性。到北宋時河西走廊為西夏占據,南宋對整個西北更是鞭長莫及,絲路再無重生之力。元朝時絲路成為帝國內部交通路線,通行比歷朝歷代都更方便,不過由于路上走的主要是以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為使命的人們,不再是以商人為主的絲路了,無力再次繁榮。滄海桑田,后來發達的海運和便捷的空運占據上風,陸路不再引人注目。

海上絲路主要繁榮于中唐到宋元時期。該路指從中國東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經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亞、西亞及非洲的航路。其興起可能比陸路還早,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陸路的補充,但中唐以后陸路阻絕,加之經濟重心南移、指南針發明及航海技術進步,海上絲路開始繁榮,超過并逐步取代了陸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開放的政策,非常重視商業和海外貿易,保證了海上絲路的持續興旺。元朝時海路更加暢通。由于宋元后主要出口瓷器、茶葉,進口香料,故而也有“陶瓷之路”“茶葉之路”“香料之路”之稱。明朝開始海禁,雖然鄭和近30年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但由于僅為官方外交,勞民傷財,缺乏民間參與,給政府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明成祖去世后很快就停了。清朝更加封閉,康熙在開海禁后仍不許與西方貿易,乾隆開始全面閉關鎖國,到后來只許廣州對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壟斷貿易,海上絲路走向衰落。

14—15世紀期間,中國絲路與世界航路此衰彼興。14—15世紀的元末明初,中國陸、海絲路先后衰落之時,歐洲卻開辟了新的世界航路。1453年東羅馬滅亡,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崛起,控制了東西方商道即絲路,對商人橫征暴斂,商品轉手后價格提高8—10倍,導致歐洲一些貿易城市衰敗。而歐洲上層把亞洲奢侈品看作生活必需,不惜高價購買,造成西歐貿易逆差,大量黃金外流。西歐各國貴族、商人和資產階級急切想繞過西亞,另辟通往印度和中國的航路。于是便派哥倫布等人遠航,發現了新大陸,開辟了環球航路,擴大了國際貿易,形成了世界市場。加之工業革命在西方興起,世界貿易中心與經濟重心從東方轉到了西方,中國的世界經濟強國地位被西歐取代。正如法國學者瑪扎海里所說:“在促使古老絲路遭到遺棄的主要因素中,應關注近代技術工業的誕生和發展,這種工業產品取代了來自中國的傳統產品?!笨梢姡Q易線路的轉移,既有政治軍事因素,更是經濟技術發展的結果。楊正位、周寶根:《絲路帶新策:各種絲路計劃存在大量交叉》, 《財經》2014年4月14日。

三 絲綢之路的衰敗與延續

近代以來,尤其是19世紀下半葉,中國飽受列強侵略,古代“絲綢之路”成為歷史的陳跡。1895年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希望建設鐵路突破國家交通困境,曾在清政府任職的法國人沙海昂提出過修建21個鐵路干線以形成中國鐵路網的龐大計劃,其中包括修建南北、東西兩條國際大通道的規劃。東西國際大通道從中國沿海港口通過鐵路連接隴、秦、豫各省,再與外國鐵路相通。1918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一書中明確提出希望建設一個龐大的中國鐵路網,形成東西北、東西南、中央三大鐵路系統,其中包括修建與歐亞各國鐵路貫通的烏魯木齊到伊犁的鐵路。

19世紀下半葉,在歐亞大陸上,沙俄帝國建設了經西伯利亞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鐵路干線,這條鐵路以俄羅斯東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為起點,橫穿西伯利亞通向莫斯科,然后通向歐洲各國,最后到荷蘭鹿特丹港,被稱為第一條亞歐大陸橋。

1956年中蘇簽訂修建蘭新鐵路到蘇聯阿克斗卡的協定,但直到蘇聯威脅消除之后的1990年9月,蘭新鐵路西段與蘇聯土西鐵路的貫通才使得由中國經中亞直達歐洲的有“現代絲綢之路”美譽的鋼鐵大動脈全線貫通,成為中歐間大型集裝箱船的新競爭對手。1994年,中國時任總理李鵬訪問中亞四國時提出“共建現代絲綢之路,擴大亞歐經濟文化交流”的倡議。

蘇聯時期,又修建了著名的貝加爾—阿穆爾鐵路干線,俗稱“貝阿干線”。蘇聯解體后,中亞國家獨立,20世紀90年代,第二條亞歐大陸橋開始建設,這條大陸橋跨越歐亞兩大洲,東起我國連云港,向西經北疆鐵路到達我國邊境的阿拉山口,進入哈薩克斯坦,再經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西至荷蘭鹿特丹港,聯結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長約10800公里,通向中國、中亞、西亞、東歐和西歐4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大陸橋。由于這條大陸橋經過中亞聯通中國與歐洲,實際上意味著古代“絲綢之路”的復興。李永全:《絲路列國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序言。聯合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設想構建泛亞鐵路網,但當時中國正處于“文化大革命”動蕩中,越南則處于內戰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于1988年宣布啟動為期10年的“綜合研究絲綢之路——對話之路”項目。此后,聯合國圍繞絲綢之路舉辦了眾多活動。2008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起“絲綢之路復興計劃”。

20世紀90年代初,歐洲呼吁建立一條新絲路帶,通過歐洲高加索亞洲貿易走廊將歐洲同中亞聯結起來。90年代后期美國加入進來,制定“1999年絲綢之路戰略法案”,但在參議院未獲通過。后來,美國又炮制“2006年絲綢之路戰略法案”,同樣沒通過。2005年,美國中亞問題專家斯塔爾提出新絲路帶構想——以阿富汗為樞紐,將中亞、西亞國家與印度乃至東南亞連接起來的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網絡——被認為是美國絲路外交的一個重要思想源頭。2011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印度明確提出官方版本的新絲路計劃,隨后被美國政府緊鑼密鼓地擺上國際議事日程。美國新絲路帶構想是進一步鞏固覆蓋9個蘇聯國家的北方運輸線(NDN),保護2014年從阿富汗撤軍后在阿及中亞的美國利益,將通過鼓勵中亞國家和南亞地區的一體化而將中亞納入新的經濟、政治、安全框架,并達到排擠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的目標。2011年,伊朗啟動將伊朗鐵路線通過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同中國鐵路線連通的計劃。李建民:《“絲路精神”下的區域合作創新模式———戰略構想、國際比較和具體落實途徑》, 《學術前沿》2013年第23期。2012年,哈薩克斯坦總統宣布開始實施新絲路帶項目,提出哈薩克斯坦應成為中亞地區最大的過境中心和歐亞間的獨特橋梁。2015年2月19日希臘總理齊普拉斯稱將支持和參與中方提出的海上絲綢之路、中歐陸??炀€建設計劃。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在法國《回聲報》2015年2月27日發表的題為“押寶新絲路”的文章中強調,應當抓住這條連接東西方的絲線,圍繞“新絲綢之路”計劃制定發展路線圖,并將其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所提出的總額達3000億歐元的投資計劃對接。而且,歐洲的地方政府、商會、企業、大學和智庫也應參與其中。林躍勤:《“一帶一路”構想:挑戰與應對》,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5年第31卷第15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洛县| 社会| 义乌市| 新乡县| 延庆县| 苏尼特左旗| 巴彦淖尔市| 嘉祥县| 牙克石市| 凤台县| 偃师市| 东安县| 桦甸市| 鲁甸县| 南丰县| 江阴市| 岱山县| 正定县| 张家口市| 洪泽县| 高州市| 仪征市| 北流市| 龙南县| 河曲县| 莲花县| 吉林省| 固镇县| 吐鲁番市| 定日县| 方城县| 肇庆市| 沛县| 囊谦县| 隆化县| 威信县| 龙南县| 永新县| 从化市| 东至县| 雅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