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團隊,就是用好你身邊的人
- (日)高島宏平
- 1016字
- 2019-01-04 21:10:48
9
創造“稱呼”文化
不管是對從社會招聘的員工還是從校園招聘的員工,在他們進入公司一個月之后,我例行會跟他們一起吃頓午餐。在吃飯時,我一定會問這個問題:“你有昵稱了嗎?他們平時都叫你什么?”
如果員工答道,“他們都叫我伊藤”(普通稱呼方式),我當場就會給他們部長發短信,“趕緊給伊藤起個昵稱!”
有時候,我也會當場直接給員工起個昵稱(不過我起的昵稱好像不怎么受歡迎)。即使是實習生,只要是團隊的新面孔,我都會盡快讓大家決定怎么稱呼他比較合適。
稱呼,決定了成員在團隊中的舒適度。
對于還沒有適應社會的新進成員,如果突然叫他“高橋先生”,可能會讓他有些茫然。但如果像他以前的同伴那樣叫他“正吾”的話,便可以營造一種歡迎他加入的氛圍,這能夠讓他更好地融入團隊中。
員工們到現在還是會叫我“宏平”,在Oisix很少有人用“部長”“科長”等職位稱呼。只有一個人被大家稱為“經理”,這并不是因為他的職位是“經理”,而是因為“經理”是他的昵稱。有的人雖然身居高位,但是由于一直以來大家都叫他“小山”,以至于后來的年輕員工們也都叫他“小山”。
我之所以特別在意稱呼,是因為稱呼不僅影響著團隊的氛圍,甚至決定了團隊的文化。我為新人們起昵稱,實際上是為了傳遞Oisix的團隊文化。
“稱呼決定文化”,這是我在麥肯錫工作時學到的。
在麥肯錫,無論人們的年齡和職位有什么不同,所有人都被尊稱為“先生”,這就傳遞了一種“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專業人士”的信號。剛進入公司時,不論是上司還是合伙人(董事)都會問我“高島先生你有什么看法”,長此以往,我就會感受到“必須要成為一個專業咨詢師”的緊迫感。
當時,在我去拜訪客戶時,發現大多數公司都是用職位作為稱呼,從稱呼上便可以明顯看出這些公司的上下關系和金字塔等級模式。在領導開口說話之前其他人都不能發表意見,這一點完全體現了“稱呼決定團隊文化”。
Oisix經常會開展新項目,大多數開發團隊都是由各部門成員東拼西湊而成。我讓成員們用名字和昵稱互相稱呼,是想讓大家能夠不在意公私關系,暢所欲言。建議領導者們能夠認真思考適合各自團隊的稱呼方式。
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有的團隊可能覺得還是“用職位稱呼最為合適”,有的團隊可能采取相對簡單的大家都用尊稱的方式,還有的團隊女性成員居多,那么只用名字稱呼的方式也許會獨具風格。
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強迫團隊中的所有人都接受同一種稱呼方式,但是僅僅一個小小的稱呼,不僅能夠樹立團隊的文化,還能在短時間內縮近成員之間的距離,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