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世紀30年代的大學生里,也能發現類似的現象——盡管這部分數據資料不夠充分。就大學所提供的有關30歲以下學生(包括本科生和不少研究生)的宗教敏感度的資料來看,他們并不是被迫服從17世紀30年代“勞德革新”,而是自愿地默然接受——有些甚至是抱有積極的熱情,并且還增強了對國王的忠誠。1630~1641年,勞德曾任牛津大學校長,他表現活躍且持干涉主義立場。用夏普教授的話說,這10年下來,牛津簡直成了...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在17世紀30年代的大學生里,也能發現類似的現象——盡管這部分數據資料不夠充分。就大學所提供的有關30歲以下學生(包括本科生和不少研究生)的宗教敏感度的資料來看,他們并不是被迫服從17世紀30年代“勞德革新”,而是自愿地默然接受——有些甚至是抱有積極的熱情,并且還增強了對國王的忠誠。1630~1641年,勞德曾任牛津大學校長,他表現活躍且持干涉主義立場。用夏普教授的話說,這10年下來,牛津簡直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