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 其他治法

3.1 針刺

3.1.1 體針:中經絡者,主穴水溝或百會、內關、極泉、尺澤、委中、三陰交、足三里。風痰阻絡者,加豐隆、合谷;痰熱腑實者,加曲池、內庭、豐隆;風火上擾者,加太沖、行間。

中臟腑者,主穴水溝、素髎、百會、內關。閉證者,加十宣、合谷、太沖;脫證者,加灸關元、氣海、神闕。

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環跳、陽陵泉、陰陵泉、風市;口角斜者,加頰車、地倉;足內翻者,加絕骨、丘墟透照海;足外翻者,加中封、太溪;足下垂者,加解溪、脛上;便秘者,加豐隆、支溝;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極、曲骨、關元;言語不利者,金津、玉液點刺放血、廉泉;吞咽障礙者,加風池、完骨、天柱。

3.1.2 頭針:頭皮運動區、感覺區、言語一區、言語二區,毫針平刺入頭皮下,快速捻轉1~2分鐘,每次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反復捻轉2~3次。

釋義

●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安全有效,尤其是急性期病死率,并可降低病死率。以“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為主,疏通經絡為輔”為治療原則。國內對醒腦開竅針刺法進行了一項Meta分析,結果顯示,該法對中風后遺癥有一定療效,對腦梗死,尤其是腦梗死急性期有較確切的療效。

3.2 推拿

推拿對于增加全關節活動度、緩解疼痛、抑制痙攣等,都可起到很好的作用。施術時應注意避免對痙攣肌群的強刺激。常用揉、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

3.3 中藥熏洗

中風恢復期患者若出現患側手指增粗或發亮,手掌皮膚粗糙、變厚,中醫稱之為“手脹”。可采用經驗方“復元通絡液”局部熏洗。藥物組成:川烏9g,草烏9g,當歸15g,川芎15g,紅花15g,桑枝15g,絡石藤30g。以上藥物煎湯取1000~2000mL,煎煮后乘熱以其蒸汽熏蒸病側手部,待藥水略溫后,洗、敷脹大的手部及病側的肢體,1日2次。

3.4 康復訓練

3.4.1 中風病患者,在神志清楚,沒有嚴重精神、行為異常,生命體征平穩,不伴有嚴重的并發癥時,即可開始康復方法的介入,但需注意康復方法的選擇。中風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時體位變換為主。良肢位是從治療角度出發而設計的一種臨時性體位,對抑制痙攣模式、預防肩關節半脫位、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仰臥位:頭部放在枕頭上,面部朝向患側,枕頭高度要適當。雙上肢置于身體的兩側,患側肩關節下方墊一個枕頭,使肩關節向前突。上肢肘關節伸展,置于枕頭上,腕關節保持背伸位(約30°),手指伸展。雙下肢自然平伸,患側膝關節外下方墊一軟枕或卷好的毛巾,防止髖關節外旋。患側踝關節保持中間位,防止足尖下垂。

患側臥位:患側肢體在下方,肩胛帶向前伸、肩關節屈曲呈90°,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患側下肢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踝關節輕度跖屈。健側髖關節屈曲呈90°,膝關節屈曲呈90°,踝關節呈跖屈位。

健側臥位:健側肢體在下方,患側上肢向前伸抬起肩胛骨,肩關節屈曲呈90°,胸前放置一枕頭,肩、肘關節放置于枕頭上如抱物狀,腕關節輕度屈曲,手指伸展。患側髖、膝關節屈曲,置于枕頭上。健側髖關節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

3.4.2 對于意識不清或不能進行自我運動者,為預防關節攣縮和促進運動功能改善,應進行被動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對于意識清醒并可以配合的患者,可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逐步進行體位變化的適應性訓練、平衡反應誘發訓練及抑制肢體痙攣的訓練等。

3.4.3 針對偏癱恢復的中藥治療,多選擇養血柔肝、舒筋緩急的藥物。在中醫經絡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康復學理論進行針灸治療可以緩解痙攣。中藥煎湯熏洗,直接作用于患側肢體,有舒筋活絡、緩解疼痛、減輕腫脹等多種作用,對緩解痙攣同樣有很好的效果。

釋義

●從中醫理論出發,在康復中應貫徹“松”和“靜”的原則和方法。“松”是指精神的放松和偏癱側肢體,包括健側肢體局部的放松。“靜”是心靜氣寧,克服焦躁、壓抑的情緒,而且要避免誤動、盲動,在“動”中強調動作的質量,而不強求動作的次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耿马| 吕梁市| 华蓥市| 白玉县| 鄄城县| 平定县| 南宁市| 铜山县| 塔城市| 泰和县| 龙游县| 河东区| 夏河县| 曲阜市| 彭泽县| 湛江市| 东乡族自治县| 罗平县| 苍南县| 勐海县| 三河市| 唐河县| 苍山县| 年辖:市辖区| 共和县| 呼和浩特市| 枣阳市| 万源市| 新蔡县| 惠水县| 泸西县| 宾阳县| 华容县| 松滋市| 孝义市| 华阴市| 阳朔县| 朝阳县| 克拉玛依市| 蒲江县| 郴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