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記憶心理學篇

——為什么人的很多行為和語言都是無意識的

01 你那么健忘,不要連自己的名字也忘了

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為什么重復是記憶的良策


歪讀

史密斯是個年輕的律師,他很能干,但是十分健忘。

有一次,他被派往圣路易斯去會見一位重要的訴訟委托人,以解決一件疑難案件。

第二天,他那個事務所的老板收到他從圣路易斯發來的一份電報:“忘記訴訟委托人的姓名,請即電復。”

老板復電:“委托人的名字叫霍布金斯,你的名字叫史密斯。”


正解

如果史密斯在獲知委托人的名字后,不斷對此進行重復,或許就不會發生遺忘委托人姓名的尷尬事。


秒懂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通過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發生的,而是最初遺忘速度很快,隨之逐漸減慢。他由此得出結論“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并根據實驗結果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即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又稱為“艾賓浩斯記憶保持曲線”,曲線的縱坐標代表了記憶的保持量,橫軸表示時間(天數),曲線表明了遺忘發展的一條規律:遺忘進程是不均衡的,在識記的最初遺忘很快,以后逐漸緩慢,到了相當的時間,幾乎就不再遺忘了,也就是遺忘的發展是“先快后慢”。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同時學習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后不久進行一次復習,乙組不予復習,一天后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后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對于課文內容的記憶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

遺忘的進程除了受時間因素的制約外,還受其他因素的制約。艾賓浩斯在關于記憶的實驗中發現,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復16.5次;記住36個無意義章節,需重復54次;而記憶6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只需要重復8次!——一般而言,人們最先遺忘的是那些沒有重要意義的、不感興趣的和不需要的材料。

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啟示人們,如果想取得理想的記憶效果,便要不斷地對記憶材料進行重復,并且最好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否則,你的遺忘速度會快于你的記憶速度。

02 地獄來函,我在這里過得很好

自我參照效應:當記憶材料與自我相聯系時,記憶效果會更好


歪讀

不久前,美國一名叫托馬斯的男子去邁阿密度假,他的妻子琳達由于正在忙于公務旅行,便只能次日到邁阿密與丈夫會合。

托馬斯在海灘的椰子樹下度過了美好的一天,回到旅館后,他決定給妻子發一封電子郵件,告訴她邁阿密的確是一個妙不可言的地方。

由于托馬斯沒找到記有妻子電子郵箱的紙條,所以完全憑記憶輸入了地址,并祈禱不要出什么差錯。但不幸的是,托馬斯搞錯了一個字母,電子郵件送到一位新教牧師的妻子那里,而這位牧師恰好于前一天逝世了。

晚上,牧師的妻子打開電子郵箱,準備看一看收到的唁電。當她在計算機屏幕上看“丈夫”發來的郵件后,驚得大叫一聲,從椅子上跳了起來,重重地摔在地上死了。她的家人后來在計算機屏幕上看到了下面這封電子郵件:

我剛剛到達目的地。盡管到這里的旅途很長,但值得一來。這里的一切都很美,樹木、花園、聚會……雖然到這里的時間不長,但我感覺好像到了家里一樣。現在,我準備休息了。我只想告訴你,這里的人已經為你明天的到達做好了準備。我敢肯定,你一定會很喜歡這個地方。

永遠愛你的丈夫

另:你要做好準備,這里像地獄一樣熱!


正解

雖然托馬斯在郵件中描述的事情與牧師妻子的境遇毫不關聯,但是由于受到“自我參照效應”的影響,牧師的妻子卻把郵件視為了丈夫的地獄來函,在恐慌的情緒中死于非命。


秒懂

所謂的“自我參照效應”,指的是當記憶材料與自我相聯系時,記憶效果要顯著優于其他編碼條件。也就是說,在接觸新的信息時,如果它與我們自身密切相關,則學習時就有動力,而且不容易忘記。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對中國人而言,相對美國歷史,他在學習本國歷史方面,效果要更好。

安德魯·杰克遜是美國歷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他曾經于1837年出任美國總統。當他妻子死后,他對于自己的健康狀況變得十分擔憂,因為家里已有好幾個人死于癱瘓性中風,安德魯擔心自己也會被同樣的病患奪去生命,所以他每天都疑神疑鬼地懷疑病患已經不期而至。

一天,安德魯在一個朋友的家中與一個年輕的女士下棋,突然,他的手垂了下來,臉色蒼白,呼吸沉重,看上去非常虛弱。他的朋友見狀,便走了過來,問安德魯發生什么事了。

安德魯無力地說道:“最終還是來了,我得了中風,我的整個右側都癱瘓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朋友問。

“因為,”安德魯答道,“剛才我在自己的右腿上捏了幾次,但是我什么都沒有感覺到。”

這時,那位年輕的女士說道:“可是,先生,您剛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

在上面這個故事里,也有著“自我參照效應”的痕跡——人們常會情不自禁地將自身與情境中的信息聯系起來,即使情境中的信息與個體之間毫無關聯。比如,一個人在看一本關于身體健康的書,每當他看到一種關于身體不良癥狀的介紹時,他就會不自覺地想到自己是否出現過類似的癥狀,如果有,則他就會懷疑自己的身體是否潛伏著某種嚴重病患。

03 都戰國了,還在為周文王發愁

蔡加尼克效應:為什么記在備忘錄上也會失效


歪讀

艾子來到齊魯之地講道,來聽講的人每次都有好幾百人。一天,當艾子講到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時,齊宣王正好召見他,他來不及講完就應召去了。

聽眾中有個人入了迷,他悶悶不樂地回到家里,妻子關心地問他:“您每天聽完艾夫子講道之后,回到家里都很高興,為什么今天卻這樣憂愁?”他說:“今天一早,我聽艾夫子說周文王是個大圣人,如今卻被他的國君殷紂囚禁在羑里,我可憐他無辜被囚,所以非常煩悶。”

妻子想寬慰他,就說:“雖然文王現在被囚禁著,不過時間長了他一定會被赦免的,不會一輩子遭受囚禁的!”

此人嘆息著說:“我倒不擔心他放不出來,只是想到今夜他要在牢內度過,我就替他發愁啊!”


正解

由于艾子的講道只進行了一半,導致一些聽眾對此念念不忘,原因在于人們總是傾向于為未完成的故事而牽腸掛肚。


秒懂

蔡加尼克效應是指對未完成工作的記憶優于對已完成工作的記憶現象。

20世紀20年代,蘇聯心理學家B.蔡加尼克做了以下一項研究。

她分派給被試者15~22種不同的任務。有些任務屬于手工操作的性質,有些任務則明顯要求智能的運用。這些任務繁簡不一,例如寫下一首你喜歡的詩、從55倒數到17、完成拼板、演算數學題、把一些顏色和形狀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線穿起來等。完成每次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大體相等,一般為幾分鐘。

在實驗中,蔡加尼克只讓被試者完成一半任務,例如當被試者進行一些智力任務時,允許他們堅持完成,直到發現答案為止;當被試者進行另一半任務時,主試者則中途打斷,讓被試者停止操作而做其他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允許做完和不允許做完的任務的出現順序是隨機排列的。

當實驗結束后,在出乎被試者意料的情況下,立刻讓他們回憶做了22種什么任務,結果發現,約有50%的任務能被回憶起來;未完成的任務平均被回想起68%,已完成的任務只能被回想起43%——前者是后者的1.6倍。

蔡加尼克認為,這種效應是由于完成任務的需要而引起的緊張狀態所造成的。當一項任務沒有完成就受阻止時,緊張狀態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最多持續24小時,有時只持續十幾分鐘,這時被試者的思想仍然比較容易指向未完成的任務,從而被回憶起來的可能性就大些。

后來的一些心理學家也曾重復過這類實驗,大部分都證實了“蔡加尼克效應”的存在,并對效應的存在給予了如下解釋。

(1)中途中斷任務會引起被試者的一種不滿的自我體驗,它導致被試者為發泄這種不滿而激發動機,從而產生更多的回憶。

(2)中途中斷任務具有一種強化的效應,促使被試者做出力圖完成任務的反應。

(3)從格式塔理論角度說,被試者具有一種力求完整的心理,中斷破壞了這種完整性,導致被試者為爭取完整性而提高記憶保持率。

(4)被試者的強化史影響保持率,也就是說如果被試者過去有過完成任務獲得獎勵的體驗,則中斷就會推動這種獎勵,所以被試者為追求獎勵而在意念中需要完成任務,這就會產生一種更好的回憶比率。

關于“蔡加尼克效應”,很多人應該都有切身體會,比如,你擔心自己忘了某個重要約定,特意把它記錄在備忘錄上,但是最后還是忘記了,這是因為一個該做的事情往往會在人心理上引起一個張力系統,但寫進備忘錄這個行動代替了踐約,心理上認為這件事情已經做好了,結果張力系統放松了。而沒有這種替代措施時,張力系統仍在繼續,反而更記得住。

與此同理,慣于考前“開夜車”的學生常常在通過考試后,很快就遺忘了所考過的東西,這種現象便是學生放下重負后張力系統迅速松弛的結果。

04 你的樣子很像我的第三任丈夫

既視感:你為什么會對某些事物、某個場景感到似曾相識


歪讀

在一個宴會上,有個婦人一直盯著附近一位紳士。紳士感到很尷尬,決定去問個清楚。他客氣地問他們是否在哪里見過面。

“我們從未見過面,”她答,“可是你的樣子很像我的第三任丈夫。”

“你結過3次婚?”他問。

“不,只結過兩次。”


正解

如果你曾經感覺某些時候見過某個陌生人、經歷過某個場景、見證過某個事件,除了你可能真有過此經歷外,還可能是因為你產生了“既視感”。


秒懂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突然感覺眼前的場景無比熟悉,對于每個細節都感到似曾相識,甚至對于接下來所要發生的一幕,你也了如指掌,恍若昨日重現一般。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便是“既視感”,指的是人們在現實環境中突然感到自己曾于某處親歷某個畫面或者經歷一些事情的感覺,就是沒見過的場景、事物卻仿佛見過的一種錯覺。

根據目前心理學界的定義,既視感包括如下3種類型。

(1)某種場景好像在何時經歷過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既視感,特點是感覺強烈,細節清晰,不僅是視覺,連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及周圍的一切,都好像是過去某個時刻的全部復制,就如同過去某個事件被你遺忘,現在突然想起來一樣。不過,事實上,這并不是你所恢復的記憶,因為這種場景一般很短,只有幾秒至幾十秒。

(2)某種感覺好像在何時有過

這種感覺與場景經歷不同的是,你所經歷的不再是某個場景,而是某種感覺,無論這種感覺是愉悅還是郁悶,你都會感到好像與這種感覺重逢一樣。

(3)某個地方好像在何時去過

這種感覺的經歷者是最少的,具體表現為一個人到達某個從未去過的地方時,感覺周圍的環境是如此熟悉,對周圍的每個細節都了如指掌,仿佛曾經生活在這個環境中很長時間一樣。

據科學調查顯示,大約7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經歷過1次既視感。人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在某些時候,人們無意識接受了某些信息,但自己卻渾然不知,當人們再次接觸無意識所接受的信息時,就會感到好像似曾相識一樣。比如,你去朋友家做客,你忽略了朋友家墻上的一幅油畫,雖然主觀上你不認為自己看到過這幅畫,但是實際上這幅畫的信息已經被你的記憶庫所記錄和所存儲。經過一段時間后,當你再次看到這幅畫時,你的大腦所記錄和存儲的相關信息就會被調出來,你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已經看過這幅畫了,于是,既視感便產生了。

盡管很多人都會出現這種“似曾相識”的主觀體驗,但是每個人所發生的頻率是不一樣的。一般而言,人們更容易對一些與情緒密切相關的事情記憶深刻,因此當人們處于一種情緒不穩定的狀態時,“似曾相識”發生的概率就比較大。

05 我只記得說“不行”,但想不起對誰說的

睡眠者效應:腦白金廣告為什么會導致產品的熱銷


歪讀

“親愛的克拉拉,”年輕的男子在字條上寫道,“請原諒我再次打擾你。我的記憶如此之壞!我昨天向你求愛,而現在竟一點兒也不記得你當時說的是‘行’還是‘不行’。”

“親愛的威爾,”年輕的女子用紙條回答說,“見到你的字條真高興。我記得昨天我說的是‘不行’,但是我實在想不起是對誰說的了。”


正解

一般而言,在信息接受方面,當時過境遷后,信息本身對人們的影響力不再被信息源所影響,也就是說,人們更容易記住信息而忽略信息源。以此來看年輕男子不過是希望通過一個遺忘謊言,來求得女子的回心轉意。


秒懂

所謂的“睡眠者效應”,指的是由于時間間隔,導致人們容易忘記信息的來源,而只保留了對內容的模糊記憶。

心理學家凱爾曼和卡爾·霍夫蘭本來研究的命題是“信息高低可靠性的影響有多久可保持,會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結果在進行研究時,他們意外發現了“睡眠者效應”。

在一個實驗中,他們向兩組被試的學生出示一篇名為“司法制度應從寬處理少年違法者”的讀者來信,閱讀者在甲組中扮演一位知識淵博、公正無私和值得信賴的人,在乙組中扮演一個無知、有偏見而又不負責任的人。當閱讀者讀完信件后,實驗者讓被試者表態。

結果顯示,甲組的被試者比乙組的被試者更加認可信件的內容,這便說明高可信性信息源對被試者的態度影響較大。3周后,實驗者再次詢問被試者對來信內容所持的態度。

在詢問時,實驗者讓兩組中各一半被試者重復閱讀者的信息,另一半則不提及。結果發現:兩組中回憶閱讀者的被試者,其贊同程度都有所下降,而且下降幅度差不多。而兩組中另一半沒有提及閱讀者的被試者,贊同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前者下降,后者上升——他們的贊同程度幾乎不存在差異。

對于上述現象,心理學家的解釋如下。

如果信息傳播源是一個威信高的人,在他說話剛結束時,他的說話內容對受傳者的影響是頗大的,但是隔了一段時間后,由于受傳者忘記了說話者,而只記得說話的內容,結果其影響明顯有了降低——可見,其中降低的這部分影響效果主要少去了說話者威信高所產生的情感效應;如果信息傳播源是一個威信較低的人,那么,在他說話時,他所傳播的信息產生的影響是很小的,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后,聽話者對說話者的印象便逐漸變得淡薄,只記得他當初說了什么,這便導致信息的影響力有了明顯的提高——由于說話者的威信低所產生的情感效應降低,以致提高了聽話者對他所傳播信息的認可度。

“睡眠者效應”啟示人們,人們在接受信息時,如何對信息做出感應除了與信息本身內容有關外,還與信息的提供者的威信緊密相關,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信息提供者對于信息接收者的影響就逐漸變得微小,人們的態度主要還是取決于信息本身。

關于腦白金廣告,自從其在媒體上播出后,負面評論便不絕于耳,廣告業內人士決然地將其視為毫無美感和創意的失敗案例,但是憑此廣告,腦白金創下了幾十個億的銷售額。為什么一個讓大多數人反感的廣告反而導致產品的熱銷呢?國外一名消費行為學家認為:過多地重復廣告信息雖然引起受眾的反感,但卻不影響受眾對信息的記憶及日后的商品購買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那些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都會不復存在,只有廣告信息本身牢牢地保持在消費者記憶深處——從根本上說,這就是一種“睡眠者效應”。

06 威懾力作用大,被告嚇尿了

目擊證人的記憶:證人真的陳述了事實的真相嗎


歪讀

一位法律系學生到法院實習,審判一件殺人案,他指著兇器問被告:“你見過這把刀嗎?”實習生反復向被告交代了政策,可被告仍然矢口否認。退庭后,實習生回憶這次審判,覺得自己態度不夠嚴厲,缺乏威懾力。于是,第二天開庭時,他緊皺雙眉,圓睜雙目,拍著桌子厲聲問道:“說!見過這把刀嗎?”

“見過。”被告低聲回答。

實習生認為自己的威懾力發揮了作用,他又拍了下桌子,問道:“說!什么時間?什么地點?”

“昨天,這里。”被告哆哆嗦嗦地答道。


正解

人們總是試圖尋找真相,在法庭上,證人幾乎等同于事實的真相,然而由于人們常被記憶機制所捉弄,證人所提供的自以為是的真相其實也只是記憶開的一個玩笑。


秒懂

在刑偵電視劇中,人們常會看到證人在法庭上這樣起誓:“我以我的人格及良知擔保,我將忠實履行法律規定的作證義務,保證如實陳述,毫無隱瞞。如違誓言,愿接受法律的處罰和道德的譴責。”因此,對于“證人”這個字眼,人們便把其解讀為提供客觀證據的人,當然被利益集團和個人所收買的作偽證的人除外。然而,心理學研究證明,很多證人提供的證詞都不太準確,或者說是具有個人傾向性,帶著個人的觀點和意識。

心理學家洛夫特斯和同事對目擊證人的記憶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目擊證人對于所看到信息的記憶很容易被事后信息所歪曲。在一項研究中,他們給被試者看一個關于車禍的電影,然后讓被試者估計車的行駛速度。對于第一組被試者,實驗者進行如下提問:“當兩輛車相撞時,它們開得有多快?”當這樣提問后,這一組被試者估計車速超過了40公里/小時;對于另外一組被試者,實驗者這樣問被試者:“兩輛車接觸時,它們開得有多快?”結果,這一組的被試者給出的答案為“30公里/小時”。大約一個星期后,實驗者分別問兩組被試者:“你是否看到了玻璃碎片?”事實上,影片中根本沒有玻璃碎片出現,然而,結果卻很讓人詫異——第1組的被試者有1/3的人聲稱他們看到了碎片,第2組被試者只有14%的人說他們看到了玻璃碎片。這項實驗證明,看到事件后的信息對于目擊證人的報告有潛在影響。

此外,另有心理學家研究證明,證人對他們證詞的信心并不能決定他們證詞的準確性。

心理學家珀費可特和豪林斯讓被試者看一個簡短的錄像,是關于一個女孩被綁架的案件。第二天,讓被試者回答一些有關錄像內容的問題,并要求他們說出對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認記憶測驗。

接下來,使用同樣的方法,讓被試者者回答一些一般知識問題,這些問題來自百科全書和通俗讀物。

珀費可特和豪林斯發現,在證人回憶的精確性方面,那些對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實際上并不比那些沒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對于一般知識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信心高的人回憶成績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對于上述實驗,心理學家給出了如下解釋。通常來說,人們對于自己在一般知識上的優勢與劣勢有自知之明,這是因為一般知識是一個數據庫,在個體之間是共享的,它有公認的正確答案,所以被試者可以自己去衡量。

比如,人們會知道自己在體育問題上是否比別人更好或更差一點。但是,目擊的事件不受這種自知之明的影響,比如,從總體上講,人們不太可能確切知道自己比記憶事件中的某個人的頭發顏色更好還是更差。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即使證人在法庭上主觀認為他們已經提供了事實的真相,但是某些時候,這種真相已經是被證人的記憶所加工過的“偽真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 毕节市| 壤塘县| 常州市| 博爱县| 淮滨县| 遂川县| 星子县| 东乌珠穆沁旗| 无棣县| 赣榆县| 霍林郭勒市| 五莲县| 巴林右旗| 定西市| 阿拉尔市| 象州县| 五原县| 瓮安县| 丰台区| 筠连县| 东平县| 富平县| 天津市| 阿鲁科尔沁旗| 彭水| 芜湖市| 长泰县| 醴陵市| 新兴县| 河东区| 屏边| 陈巴尔虎旗| 怀集县| 东乡族自治县| 莆田市| 依兰县| 梨树县| 阿克苏市| 宁陕县| 阿坝县|